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享有权益
积分奖励计划
下载视频源片
工具免费体验
视频制作工具
视频工具
音频制作工具
音频工具
图片设计工具
图片工具
视频制作
其他
牛片APP
APP专属功能
邀请认证

你尚未认证为创作人或影视公司,认证即可享有:

《站台》《三峡好人》剪辑师孔劲蕾谈剪辑

2020-09-25 10:34 发布

幕后 | 行业资讯


1.从剪辑师到文学师

其实我本想说的是,剪辑师应该是一个后期编剧的角色。但因为编剧更伟大,因为他们是从无到有,而剪辑师毕竟已经是手里有了大量的素材在创作,所以就姑且称为文学师吧!我理解就是在文本上的一个再创作。

提到艺术片,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素材量超大,而且几乎都是脱离了原来的剧本,在剪辑的时候形成新的故事。《三峡好人》是贾导演第一次用数字技术来拍摄,再也不用为片比担心。大家知道在胶片的时代,每一尺胶片都要精心计算,镜头的条数直接影响到整部影片的制作经费。我是从胶片时代过来的人,亲身体会了那种连打板都要控制在几格以内的精打细算,但是到了数字时代就可以不受限制。



《三峡好人》摄制组一共去四川拍了六次,片比达到了1:50。而管虎导演的《斗牛》,一部电影相当于一个三十集电视剧的素材量。剪的娄烨导演的《推拿》,在没压缩的情况下是三十个T的素材,片比达到了1:100。


面对如此海量的素材,我们剪辑师无疑已经变成了后期编剧,担负着重新结构故事、梳理人物关系、确立影片主题的重任。
相比那些剧本很成熟,制作流程很工业的商业片而言,艺术片的导演更像是一个画家,他在拍摄时可以更加随心所欲的创作,挥洒自如,到后期剪辑时再考虑怎么整合那么多素材。有句老话说剪辑是三度创作,艺术片的剪辑师就更需要具有编剧的本领。


图片来自网络,只做示例,非原文提及方法


我自己的习惯是,准备一块一米高,一米二宽的软木板,然后把每场戏起一个几个字的小标题,做成小卡片,每剪一个版本就把这些小卡片按顺序钉在木板上,这样一目了然的能够看到全片的结构。每剪一版就把这些小卡片重新排列一遍,删掉的戏就是剩在手里的小卡片。犹如一把扑克牌,时刻考虑着,如何把好牌再出手,或者永远弃之不用。这种土办法尤其适用于,场次特别多,人物关系特别多的片子。


比如《三峡好人》,除了主要的两个男女主人公,每一个支线人物都拍了很多场戏,到底谁的线索保留多少,一个考虑不周,就有可能变成另外一部电影。比如那个小旅馆的老板,他自己有一条非常完整的线索。情节是他去找负责拆迁的小干部理论,小干部不耐烦,用两瓶别人送的酒把他打发走,而这两瓶酒正是三明千里迢迢从外地带来送给他老婆的哥哥们的,老板把酒拿回小旅馆,给三明和他的工友喝。至此,这两瓶酒形成了一个非常戏剧化的圆环,勾连起了四组人物关系。但是经过反复权衡,最后老板的戏基本都拿掉了。因为如果情节跟着他走,主角的视点就会跑偏。


所以我想特别强调一下视点的问题,因为艺术片的情节相对不那么强烈,节奏相对缓慢,更需要紧紧扣住一个主要的人物视点来引领观众,带动观众。
一旦观众跟住了他的视点,就能够接受相对散漫的情节,也有兴趣探究导演内心的表达。但是如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指的是心理时间,他跟丢了这个主人公,那就会丧失观影的兴趣,或者觉得疲惫。当导演有太多想表达的东西的时候,剪辑师要帮助他理清思路,替导演抓住那个焦点。我们是需要帮导演下决心的那个人。



这种工作习惯也让我在平时刻意的对自己有一个训练。
比如说《阿黛尔的生活》全片三个小时,而且基本以特写镜头为主,本来很容易让人有疲惫的感觉,但是它的节奏掌控的非常精准,整个片子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但是我会思考,如果让我剪一个两小时的版本,我会保留哪些戏。因为艺术片的剪辑工作,有百分之四十是在做取舍。一部戏的后期往往是加加减减,减减加加,反复很多次,才能把全片的脉络打通。



比如《斗牛》这部片子,管虎导演是出了名的会拍很多素材的人。我们挥汗如雨的剪了一整个夏天,最后长度还是在两个半小时居高不下。黄渤的表演非常有份量,剪掉哪场都觉得很可惜,但是因为整个影片每一场戏都有他,两个半小时下来还是会有审美疲劳。最后经过痛苦的抉择,就干脆拿掉了整个一个单元的戏,但这个决定是在几乎快定稿的时候才做出的。往往是这样,曾经在几个月都割舍不下的戏份,突然有一天就悟到了它的问题。在这种时刻做决定才觉得是没有辜负原始的剧本,没有辜负所有的拍摄者,没有辜负演员。

