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这么大,第一次没能回家过年。
虽然在互联网连通世界、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后,年味儿似乎越来越淡,但对于游子而言,回家过年,和家人吃一口热乎乎的年夜饭,依旧是每年的最值得期待的事儿。
因此,哪怕肉体「困」在了北京,大年三十这天,我的精神还是通过网线和家人连接到了一起。视频那头,父母的头发又白了几根,即使没说,我也能感受到他们对我的想念。
从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或许是长大成人的一个标志,但在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中,他们在父母的身份之外,究竟是怎样的人,有过怎样的经历,对孩子而言似乎就像无法触碰的月光。
生活中我们找不到答案,但通过探讨此类话题的影视作品,我们或许能窥探到一些秘密。于是挂断电话后,我在灯火阑珊处打开了一部关注母亲内心世界的电影——《冰下的鱼》。
《冰下的鱼》剧照
这部由张力执导的剧情片,片名看似难懂,形容的却是孩子与母亲之间能看到,却无法触碰的爱与亲情。
接受媒体采访时张力曾说,“创作《冰下的鱼》,不是为了表现伦理意义上的母子关系,而是想给周而复始的生活楔进刺痛的力量,让观众安静地坐下来,从一个特殊的视角来审视自我,审视被忽略的接近无缘的孤独的老人内心世界。”
导演想要的这股劲儿,和我当时的心境不谋而合,极强的情感共鸣让我对影片印象深刻。同时,东北导演拍摄的东北电影,也关注到了当地「陈旧」的地区及人文景观。在亲情之外,展示了更复杂的东北文化语境。
所以,如果您也没法回家过年,那不妨静下心来,从《冰下的鱼》中了解一位老母亲的故事。或许有了不同的立场之后,即使身体无法和父母相聚,心却能跨越山河,彼此相依。
试着站在母亲的角度思考问题
《冰下的鱼》主要讲述老伴儿离世,并患有轻微抑郁症的82岁退休教师赵丽华,想去职工浴池洗一个热水澡,但因为年龄过大,且没人陪护,始终无法得偿所愿的故事。
《冰下的鱼》剧照
《冰下的鱼》剧照
故事不算复杂,但之所以说电影能帮助观众重新审视老人的精神世界,是因为在短短的两小时之内,导演将赵丽华这个老人的形象,尤其是其心理活动,塑造的有血有肉、淋漓尽致。高放老师的表演,也让人不得不产生共情。
以塑造人物性格最重要的前三场戏为例,张力在第一幕安排了老人弹琴、抽烟的独角戏,不同于普通老人的高贵与桀骜油然而生。但第二幕,这份独特的气质便被「拆解」,跟随赵丽华出屋,贴满小广告的楼道、扶着楼梯才能下楼的身体,都暗示着老人的追求和现实世界的落差。
到了第三场戏,这份心理落差便迎来了外部爆发,面对浴池小妹的奚落,赵丽华在忍耐许久后出手伤人,直到民警前来,儿子做好了赔偿工作,事件才得以解决。
《冰下的鱼》剧照
仅用三场戏,一位内心高傲、倔强,但因为年龄和家庭条件,生存情况一般的老人形象根植在了观众心中。
她是固执的,也是「蛮横」的,但这股愤怒的情感,一方面只是来自对衰老的不满,另一方面,老人也有自己的原因。譬如在浴池打售票员,是因为她长时间的训斥,并对老人引以为傲的退休教师身份进行侮辱。又如她和儿媳的矛盾,也因偷听到的一句:“她又不是我妈!”
而洗澡作为赵丽华贯穿全片的愿望,不仅有她对身体干净的渴望,也饱含她对丈夫、对曾经的自己,以及对过往生活的怀念。
《冰下的鱼》剧照
从赵丽华的视角出发,老人的行为都有自己的逻辑,没有一项坚持或反抗是无理取闹。
但如果仅仅作为旁观者,那老人因洗澡这件小事儿,给儿子造成的巨大困难,加上她和售票员、儿媳的矛盾,那赵丽华的行为也很容易被打上「蛮横」的标签。
所以,不同的立场与现实处境,不但是人际交往中产生矛盾的诱因,有时也会消耗家人的情感。而《冰下的鱼》正是希望展示老人的视角,将父母的困惑与需求呈现在观众面前。
哪怕是家人也很难做到感同身受,但试着换位思考,用心体会父母的行为,即使依旧做不到面面俱到,但或许能少留遗憾。
东北人情社会下的中年危机
除了精心刻画了有血有肉的赵丽华老人,为了帮助母亲实现愿望的朱红兵,同样着墨颇多,而他的故事则寄托了导演对中年危机、东北人情社会的冷静观察。
《冰下的鱼》剧照
这位看似家庭和睦、事业风光的中年人,在片中其实面对着多重压力。
首先是家庭的压力。俗话说上有老下有小,朱红兵的「老小」都不给他省心,为了给北京的儿子拿首付,他卖掉了家里的房子。但装修、生子、教育等费用就像无底洞一样,让他看不到尽头。
老的也不太省心,每况日下的婆媳关系甚至影响到了他的夫妻生活,而母亲最新的洗澡要求,更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成了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其次是工作的压力。虽然是机修车间的一把手,业务能力过硬,但因为遗传自母亲的性格,朱红兵在工作中无意识的得罪了很多人,恰好正是这些人,一边监视着他的考勤,想把他从「高位」上赶下去,一边阻止着赵丽华洗澡的愿望。
几相结合,朱红兵仿佛活成了中年男人生存危机的图鉴。
《冰下的鱼》剧照
而为了将这份压抑渲染到位,张力将导演技法也运用到了极致。
片中,在朱红兵遇到危机的三个夜晚,载着猪、牛、羊的货车伴随着强有力的鼓点三次从他的身旁经过。
从镜头语言看,朱红兵无意识的满足其他人的愿望,失去了人类进化后最重要的思索性,与货车上的牲畜仿佛沦为同一水平。
这种鲜明的对比,一方面是强化了朱红兵的现实处境。另一方面也仿佛一场对未来的寓言,在提醒观众不要丧失思考,更不能成为生活与他人的「奴隶」。这一点,现实题材的《冰下的鱼》竟然与昆汀的《被解救的姜戈》有异曲同工之妙。
《冰下的鱼》剧照
值得关注的是,在刻画中年危机之外,借着朱红兵帮母亲找关系洗澡的经历,《冰下的鱼》还聚焦了老一代工人对国有资产私有化这一历史进程的态度。
从开篇在酒桌上向浴池老板提出质疑开始,到之后两人在浴池内大打出手,这位工作一生的「老实人」,对职工浴池被卖给私人一直持有怀疑和不满。
探讨这种跨越两个时代的社会大议题,似乎有电影对当下东北境况的隐喻,作为前「共和国长子」,东北的没落与朱红兵个人的发展颇为类似。所以他的悲剧,或许可写作地区的悲剧。如果从这一角度看,电影的社会性又可以被提高一个档次。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文/老九 来源/导演帮(ID:daoyanbangwx)
内容由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附以原文链接
https://6pian.cn/news/8844.html全部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表情
添加图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