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最近正在剧荒中,或许可以看一看《早餐中国》。
这部每集时长只有8分钟左右的美食纪录片,一共三季,不久前刚更新完100集,很适合吃饭时随手点开一集来看。它的主题,是大江南北的特色早餐;它的风格,是“不精致”——镜头里的食物,往往看起来不太讲究;呼啦啦嗦下一碗汤粉的食客,可能眼睛还是半闭着,但就是这样一部片子,却能让人在一集一集看下来后,有种乡愁得到抚慰的感觉。在网友对它的评论中,两个高频词是“烟火气”和“接地气”。
要想知道这种“烟火气”从何而来,我们可以先看看,以《风味人间》系列为代表的、另一类以大气优美著称的美食纪录片。
《风味人间》的大气感,离不开它开阔宏大的视角。该系列纪录片不局限于特定的地理边界,美食被设置为大洲之间的连接点,身处不同文化中的人们,常常在某种食材或味道的烹饪思路上“不谋而合”。以第二季第一集《甜蜜缥缈录》为例,它以“甜”为线索,取景地横贯中西,观众可以跟随镜头,品赏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崖蜜、扬州的翡翠烧麦、土耳其的巴克拉瓦等各种甜味佳肴。
在诱人的“风味”之外,“人间”故事才是牵动观众情感的那根细弦。这也是美食纪录片的动人之处——它们并非只讲吃的专业美食栏目,食物也是故事的密码,浓缩了丰富的人情百态和地方文化。讲四川特色菜甜烧白时,团队从一名乡厨准备坝坝宴的过程切入,既还原了当地人对甜的复合调味手法,也呈现出青城山热闹又独特的婚庆场景。
介绍巴克拉瓦时,片子并未单一聚焦甜点本身复杂的烘焙工艺,而是将这个内核,包裹进一个青年学徒有喜有忧的成长故事中。原本可能枯燥的美食制作过程,就此有了能让人细细回味的起承转合。
在讲完各地“浓墨重彩”的甜食之后,《甜蜜缥缈录》最终落到了一碗清淡的苦瓜排骨汤上。
这碗苦中有回甘的汤,与主角新哥的故事基调暗暗契合。新哥在烧猪作坊工作,每日早出晚归、辛苦劳作,总是一副乐呵呵的和善模样。这一天,望女心切的新哥得知了女儿高考没能考好的遗憾消息。回程的路上,父女二人难掩低落。
但沮丧过后,很快,两人又振作精神,带着希望重新投入到工作与学习中。父亲为女儿煲的苦瓜排骨汤,由此被寄予了苦尽甘来的象征意味。
谈及这个片段时,导演陈晓卿说,“我喜欢这个故事,实际上它不仅仅承载了更高级的一种体验,更重要的是告诉你,这个东西专属于东方……站在苦的此岸朝甜的彼岸望去,给人带来的愉悦感可能会更加强烈。”
《甜蜜缥缈录》里诠释的甜,是一种食物味道,也是一种由身及心的生命体验。随着人物故事的变化,甜的层次还展现出细微差别,有简单的、热烈的、缱绻的,也有历经低谷后愈发珍贵的细微欢甜。
这种高度文学化的叙事语言,贯穿《风味人间》全系列。它区别于日常的实用表述,在诗意旁白的辅助与升华下,一个个原本普通的生活剖面展现出新的面貌,人与食物的关系也从现实的各种困境中超脱出来,获得了隽永绵长的美学意味。
与《风味人间》系列相比,《早餐中国》就显得短小粗粝,立意也“轻”了许多。这一系列纪录片以个人化、平民化的叙事见长,不再“以小见大”,而就只聚焦于“小”,让食物回归食物、人回归人。这也是每集的两条叙事线——早餐是主线,店主的故事是副线。
从第一季到第三季,团队足迹遍及中国各个省份,因此呈现出的早餐样式丰富多元,北边黑龙江的豆腐脑,南边台南的虱目鱼盖饭,西边新疆的烤包子,东边浙江宁波的面结面……片中的早餐都不是什么高端的吃食,甚至可以称得上是那种“ins风优雅brunch”的反面,但对大多数有活要做、有班要上的普通人来说,这样一顿定价不高、卖相朴实、在匆忙中解决的早餐才是日常。
