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话可以讲三遍,但是一个故事真的没有必要讲三遍。”
上映第五天,《金刚川》豆瓣评分从6.9跌至6.5。谈不上恶评如潮,但打低分的观众确实不少。
《金刚川》是妥妥的烂片吗?显然不是,看完电影的观众或多或少会有触动,影片之所以带给观众不适的观感,很大程度与其创作周期过短有关。在今年八月,电影总局下了通知,要在抗美援朝纪念日之前拍出一部战争大片,使之成为“中美新冷战”背景下一大力作。管虎、郭帆和路阳被选中,三人分别负责战争、地面和空中场面。两个月的创作时间,可谓是地狱级难度。《金刚川》作为献礼片如期上映,这是中国工业化制作的标杆。影片幕后工作者如同电影中十七八岁勇敢无畏的架桥工兵一样,让人肃然起敬。但是作为一部商业电影,《金刚川》的不足又十分明显。
《金刚川》整部电影围绕了一件大事:志愿军部队设法渡桥,支援前线。“渡桥”为何有很大的戏剧张力?电影的设定中,过桥的意义远不在于渡江这么简单,其重点是后面的金城战役,大部队过去了,金城战役就能赢,过不去前线部队就岌岌可危。电影里,一位美军飞行员说:“他们没过去,是他们的地狱,他们过去了,就是我们的地狱。”“渡桥”的戏剧张力虽然有了,但是影视化呈现未免过于单调,可以塑造的人物也仅仅是过桥的部队、搭桥的工兵,掩护过桥部队的炮兵。相对单一的场景内,如何把故事讲的精彩?面对这一个难题,幕后主创们想出了一个看似聪明却又有些投机取巧的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一件事,共拍了三个视角,分别是步兵视角、美军视角、炮兵视角。对于多视角叙事,在豆瓣上,众网友称《金刚川》就是在模仿《敦刻尔克》。但事实上,要想在二个月的时间内拍好一部战争片,不同视角的呈现不失是个明智的选择。三种不同视角的呈现有利有弊。弊端尤为明显,众多网友反馈称,时长太长了,重复镜头太多了。相比同样叙事手法的《敦刻尔克》,如果把《敦刻尔克》比作4乘以100米的接力,通过一棒一棒的交接,聚焦了不同的人和事件,层层递进,最终交汇于一点,把故事和情感推向高潮。《金刚川》则更像是100米跑的预赛、复赛和早就知道了结果的决赛,尽管每次的点不一样,但始终在原地打转,观众也极其容易在在观影过程中意识到这种结构的无趣性,三种视角重叠并没有达成1+1+1大于3的效果。《金刚川》的这种结构,也有明显的优势,可以在早期激发观众的好奇心。例如在第一部分的步兵视角里,李九霄用手电给江对面的炮兵信号,但是对面的张译吴京看到后,究竟在做什么,观众是看不到的,只能看到李九霄惊讶的表情和一句“他们这是找死”,并触发他陷入了一种极端悲愤的状态。李云霄错愕的表情被观众接收到,也正是带着这些疑问,观众对剧情产生了期待,可看性就增加了。“美国人的飞机就在头顶上飞来飞去,多希望也能有几个飞机保护着俺们。”缺少战机保护的志愿军,需要一道保护屏障,而隐藏在玉米地的高炮兵,就是志愿军的保障。在炮手的视角里面,张译饰演的角色完全是绝对的主角,他也奉献出了教科书般的演技。炮兵视角中,吴京和张译的几段对手戏,描绘得非常好。他们第一次见面,张译表现出的唯唯诺诺、谦卑严谨和吴京的老烟枪、自以为是,形成强烈的反差感。但他们的第二次见面又打破了这种矛盾的反差,张译希望自己可以待在明炮位置,吴京待在隐藏炮位,但是吴京不同意还拿着师傅的身份去压他。二人看似对立,实则打破了对立面,观众知晓在明炮的位置更容易被敌机发现,牺牲的概率也会更大。他们不再是争夺权力,而是把生的希望交到对方手中。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有一个很小的细节体现了角色的变化。两个炮位之间隔着一大片玉米地,其中一小部分已经收割干净了,是没有掩体遮挡的,走过去很容易被敌机发现。前两次张译这个角色都是小心翼翼,多次确认,然后再通过,但是第三次敌机都还没走远,他却直接一路狂奔,冲到吴京的炮位,然后看到了吴京被炸碎的身体。这个前后的对比,其实就告诉观众,这个角色开始了性格的变化,后面他的一系列行动才变得合理。尤其当吴京在生命最后时刻还对着天空放出信号弹,引导张译攻击敌机的时候,战友之间真挚的情感,让人动容。尽管如此,在炮兵视角中,部分场面处理的过于简单粗暴,然而这种惨烈的牺牲很难让观众共鸣。例如,吴京饰演的老关将所有炮弹打尽之后,仍然战意未消,于是抄起手枪,对着美军的侦察机一通射击。在刹那之间,老关被击中了,被击中的老关亦不再是完整的老关,而是直接被轰成了肉块四散开来。因为篇幅受限,观众对于吴京饰演的老高的了解是缺乏的。因此对人物缺乏一定的共情,既然对人物缺乏一定的共情,“牺牲”这个充满情感的词汇就显得无足轻重。如今。观众不仅要从电影中看到战士们的热血无畏,也想从中看到人性的关辉。为了全面展现金刚川一战,《金刚川》突破了以往战争题材电影,设计了一个敌军视角。以希尔、史密斯为代表的美军,他们开着侦察机执行炸桥任务,专门破坏志愿军的行动。由于双方实力差距悬殊,自大的他们一开始瞧不上志愿军。令他们没想到的是,接二连三的轰炸之后,金刚川的桥一直存在。一方炸桥,另一方修桥,循环往复。最后,志愿军瓦解了美军的骄傲。观众尽管理解拍摄敌军视角的意图,但是呈现出来的效果却是差强人意。“德州牛仔”、“战斗时念圣经的基督徒”、“满嘴种族歧视的言论”“轻伤不下火线”“无视军纪”,观众对美国大兵的刻板印象全部都聚齐了。但是美军的飞行员并没有反衬出志愿军的英勇,相反他们在高空中纹丝不动、风吹不跑的帽子,一边喝酒一边放炮的行为让观众都有出戏的感觉。反观汤姆·汉克斯的《灰猎犬号》,从头到尾都是单线叙事,电影中没有出现任何德军,但战斗的紧张感却贯穿始终,扣人心弦。总体而言,影片在赶工之下,诸多细节难以兼顾,也有诸多遗憾,例如整部影片没有展现出工兵连修桥的专业和神速。很多时候,修桥的十万火急只是靠反复强调命令喊出来的,甚至魏晨口中不能游过去的金刚川,看上去也并不湍急。再比如,美国飞行员从天上抛下的酒瓶,刚好就掉落在高射炮上。这种情节在战场上有着很强的违和感,太多的巧合也削弱了故事的真实感。不过,假如再给予影片多一些时间,相信诸如此类的问题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为对于很多人来说,能重温那段历史和可歌可泣的英雄就已足够。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文/壹蓓 来源/第一制片人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ggkeyB6LkWSlvkrytqLroQ
表情
添加图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