登录享有权益
积分奖励计划
下载视频源片
工具免费体验
视频制作工具
视频工具
音频制作工具
音频工具
图片设计工具
图片工具
视频制作
其他
牛片APP
APP专属功能
邀请认证

你尚未认证为创作人或影视公司,认证即可享有:

“英伦”如何“入侵”奥斯卡?

2021-04-29 09:13 发布

幕后 | 行业资讯



第93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已于北京时间4月26日落幕,而颁奖典礼最后时刻的反转震惊了所有观众。


在奥斯卡奖项公布之前,大多数长期关注奥斯卡的影迷都会对各大奖项的归属有所预判。本以为拿下了绝大多数前哨站奖项最佳男主角的“黑豹”查德维克·博斯曼会获得影帝桂冠,但安东尼·霍普金斯代表“英伦帮”夺下了这一奖项,给整场颁奖典礼留下一个不无惊愕的结尾。这提醒大家,不到最后谁也不知花落谁家。


霍普金斯老爷子第二天早晨在威尔士的家乡醒来才得知这一消息,也表示感到诧异


很多影迷认为这是英国电影和英国影人在本届奥斯卡获得的又一次的胜利——霍普金斯老爷子是英国本土封有爵位(Sir Anthony Hopkins, CBE.)的国宝级演员;影后麦克多蒙德在此前获得的最重要的前哨站奖项便是英国电影学院奖BAFTA——该奖的投票会员多数在英国工作,其中相当大一部分也是有奥斯卡奖投票资格的学院会员;而获得了最佳男配角的丹尼尔·卡卢亚也是一名英国人;两个剧本奖项的得主也分别是英国人和英国电影......因此,我们似乎又一次看到了英国人和“英国人的选择”捧走了小金人。


在奥斯卡,也就是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93年的历史中,这种情形屡见不鲜。


奥斯卡历史上“英伦帮”几度辉煌


1949年的第21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英国戏剧舞台的殿堂级人物劳伦斯·奥利弗自导自演的原汁原味的莎翁戏剧改编电影《哈姆雷特》斩获了当年的最佳影片,他本人也收获了影帝奖项。

劳伦斯·奥利弗爵士版本的《王子复仇记》是英国电影在奥斯卡历史上横扫的“第一炮”

从那之后,英国电影史上的很多电影巨匠都在洛杉矶获得过认可。殿堂级大师希区柯克、大卫·里恩和卡罗尔·里德;英国自由电影运动的旗手托尼·理查德森;新世纪名导萨姆·门德斯和丹尼·鲍尔都捧走过小金人,《火的战车》《国王的演讲》这样在主题层面与国家意志相关的的英国“主旋律电影”也打动了美国的学院,捧走了最佳影片奖。

作为一个有着深厚戏剧传统的国家,英国人在表演奖项上素来可谓“大包大揽”,无论舞台出身的玛吉·史密斯、艾玛·汤普森、杰瑞米·艾恩斯、科林·费斯还是在影坛深耕多年的戏骨亚历克·吉尼斯、迈克尔·凯恩、海伦·米伦、加里·奥德曼等等,学院会员们总是不会错过对他们的嘉奖,丹尼尔·戴·刘易斯、格兰达·杰克逊以及今年二封的安东尼·霍普金斯等英国演员更是不止一次成为影帝影后。

“小雀斑”这样资质尚浅的演员,也凭借扮演霍金顺利地拿到奥斯卡影帝,足见英国演员,甚至英国角色在学院受到的宠爱

更耐人寻味的是,讲述英国故事和扮演英国人竟也是很多他国电影人接近金像奖的捷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霍华德庄园》等获奖影片都是“英国古典小说改编专业户”詹姆斯·伊沃里的作品——而伊沃里本人,是纯正的加州人。李安凭借《理智与情感》第一次敲开奥斯卡颁奖礼的大门;好莱坞黄金时代名导乔治·库克靠着萧伯纳的戏剧改编的《窈窕淑女》终于拿到奥斯卡;就连21次提名的“奥斯卡女王”梅丽尔·斯特里普也是因扮演撒切尔夫人才第二次获得最佳女主角......

