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享有权益
积分奖励计划
下载视频源片
工具免费体验
视频制作工具
视频工具
音频制作工具
音频工具
图片设计工具
图片工具
视频制作
其他
牛片APP
APP专属功能
邀请认证

你尚未认证为创作人或影视公司,认证即可享有:

《山海情》编剧王三毛:编剧的创作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也要在创作上进行脱贫

2021-02-01 09:32 发布

幕后 | 行业资讯


电视剧《山海情》(原名《闽宁镇》)从启动到现在,已过去一年多了。作为编剧,回溯这次创作经历,有太多感慨、感想和感动。我记得最后一集剧本写完,是2020年10月7日下午5点,我难掩心情的复杂和冲动,控制不住自己,分别给侯鸿亮和孔笙发了条微信,感谢他们陪同编剧度过了在艰难中前行的日子。


此次创作经历又让我回到了过去,回到了最初写电视剧时的状态。那是1992年的冬天,我才30出头,给陕西电视台写了我的第一部电视剧,剧名叫《秦川牛》,该剧以全国劳模、农业科学家李立科为原型。那时的创作方法很干脆也很简单——扎下去。找李立科先生,找他手把手教过的农民,跟他们一块吃住行,一块干活,研究种小麦,搞清楚为啥在渭北黄土高原,只有用磷肥,才能让小麦的根须扎得深、能抗旱、多打粮,也搞清楚了为啥李专家患病之后,能有那么多人为他祈福流泪⋯⋯后来电视剧播出了,全国各地的农民朋友给李立科写了很多信,感谢他让他们明白了科学种田的好处,也祝他安好,把李立科奉为他们心中的当代农神后稷。


此次《山海情》的创作如出一辙,接到创作任务,我们从闽宁镇采访到西海固,又从西海固采访到福建莆田,深入了解了很多精彩的人物和事件,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感、真实的徘徊犹豫充斥其中。从想不通、不接受,到用双手创建了新家园,那些曲折的过程、思想的转变、真诚的笑脸和话语,让我们真切体验到他们由穷变富、过上好日子的喜悦,和对党对国家的感激之情。


编剧写剧本,除了要有国家视野的高度,只有扎根在百姓中间,才能看到百姓真正的问题、需求与国家意志的交集与融合点,你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我们在剧本创作初期,在采访中对比过闽宁镇现在的样子和布局初期的样子,可谓天壤之别。要让初来乍到、身在其中吃苦吃土的移民,短时间内去理解,能看到未来,那是不现实的。要让他们心甘情愿看到远处的那道光,也并非易事。《山海情》这部剧,恰恰就展现出了这段不易,写出磨合阵痛的艰难与挣扎,以及奔向美好的新生活的努力。


在福建采访的时候,我看了习近平总书记《摆脱贫困》那本书,那是他1988年至1990年在宁德地委工作期间,围绕闽东地区摆脱贫困问题的所思所讲,其中有一段话,对我触动很大。他用“滴水穿石”这个成语,形容脱贫工作的艰巨性和所需要的韧劲。他说,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质变要有量变的积累。比如闽东的落后状况是历史形成的,改变闽东的落后面貌不能靠一朝一夕之功,而需要有一股韧劲。没有锲而不舍的毅力,不愿付出艰辛于他人数倍的努力,不靠一点一滴量的积累,涓滴成流,聚沙成塔,是不能做成事业的。


滴水穿石的精神和脱贫攻坚的韧劲,同样适用于编剧。我认为,在眼前这样一个大时代的背景下,我们编剧的创作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也需要在创作上进行脱贫。这个贫,就是生活积累与时代担当的贫乏。关在屋子里假想,组织人马侃剧,是出不了有血肉有温度、有担当有情怀的好作品的,反而会让你的创作乏力致贫。编剧要脱贫,就得扑下身子,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扎到老百姓人堆里,看清楚他们饭碗里的稀稠,读明白他们眉宇间的喜怒哀乐,你才有可能写出滚烫的、鲜活的、贴近百姓、反映时代真谛的高质量的剧作。


去闽宁镇采访到的第一代移民给我们反复讲过,当年他们来的每一拨人都只能住地窝子,到了夜里一片漆黑,只能听到风在吼。有的人傍晚到,住了一夜地窝子,第二天天一亮就回老家了。意志再薄弱点的,就用搬迁指标,换条金驼香烟,外加一张返程车票。能真正留下的不多,大多都是匆匆过客。他们开玩笑说,当时留下最多的,是地窝子和没人照料的白杨树。可当我们采访到第二代移民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我们从一个叫沙金龙的年轻人及其6个合作伙伴那里真切感受到闽宁镇的巨大变化。身为二代移民子弟,这群高学历的硕士研究生、回到闽宁镇的创业者,放弃了一线城市的发展,凭借其专业智慧,在父辈们用血汗建设起来的闽宁镇开启了全新创业。他们成立了一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专门生产乳脂黄油及其深加工产品,所创造出来的利润,显然是父辈们所不能同日而语的。我问他们为啥要回来创业?沙金龙说,政府低价租给他们彩钢房,让他们免去了自建厂房的大投资,到哪里找这优惠?现在的闽宁镇,也不是当年飞沙走石、鸟不拉屎的地方,遍地是创业园、葡萄酒庄、光伏产业、特色种植、各种高科技产品,这么好的创业环境,又是自己的家乡,为啥不回来呢?!这就是新一代闽宁人的风采。


通过《山海情》的创作,我越发体会到,要写出高品质的、老百姓喜欢看的电视剧,手法可以出新,题材可以百花齐放,但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深入生活,回到人民大众的情感中去。惟其如此,你的艺术生命之树才会常青。

我最近正在创作《生命树》的剧本,在玉树采访到了被当地牧民誉为草原上的“牛博士”的博士后畜牧专家宋仁德时,看见他墙上挂了一幅字:“缺氧不能缺精神,高原再创新高峰”。显然他是在给自己鼓劲,我也想用他这个精神给自己鼓个劲,多出作品,出好作品。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文 来源/编剧帮(ID:bianjubang)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RZbrBLHdD5WiiM_1QGoIkA

内容由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附以原文链接

https://6pian.cn/news/8747.html

表情

添加图片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影视行业一手快讯、观察整合,给你新鲜好看。
推荐文章 更多+
拍片计算器-拍片估价

关注我们

牛片网微信公众号
牛片网官方QQ群
分享给其他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