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韩国电影最后一次在内地公映(首映日),已经过去了近2000个日夜。韩国电影从崛起到抵达巅峰,从99年的「光头运动」到2019年《寄生虫》夺取奥斯卡,仅用了20年的时间。而其中四分之一的时间,内地影迷都无缘走进影院,光明正大地看场韩国电影(电影节展映的凤毛麟角不算在内)。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韩国电影在国内有着庞大的影迷基础。线下正常途径我们看不到,线上我们挖空心思,找遍网络每个角落都要把它们「挖」出来。存网盘不够,硬盘还要保个底,就怕哪天收到官方的「温馨提示」。而韩国电影的影响力,并不单单限于那些令人心荡神摇的禁忌题材。它有着极广的辐射面,不知不觉已经渗进我们身边每一个角落。恐怕没有哪个国家的电影——美国不能,欧洲也不能——能像韩国电影一样,在意识形态和商业模式上对内地市场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像韩国一样,尤其是对亚洲国家而言,可以形成一套相对独立,成熟,且具备强输出能力的电影工业体系。而「美国电影」、「英国电影」、「西班牙电影」等其他带有民族意识的词条,并不常被我们挂在嘴边。韩国是我们的近邻,不管是肤色、文化还是生活习惯上,都有一定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给予我们很强的代入感,一旦观众与创作者感性层面的那堵墙被打穿,电影就很容易成为替观众发声的介质。此外,韩国电影和内地电影几乎是处在同一个国际赛道。尽管起步比我们晚,但从某种程度来说,韩国电影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于是,我们会悄悄地把韩国电影当成学习的对象,会更想去看它,研究它。尽管韩国文化部长、导演李沧东曾经说过:不要去学习韩国电影。但我们必须承认,在电影这方面,韩国是个令人尊敬的对手。金基德这样的话题导演及其作品,在影迷群体中热度很高,也在各大影展得奖无数,但并不能代表韩国电影,走向世界各国的普通观众。韩国电影能走向世界,源于它结合了商业性与社会性,并做到几乎完美的平衡。韩国人很喜欢玩类型融合,比如最近话题度很高的「东洋风」。所谓的「东洋风」,其实就是「中国风」与「日本风」的混搭,甚至「中国风」的元素还更突出一点。韩国没有深厚的本国文化底蕴,所以当他们想要在类型上有所突破,不可避免就会「窃取」邻国的文化基因,将拿来的基因混合加工后再冠以新的名字,就成了「韩国制造」。这里不对这件事做太多延伸,我只想说,韩国人在混搭这件事上,经常能把「不伦不类」做成「阳春白雪」。我们很少能看到单一类型的韩国电影,市面上我们能看到的韩国电影,大多以类型融合为主。「是的,我们拍的是类型电影,但它们总是变得很奇怪。因为我从不遵循规则,而是将我思考的社会问题塞进规则的夹缝之中。」《寄生虫》把阶级矛盾塞进令人啼笑皆非的黑色喜剧中,而《汉江怪物》又能把环保问题和「美国威胁论」渗进被传统商业模式包装的怪兽灾难片里。如此一来,韩国电影从两个层面上满足了观众的观影需求:电影给观众一层「思想压力」,而这层压力,成了韩国电影走出国门的杀手锏。不过,这个杀手锏,并没能真正帮助韩国电影在内地市场赚大钱。经常挂在我们嘴边的高分韩国电影,几乎从没在内地上过。没错,当年创下韩国影史票房第一纪录的《汉江怪物》,进过内地院线。不过其上映时间比韩国晚了半年,最终内地票房也仅有1400多万。而同时期在内地上映的《穿普拉达的女王》,都有1500万的票房。线上线下热冷对比明显,似乎「韩国电影在国内很火」就是一个笑话。确实,单看韩国电影在内地的票房战绩,这数据,完全跟「火」不沾边。除去《非常完美》《分手合约》这种中韩合拍片不算,韩国电影在内地院线票房最高的影片,竟然是由「美队」和「古一法师」主演的《雪国列车》。但《雪国列车》的票房是多少呢?7477万,甚至没破亿。在该片上映的2014年,1亿票房这要求并不高。而在几乎同档期上映的电影里,连白百何那部口碑崩盘的《整容日记》都收获了8434万的票房。具体原因我们不做过多分析,因为本身《雪国列车》也不是一部「纯血统」的韩国电影。2016年「S德事件」后,韩国电影在内地的市场份额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艺术和政治,二者本身就是共呼吸的关系,只是随时期不同,松紧有别而已。而这一次,艺术无疑让步于政治。