“奥斯卡毒瘤”梅姨又如何,还不是要借撒切尔夫人的光芒才能二封

总而言之,翻看大多数届奥斯卡奖的获奖名单,在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剧本奖和表演奖这些主要奖项中,你总会看到英国影人、英国电影和英国故事的身影,很多时候,可以看到不止一个。

颁奖季中的英伦元素,为何可以具备如此大的号召力和统治力?

制胜法宝一:好莱坞“古典崇拜”


如果说好莱坞丰富的类型电影是在满足人们现实欲望(犯罪片、动作片、情色片)和未来想象(科幻片、奇幻片)的投射,那扎根于英国悠久历史积淀的电影便都是可以满足英语世界对于他们文化根源的追忆与情怀——人类总是渴望可以在艺术作品中看到自己的当下、去处和来处,而英国历史确实在某种程度为立国仅300余年的美国补上了文化领域“来处”的空缺。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奥斯卡投票的会员绝大多数都是老年男性白人,它的获奖结果常常被人嘲讽为“老白男审美”——直到近些年学院才真的大刀阔斧地对这种会员结构做出了改革。而这种广受诟病的审美风格,背后指向的事实上便是一种对于文化传统执着的崇敬、怀念和传承。两次世界大战的冲击使得曾经独步天下,有着世界影响力的英国文化随着英国的整体实力一起日落西山。越是成为了历史,渐渐留在回忆的事物,就也越能引起人们的情怀与遐想,因此在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里,对英伦古典文化的顶礼恰好成为了这种情感的最佳表达渠道。

因此英国的历史题材电影总是可以在颁奖季成为“典雅精致”质感的保障与象征。对于英国历史各个时期场景、道具和服饰的还原则在视觉上最直观地体现了这种年代的质感,再加上由于再现摄像技术出现之前的世界本身就具有更高的难度,英国历史题材的电影在奥斯卡的“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服装设计”以及“最佳妆发”等奖项上总是可以天然地博得学院会员的好感。《巴里·林登》、《苔丝》、《危险关系》、《酣歌畅戏》等古装名片都曾在学院奖的历史上留下了它们华丽雍容的印记。就连新世纪的《伊丽莎白2》、《公爵夫人》等本身缺乏口碑竞争力的电影,也不会在服装设计部门被忽视。

朱迪·丹奇在《莎翁情史》中只出场了十多分钟却拿到了“最佳女配角”,很多人甚至诟病她的表演是依靠极尽华丽的服饰妆发完成的

如毛阿敏老师所唱,历史的天空总是由一串串熟悉的姓名点缀,历史沉淀同样带来了很多世界闻名的英伦名人,以不同视角试图再现和诠释他们的传记电影也随即成为英国电影的一个主流类型。而在学院的审美传统中,扮演传记电影的主人公向来是最能证明演员演技的选择——一个已存在的既定形象就像给“表演”这门抽象复杂的艺术提供了一个便于衡量评判的标尺,传记片演员似乎可以更清晰地展现自己的功力。这样的一拍即合使得英国演员通过扮演名人捧走了太多座小金人。加里·奥德曼的丘吉尔、科林·费斯的乔治六世、海伦·米伦的女王乃至本·金斯利的甘地,这些角色不仅给演员带来了奖项,更让他们成为影史上不可磨灭的经典。