2.永远做一个清醒者

到现在我剪了将近二十部艺术片,最长的一年多,正常也要六七个月,这需要巨大的耐力和高度的清醒。

先说说我和不同导演的工作方式。贾樟柯导演是先让我自己整个把片子顺一遍,粗搭起来结构,然后和我一起再从每场戏开始精剪;《夜车》的导演刁奕男是从选条开始就和我一起工作共同商量;娄烨导演习惯自己也剪,我们就分成两组同时工作,每隔几天就互相交换个人的版本,然后开会讨论。但是不管哪种工作方式,我都要在最开始花至少一个月的时间去熟悉素材,就像认识一个人一样,去感受它的气质和风格。



然后我会做大量的笔记。在看素材的同时我会开好几条时间线,作为备用素材的分类整理。比如说,除了正戏以外的男主的状态镜头,女主的状态镜头,次要角色的状态镜头。我非常重视演员没有台词的状态镜头,在我看来那是一种万能镜头,在剪辑时会发生承上启下或者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因为艺术电影很讲究留白,我们需要给观众一个走神的片刻时间,在这个时候就需要那些表演很含混意义却很宽泛的镜头,让观众自己去延伸前后场的情绪,由此,观看的开放性也打开了。


我甚至恨不得希望发明一个软件,就是在海量的素材里能把一个人物的喜怒哀乐的表情,自动挑拣分类出来的软件。而且在浏览素材的过程中,经常会有灵光一现的时刻,觉得某两场戏有天然的血缘关系,这种时候我就会先把这个剪辑点保留住,至于前后服装是否接戏,光线是否接戏,再慢慢想办法。我合作过的好导演都有一个共同的工作习惯,就是在全片基本剪定的情况下,会再从头浏览一遍素材,不管是几天、几个星期, 都要很认真的带着完成片的眼光重新审视素材,一定会找到更适合的镜头,有时甚至会替换掉全片十分之一的镜头。这些沧海遗珠似的素材,往往在漫长的剪辑中被忽略了,但必须重新挖掘出来,让它们熠熠发光。

漫长的周期带来的煎熬还有一点,就是在剪辑工作进行到四五个月的时候,需要隔几天就通看一遍全片。尤其是长镜头居多的片子,哪怕是在四十分钟的时候修改一个点,也一定要从头看起,而不能只看这个修改的片段。开始看十几次还清醒和兴奋,到后来就有些麻木了。要永远像一个初看全片的观者那样保持新鲜感,话虽如此,谈何容易。



3. 艺术片不等于长镜头


有些人觉得艺术片就是由长镜头组成的。但是在我的概念里,艺术片和商业片最大的区别在于,如果是通过外在的故事来锁定一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展开,就是偏重艺术片;如果是人物描写点到为止,主要以故事为看点,就偏重商业片,和镜头的长短并无直接关系。还有一个要经常提醒自己的就是,即使全部是由长镜头组成的片子,也不能所有的镜头都保持在一个缓慢的韵律里面。在影片的某些重要节点,需要有那种戛然而止的力量,相当于在横断面上剪掉这场戏,一下子和全片的那种沉稳的节奏有了反差,反而让观众更注意这个情节的转换,这有可能通过音效,但更多的是通过剪辑点来实现。



4、重视声音但不依赖音乐


艺术片早已不是粗糙影像和声音的代名词,艺术片也有严谨的制作和精致的声画结合。

比如说,我们经常会遇到如何处理非职业演员表演的问题。众所周知,作者电影的导演偏爱选择非职业演员,这些演员,不懂得什么走位、光影,台词也大多是即兴而为。首先我觉得剪辑师要特别认真的看每一条素材,可能长达两分钟的镜头,在中间有几秒好的表演,也要记录下来。然后不能有猎奇的心理,就是即使他的表演很地方化,很鲜活,但是如果超出了他所扮演的人物,也不能采用。这一点要有精准的判断,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是如何把非职业演员的台词重新整理好,在不破环他的原生态的表演前提下,又要不啰嗦、不抢戏,就要想各种巧妙的办法来声画互相借位。有时候甚至需要两个字,两个字的拼出一句台词来。这不能等到对白剪辑的时侯来做,这就是剪辑师的工作。

说到这里我强调一下,剪辑的设备,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该尽量用投影仪来剪片,只有大屏幕才能让你有更准确的更全面的判断。包括影像上的,包括节奏上的。

说回声音我们剪片时一定不要怕麻烦,尽可能要把所有该贴的声音元素都贴上去,比如台词,我们的方法就是用手机先录下来,然后贴到片子上。这样就不用非得等到演员有档期才能配音,随时可以看到补台词后的效果。包括动效也会尽量的多贴一些,总之越接近完成片越好。但是有一点,音乐一定要很谨慎的很节制的使用,尤其是粗剪阶段,不能太早的把音乐都贴好,不能让音乐左右画面的节奏,音乐犹如华美的衣服,不要过早的给素材穿上衣服。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文/中国剪辑师社群 来源/影视工业网(ID:iloveCineHello)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1EEte_PCJ9yqNNzMqw9aTA


内容由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附以原文链接

https://6pian.cn/news/7779.html

表情

添加图片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分享编剧、导演干货、行业热点。
推荐文章 更多+
拍片计算器-拍片估价

关注我们

牛片网微信公众号
牛片网官方QQ群
分享给其他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