真实之外,让这些早餐显得动人的,还有它们的地域特色——舟山的新鲜海产、兰州劲道的牛肉、延边朝鲜族“酱汤就咸菜”的特色搭配……这些特产和经典吃法,或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直接体现,或是人们在长久生活中形成的差异化饮食习惯,是一个地方物产与人情的生动反映。
如果将这种多样性和鲜活的地方性放在我们的城市语境中,或许更能凸显它的可贵。在城市生活的年轻人,不好好吃早饭或者压根就不吃早饭是常事,即使吃,选项也无外乎面包咖啡、包子豆浆茶叶蛋之类。千年前我们还讲究“不时不食”,然而如今城市里的早餐,都仿佛是一条全年不变的流水线上造出来的。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贯穿三季的片头麦当劳广告像个隐喻,观众对着片中新鲜出炉的早餐流口水,奈何看得到、吃不到,于是隔天还是去麦当劳吃顿“满分早餐”解馋。
说完了吃食,再来讲讲《早餐中国》里的人。
团队没有代人物总结自身经历,店主们看似轻描淡写的讲述里,牵出一段段辛苦的劳作日常和创业过往。真正“劳动人民的生活”是什么模样,片中都有展现。
由于早餐店几乎都是自家“小本买卖”,老板们并不能在家等着数钱,他们还得身兼厨师、服务员、采购员等工作。和任何餐饮从业者一样,他们要长期站立工作、颠倒作息,凌晨三四点起床是基本配置,下午一两点才吃上一天的第一顿饭也很常见。
在哈尔滨做了12年砂锅生意的刘江、何洋夫妇俩,讲起开店早期的辛苦,尽是一副“都过去了”的表情。刘江说,两个人在店里吃、在店里睡,睡醒了凳子分开了,两个人“都掉凳子空去了”。
中年夫妻尚且常常吃不消,更何况老人。片中,有老夫妻俩经营一个店面,两人都动过手术,只能相互帮扶着;也有老人为儿子儿媳做“帮工”,辛苦不为其他,就为儿孙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只这一条信念,就足以支撑他们带着一身病痛、起早贪黑地忙活着。
江苏扬州的“范水长鱼面”,特色是自家捉长鱼、杀长鱼,再熬出鲜香汤汁,但这些都是老板陈奇用睡眠换来的。他长期早起,夏天更是要两点就起床。为了能多睡上半个小时,他在自家店里搭了个简陋的床铺,但旁边烧锅炉和排水管的声音,吵得人很难安眠。镜头里的陈奇像我们的很多长辈一样,别人说他如何他也只是笑笑,不说话,然后继续低头干活。
长辈顾念晚辈,晚辈也会为长辈作出妥协。《陕西渭南·豆腐泡馍》一集中,90后老板张娟高中时妈妈生病,家里的店因为爸爸一人忙不过来而关了门,于是她的学业,没有继续下去。这不是一个完全遗憾的故事,不仅是因为现在她的店里生意红火,还因为张娟积极的心态,她说,“不管有没有文凭,都要尽量往好的去做。”
不管来自哪里、具体的家庭情况有什么不同,这些人的故事,都离不开两个词——“做事”和“家人”:“做事”不是在书本里学到的深刻哲理,而是从生活中习得的朴素信念。他们相信在“做事”中,人的价值能得到体现。而家人,尤其是子女,是软肋也是铠甲;对家的责任感,则让他们甘愿常年受着身体的苦累去劳动。
二者结合,形成了异常坚韧与强大的中国式“劳动伦理”:只有靠自己的双手踏实“做事”,才有可能为家人挣得一个好生活。这是初始动力,也是终极奔头。其他的,小病小痛也好、压抑自我需求也罢,都不足为外人道。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风味人间》与《早餐中国》系列“殊途同归”——它们都是以人文故事为线索串起美食,前者胜在宏大视野与文学化叙事,后者则以更贴地的方式,讲述小人物的喜乐与不易。意味深长的诗意时刻,和那些不美满的、不精致的、无法两全的故事,共同拼出了生活的全貌。
现在,让我们回到最开始的那个问题:《早餐中国》的“烟火气”,从哪儿来?