丹尼尔·戴·刘易斯首次封帝也是饰演爱尔兰画家克里斯蒂•布朗

如果说英伦历史和传记题材是在“非虚构”层面顶起了英语世界的旧日情怀,那么英国文化中丰厚的古典文学和戏剧底蕴则在虚构艺术方向上给英国电影人们留下了精神矿藏。而就如难以复原历史场景一样,将处于被今人认为晦涩艰深的语境中的古典文学转化为现代电影剧本的叙述逻辑,也同样是对编剧的一大挑战。这些特质又使得英国电影在剧本奖项,尤其是“最佳改编剧本”项目上有着不凡竞争力。回看上世纪60年代,从经典戏剧或古典小说改编而来英国电影剧本更是展示了在质量上的绝对统治力,十年的最佳改编剧本奖项,有五次都花落英国电影。在那个流行文化崛起的嬉皮年代,《冬狮》、《贝克特》、以及改编自苏联文学经典的《日瓦戈医生》都为好莱坞带来了另一种对古典精神的传承,尤其是1967年颁奖典礼上的大赢家《日月精忠》,仍然在歌颂着对天主教原教旨原则偏执顽固的坚守,这样的电影就像影片主角托马斯·莫尔一样,既迂腐不合时宜,但又孤勇而值得敬佩。

奥逊·威尔斯在《日月精忠》里客串反角,这或许可以看做某种对英国传统vs美国流行文化的反讽?

制胜法宝二:成熟、稳定、持续输出


事实上,当我们回到英国本土的视角,我们发现,英国电影工业持续稳定的输出是其契合学院主流审美背后的重要支点。战后时代,英国电影的市场和资本规模固然无法和好莱坞相比,但是整个“日不落时代”英国的全盛文化产业还是给当代的英国电影人留下了很多可汲取的财富。这种财富带来的影响是双面性的,一方面是给全社会的艺术基本功教育留下了很多可以传承的品质,而另一方面,维多利亚时代古板保守、阶级壁垒分明的文化传统也在战后年轻群体中激起了一股强大的反作用力——电影人们既可以选择继承1930年代英国纪录电影运动等电影美学浪潮的人文主义精神,如战后涌现出的摇滚音乐人一般,充满了对古典戏剧和王室文化审美反叛和对抗的冲动。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英国自由电影运动和“厨房水槽”电影浪潮以及70年代“巨蟒剧团”掀起的无厘头喜剧风潮都应时而生,以极具辨识度的风格见证了英国电影工业持续的活力。

奥斯卡获奖导演托尼·理查德森的《长跑者的寂寞》被看做是英国自由电影运动的最重要代表之一

坚实的美学基础使得英国可以保持稳定的优秀影人输出,而本土电影市场的低天花板又使得这些影人中的大多数希望能够在大西洋彼岸发行自己的电影,或者索性选择奔赴好莱坞工作。长此以往,英美之间就有了一座稳定的文化沟通桥梁,两个英语国家间的文化壁垒被更大幅地降低。与前文提到的美国影人拍摄英国题材相对,也有很多优秀的英国独立电影导演后来都同样在好莱坞取得了成功。史蒂文·戴德利以类型片的口吻既讲述了“厨房水槽”电影中常关注的底层人群故事,也完成了历史名人的传记电影;乔·怀特以现代社会的人物关系重新诠释了很多部经典文学;史蒂夫·麦奎因更是完成了从自我的实验风格到谈论主流种族议题的跳跃——这些导演的作品也都常是颁奖季坚持到最后的赢家。

乔·怀特版本的《傲慢与偏见》

根据学院纳新的规则,获得过奥斯卡提名的影人往往都可以顺利成为学院的新会员,于是获得颁奖季关注的英国影人越多,具有投票权可以影响奥斯卡奖项归属的英国人也就会继续增长。于是便有了北美颁奖季“英伦票”的说法,很多时候,当各个风向标对某奖项的选择不统一时,某种意义上代表着“英伦票”选择的英国电影学院奖的结果往往和最后奥斯卡奖的得主有着最高的重合度——最新一届奥斯卡的影后归属再次印证了这一规律。

