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是一座颇具电影感的城市,无论老旧建筑错落有致的城区,还是四季如春的鼓浪屿,都在发生故事的同时成为故事本身。
不知是磁场相吸还是偶然的相遇,今年中国电影金鸡奖与HiShorts! 厦门短片周先后在此「上演」。
前者是OG带着专业的态度,选出的权威电影大奖,后者则像OG们换上嘻哈的衣服来到年轻人面前,专业的态度不改,但看到如此生猛、鲜活的新生力量。不由得为之一振,甚至融为一体。
这种新老的碰撞与融合看似玄妙,实则只是出于对光影的热爱。当摄影机指示灯与大屏亮起,一切奇迹皆能发生……
不过说短片年轻其实并不合适,作为与电影同期诞生的艺术形式,短片在欧美已经存世上百年。贾樟柯也曾说:“短片是电影最初的形态,电影史本身就开端于短片。”
但在中国,短片却因关注度不足长期缺位,2016年凭借《人生若只如初见》入围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竞赛单元的导演胡伟,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还在呼吁中国应建立系统的短片发展体制。
诚然,即使国内针对青年导演的扶持计划层出不穷,但没有成熟的短片创投观念与奖项支持,年轻人依旧缺乏起步的关键一环。
所以在中国电影越来越工业化后,建立短片节鼓励年轻人创作短片,成了行业新的课题,也是青年创作者最大的期待。
中国为什么要有短片节?
虽然短片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本身就需要更多关注,但谈到「价值」,更多还是对于青年导演的成长而言。
因拍摄成本较低,但故事性、实验性不落下风,短片一直是青年导演成长进阶的重要途径。
在伦敦和洛杉矶等地,一些小型代理公司会去各大院校观看学生的作品,优秀的学生毕业前就已被签约。从世界范围看,一位青年创作者想进入电影行业,最快的方法也是创作短片,并将其送至影展,从而获得收益并展示自己的导演功力。
诺兰、卡梅隆、斯科塞斯、库布里克、波兰斯基等电影大师,在成名前均拍摄过短片作品。之前凭借《爱乐之城》拿到奥斯卡最佳导演的达米恩·查泽雷,也是因《爆裂鼓手》的短片拿到了创投资金,从而走上了职业导演之路。
达米恩·查泽雷在《爆裂鼓手》拍摄现场
行业之所以对短片导演尤为关注,主要因为拍摄短片能很好的判断出导演的叙事能力,也能展示出创作者自身的节奏把控、视觉风格、影像气质与画面质感。
简言之,即便能拍好短片的导演不一定能拍好长片,但基本功与艺术素养还是有保障的。
不过早年间,国内一直未能形成从创投、创作到评审、扶持的完整短片体系,贾樟柯拍摄《小山回家》后,内地甚至没有播出的条件,后来送到香港电影节才打出了名号。
直到近几年,在电影票房逐步提升,科班出身的导演越来越多后,上海电影节、海南岛电影节、FIRST青年电影展、平遥电影节等影节才开始设立竞赛或创投单元,鼓励短片创作,一批青年创作者终于有了通过短片连接行业的契机。
凭借《我不是药神》一战成名的文牧野,正是依靠短片《BATTLE》《安魂曲》拿到了FIRST的奖项,才有机会进行长片拍摄。
《安魂曲》剧照
只是单丝不成线,孤木不成林,几大影节的短片单元虽如雪中送炭,却没能形成星火燎原之势。
在短片产量提升后,中国亟需专业的短片影节,在打通年轻人与电影艺术壁垒的同时,汇聚中国电影的未来。
4年前,终于有人意识到这件事儿了。
青年导演为什么要参加短片节?
2017年,一个名为「华时代」的短片节开始全球征片,虽然在好莱坞开幕,但共征集到的2137部短片中,海外华裔与大陆地区作者占绝大多数。中国对短片节的需求和期待可见一斑。
闭幕式上,短片节的艺术总监徐冰表示:“本届短片节的每一部优秀短片,就像一部巨著的一个个章回,共同构成了当代华人对这个急速变异的世界的态度与判断。”也正是这些优秀的作品与创作者,坚定了组委会继续举办短片节的决心。
两年后,由「华时代全球短片节」原班人马打造的「HiShorts!厦门短片周」正式落户国内,相比之前两届短片节,「HiShorts!厦门短片周」在竞赛环节之外还加入了展映、创投、论坛、派对等多个板块。
中国的短片节终于在提振创作者士气之余,成为了青年导演学习与社交的平台。
征集阶段,组委会便收到了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美国电影学院、南加州大学等多个院校的学生短片作品。年轻人对短片积蓄已久的热情找到了爆发的「窗口」。
凭借《一些风景》获得最佳剧情单元奖的导演赵蕴懿刚刚从深圳大学毕业,虽然是首次参加短片节,但获奖后她对创作越发热爱,手握奖项,也相当于拿到了进军电影行业的第一块「敲门砖」。
从HiShorts!走出去的导演于大雄更是已经创作出了长片作品《搭秋千的人》,影片在上映后荣获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金丝路」传媒荣誉影片,并入围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华语新风单元、第24届法国沃苏勒国际电影节,展现了短片导演的长片创作能力。
《搭秋千的人》海报
今年,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又一届「HiShorts!厦门短片周」如期召开。
经过三年多的发展,短片节的单元愈发成熟和完整,包括竞赛、评审、展映、论坛、创投、圆桌沙龙、大师班等完整的产业基础,均为短片与创作者服务。
在此基础上,鼓励青年导演们持续创作,从短片走向长片特别设置的孵化机制「成长单元」也得以保留和壮大。
所谓「成长单元」,针对连续多年投片HiShorts!的青年导演,将其今年的创作与过去的参赛作品进行对比,业内一线电影人组成的评委组将从「进步幅度」「成长空间」「未来潜质」三方面综合考量,探讨评选出「最佳成长奖」。
见证与帮助青年导演的成长,让短片节与常规的评奖拉开了差距,这一特殊环节以短片创作为基础,目的却是为电影行业夯实基础,打好地基。
而对于青年导演而言,一线大咖对自己连续多年的观察与反馈,在保证自己创作自由的同时,也有利于导演技法的快速成长,这对于立志想要拍摄电影的青年创作者而言,无疑是一条更踏实也更扎实的道路。
2020HiShorts!嘉宾与获奖导演合影
快去拍短片,投短片节!
前几日,2020「HiShorts!厦门短片周」圆满落幕,但短片节、青年导演、中国短片的工业化都仍在路上。
疫情期间,在家拍摄短片的贾樟柯曾说:“我们用短片和时代交手,击向这个沉闷的、喋喋不休的世界。”
对于鲜活又满心梦想的年轻人而言,又有什么理由不拿起摄像机,打开绘画版,用声画创造光影,并开启自己的电影之路呢?
所以话不多说,笔者也要去拍短片了,让我们在明年的「HiShorts!厦门短片周」相见。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文/老九 来源/导演帮(ID:daoyanbangwx)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J-8UNHHOWJomNNvUWQ8sbA
内容由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附以原文链接
https://6pian.cn/news/8473.html全部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表情
添加图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