所谓“烟火气”,原本指的是乡下做饭时,由于烧柴火而在厨房里升腾起来的炊烟气雾。这是一个常常弄得人满手满脸是灰的场景,但如今,不美的这一面显然被忽略,只留下了一层烟雾缭绕的浪漫想象。无论是厨房电器、零食小吃的广告,还是宣扬特定生活方式的文章,都喜欢与“烟火气”挂个钩。“四方食事,不如一碗烟火”,“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在对汪曾祺作品的引用、化用甚至滥用中,“烟火气”成了“真实生活”的代名词。
它的流行或许也正能表明,我们的生活,渐渐没有了“生活气息”。它有模板可套,像是流水线产品;它不再真实可感,因为你动动指头、一切就有。于是,在“烟火气”这样一个承载了怀旧心理与诗意乡土想象的词中,我们对都市生活的厌倦暂时有了出口。
从这个角度来说,《早餐中国》当然是充满了烟火气的。
首先,热气腾腾的特色早餐就和“没有灵魂”的外卖形成了对比。眼下,我们的三餐被外食和外卖接管,吃的总是各种标准化食物。有时间和精力“亲自”去买菜洗菜、做饭洗碗,成了一件奢侈且艰巨的事。正是因此,现做现卖的、不那么“高大上”的早餐,就显得格外有“烟火气”。
其次,每集《早餐中国》都会在片尾,带观众看一看当地“接地气”的公共生活。菜市场新鲜水灵的瓜果,路边千奇百怪的营生,公园里在晨练、遛娃的老人……这些,都是手机不离手、还要996的我们,愈发陌生的场景。
最后,就是片中人物的价值观,有代表性、又有朴实的力量。网上的那些喧嚣,仿佛发生在另一个平行世界。谁一夜爆红,谁楼起了又楼塌了,谁开拓了什么万亿新赛道,那些弄得人心浮动的消息,都与他们无关。他们不祈求大富大贵,但也不会好吃懒做;不奢望成为人中龙凤,能“含饴弄孙”就是好生活。
但网友的“烟火气”观感,可能只是一种“一厢情愿”的想象与投射。在接受《人物》采访时,《早餐中国》总导演王圣志说道,“人们认为早餐的浪漫,早餐的烟火气,在做早餐的人眼里,完全是另一种含义。烟火气并不全是美的、温暖的东西,它是很辛苦的,也是复杂的,是无穷无尽的重复。”
2019年夏天,《早餐中国》第二季持续更新,《乐队的夏天》第一季也在热映,期间九连真人的那首《北风》,仿佛遥远地与《早餐中国》形成了互文。
这是一首关注度远低于《莫欺少年穷》的歌,但它完整地勾勒出在九连真人的家乡——广东省连平县,一群早点摊贩的生活。他们清早起、入夜睡、一周七天无休;北风寒冷入骨时,他们推着自行车在市场路穿行,留下叮叮铛叮的声音。
歌词中最动人的两句,仍然与“做事”有关。
他们相信,“做事,定会翻身”——好好做事,好事自然会来;
在艰难生活的缝隙里,他们也会望不到出路,问自己,“做事,真的会翻身吗?”
这仍然是一个在生活中自然生发的问题。它象征着在埋头干活许久后,突然抬起头来的时刻,也象征着在确认意义与追问意义间两头摇摆的时刻。
但多数时候,“囊来翻身”的疑问都无法得到一个直接明了的答案,他们还是会在“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里打转。到头来,能不能翻身不再要紧,如何把平凡但不易的生活过下去,才是首要问题。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文/Ruonan 来源/数英网
原文:https://www.digitaling.com/articles/425369.html
内容由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附以原文链接
https://6pian.cn/news/9113.html全部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表情
添加图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