辉煌背后有争议


然而英伦电影在奥斯卡舞台取得的成绩也并非总能令大众信服。在最近几次被公众认为是“冤案”的颁奖结果中,有两次都是英国电影爆冷胜利。1999年《莎翁情史》击败《拯救大兵瑞恩》和《细细的红线》获得最佳影片;2011年《国王的演讲》则战胜了《社交网络》,成为了当届的最大赢家。这两届学院奖都是英国古典传统的历史人物传记题材电影淘汰了被认为是在类型片影史上有着革新意义的名片,影迷纷纷再次抱怨“老白男”们的保守性。

当年纵横好莱坞的韦恩斯坦如今已锒铛入狱,令人唏嘘

然而这两次“冤案”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点,在于它们诞生在大名鼎鼎的韦恩斯坦公关团队对奥斯卡的超强公关之下。也就是从《莎翁情史》获奖的那一届开始,韦恩斯坦公司开始在颁奖季大张旗鼓地为它们负责发行的电影举办公关活动,甚至通过曝光竞争对手黑料等操作来攫取不正当利益,旗下电影频频爆冷成为最终赢家,留下了一段“奥斯卡得主获奖感言中感谢韦恩斯坦的次数超过了感谢上帝的”的“佳”话。近些年英国电影在颁奖季最大的两次胜利都是这样声名狼藉的团队操作的结果,实在是英国电影“冲奥史”上的一大争议点。为什么英国电影总是会和韦恩斯坦团队“媾和”?原因其实也还是在于英国本土市场无法消化《莎翁情史》、《国王的演讲》这样有一定投资规模的电影,而这些电影本身的题材选择也与主流商业电影市场的受众有所脱节。因此和可靠有力的发行渠道合作,通过努力获得奖项认可来反哺商业成绩是它们非常乐于选择的一条路径。

另外,我们也可以看到,学院对英国电影的肯定和欢迎终究还是无法跳脱好莱坞相对狭窄的审美区间。前文提到的“厨房碗槽”电影等本土类型虽然为英国电影人的持续稳定输出提供了坚实土壤,可那些真正的“扛旗巨匠”却并没有得学院获足够的认可。迈克·李的作品多次获得提名却最终没能获得主要奖项,肯·洛奇、特伦斯·戴维斯和约翰·保曼等英国影史绕不开的名导甚至都从未在奥斯卡主要奖项中获得提名。前文提到的卡罗尔·里德是黑色电影的大师,却是凭借根据《雾都孤儿》改编的歌舞电影拿到的奥斯卡,嬉皮电影《猜火车》导演丹尼·鲍尔也是靠《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这样温情脉脉的电影才终被嘉奖。

或许戛纳电影节的舞台才是更适合肯·洛奇这样的大师的舞台

总而言之,英伦电影在奥斯卡历史上的好成绩,既证明了英国电影本身的工业实力和与好莱坞的审美重合度,也事实上将一些学院奖的落后之处暴露给了世人。

相比之下,英国会员们受美国本土社会事件和审美风向的影响相对要小,他们在投票时可能会更少地考虑政治正确平衡和更少地进行政治诉求的表达,会更纯粹地体现作品本身艺术质量的比较,于是也会在当今全力追逐多元化的选择更多获得影迷欢迎的选择——最新一届奥斯卡安东尼·霍普金斯的爆冷获奖就是最好的例证。

然而奥斯卡最终毕竟是好莱坞美国电影人集体审美的体现,所以“英国影人”和“英国选择”还能否在未来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一路高歌下去,值得一个问号和一些思考。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文/ Orcs来源/导演帮(ID:daoyanbangwx)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i4DWhlYC-aUjxIMhG9PZJA

内容由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附以原文链接

https://6pian.cn/news/9500.html

表情

添加图片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分享编剧、导演干货、行业热点。
推荐文章 更多+
拍片计算器-拍片估价

关注我们

牛片网微信公众号
牛片网官方QQ群
分享给其他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