2016年,作为对「S德事件」的回应,内地整个娱乐行业开始全面限制韩国企业及个人来华牟利。具体措施包括禁止韩星演出,停止新的韩国文化产业公司投资等等。瞬时,韩国人似乎从内地娱乐圈「蒸发」了。有意思的是,直到2021年,这个所谓的「限韩令」都未曾形成一份白纸黑字的明确文书。
「限韩令」的宣布和执行,全靠「人传人」的口头通知以及从业者的自觉。早在2016年11月,就有网友爆出国内各大卫视收到的「限韩令」的内部通知。传播方式是通过非正式的微信消息,具体内容则主要是电视节目里不得出现韩国企业、韩国品牌、韩国艺人等任何跟韩国有关的元素。后来,这份指导逐渐形成一份顶在所有从业者头上的隐形文书,具体内容是什么无关紧要,精神领会到位就足够了。它就是一个「思想钢印」,让从业者们心照不宣地执行。「限韩令」出来后,电影、电视剧、综艺、广告、演唱会等跟韩国沾边的作品都惨遭「下架」处理,甚至包括很多「进行中」的项目。《翡翠恋人》是《克拉恋人》的第二部,男主角是韩国艺人李钟硕。电视剧在2016年已经完整制作,遭遇「限韩令」后被迫封存至今。《翡翠恋人》原计划等着「限韩令」松动后重出江湖,比如2021中韩文化交流年这个契机。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豆瓣显示它的播出日期已经延后到2030年。据称,《翡翠恋人》的出品方已经起诉郑爽,要求赔偿。看似出品方的要求合情合理,但在这个时间点提出,似乎有点让郑爽背锅的意思。片子不能播,这锅得有人背,反正「限韩令」不背,那只能是郑爽了。如果没有郑爽这事,2021年真的能让《翡翠恋人》上映吗?根据近期释出的相关新闻,不少业内人士认为「限韩令」可能即将解除。先是央视与KBS(韩国放送公社)以视频的方式签署合作协议。
协议指出,中韩双方将开展在节目内容、媒体技术、产业经营等方面的全面合作。
再有,据韩国媒体报道,韩国首部太空科幻片《胜利号》正在积极推进在内地上映的工作,最快的话,今年上半年我们就能在影院看到这部电影。所以,如果哪天我们看到《胜利号》空降某个档期也不要觉得奇怪,因为,「是时候」了。昨天,中韩合拍电影《我爱喵星人》正式在内地定档,进一步佐证了「限韩令」解除的可靠性。这部2016年就拍摄完成的电影,等到了重见曙光的这一天。当然,我们现在不能百分百地肯定各方面的「限韩令」都已解除,即便真的要解除,也需要一个过程。央视带头跟韩国合作是一个积极信号。有了官媒做背书,其他公司跟韩国合作的日子应该也不远了。现在反倒是有人担心,重回内地市场的韩国电影或偶像,是否会影响内地现有的生态圈。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内娱已经变了天,早就不是5年前弱不禁风的样子。我们有了自己的偶像产业,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固定的追星模式,即便我们开闸让韩国偶像「入市」,恐怕他们也难以改变现有的格局。再加上韩国近期在文化推进方面的骚操作激怒了不少国人。而这种「排韩情绪」只要存在,韩国文化输出就很难在内地激起太大的浪花。不过经过这几年的「限韩」,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不会再过分依赖内地市场。过去的五年里,尽管缺少内地市场,但韩国影视娱乐的发展依然找到了适合它的路径。《寄生虫》拿到奥斯卡最佳影片,防弹少年团和BlACKPINK正在攻占欧美市场,韩国影视文化向前迈进的脚步从未停过。所以,如果「限韩令」真的解除,我们不妨就当这是一次增加中韩文化交流的机会。
往好处看,我们能在市场上看到更多元化的作品,韩国电影也是电影,让它们进来,剩下的就放心交给市场与观众。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文/牛蛙 来源/新片场(ID:xinpianchang)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d-ZmwHvhJnTbsw9Cc31OwA
表情
添加图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