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被市场遗忘的“夹心”演员
秦昊的这次出圈堪称大器晚成,与他同届从中戏毕业的章子怡、刘烨、袁泉大都成名很早。因网剧走红之前,秦昊更多是“文艺片男神”,作为娄烨、王小帅的御用男主,也曾凭借《日照重庆》、《春风沉醉的夜晚》、《青红》三部作品,三次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提名。张颂文也是一个“宝藏中年男演员”,在《西小河的夏天》《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的演技都折服了不少观众。
网友们说“张颂文的演技,值北京一套房”。然而可惜的是,44岁的张颂文仍然买不起北京的房,甚至连自己的老家广东韶关的房也买不起。他在采访中直言自己是演员中99.5%,每天工作18小时,却谈不上衣食无忧。
张颂文的经历确实揭示出许多实力派演员的尴尬境地。曾经,拍摄电视剧被看作一门艺术,演员是人民艺术家,演技是评判演员的第一标准。《大宅门》《走向共和》那些被成为经典的作品,无不是由实力派演员担纲。这些当时成名的头部演员,在人们选择不多的时候,成为霸屏电视机的国民演员,有的则凭借其知名度逐渐转向大荧幕,成为“电影专业户”。
随着电视剧市场化的发展和IP剧的盛行,流量演员成为吸引观众眼球的宠儿,诞生了一批年轻且高颜值的流量小花和小鲜肉。他们知名度虽不如早期成名的国民演员,但人气高有话题度,粉丝粘性强,商业转化率高。
如此一来,新一批的实力派演员就很尴尬了。一方面,比知名度,这些实力派演员不如早期的国民演员,表演经验也仍有差距。另一方面,比人气,他们与流量演员更是相去甚远。大多数实力派演员就像这两类演员中的“夹心”,他们尝不到流量时代的红利,也因为知名度不足得不到更好的机会,他们占据最大的份额,但在市场逻辑的竞争中又两边都够不着。
更加尴尬则是那些“老戏骨”们。即使年轻时可能积累了一些名气,在流量时代他们的市场价值也已经大幅下跌,再加上年龄因素的追击,成为被市场拍在沙滩上的“前浪”。如今除了年代剧、主旋律题材剧愿意提供主演的机会,更多的“老戏骨”都是在古装、现代剧里为流量演员作配。这些角色大多千篇一律,剧本的缺陷也限制了演员的发挥空间,再次加剧了他们缺乏市场竞争力的恶性循环。尽管2018年底开始的影视寒冬后,流量明星天价片酬的泡沫已经破裂,但“老戏骨”的境遇仍旧不容乐观。新京报的统计发现,2019年全年播出剧集351部,由“老戏骨”担纲主角的只有《老酒馆》《外交风云》《老中医》《因法之名》等寥寥几部。
那么电视剧没得拍,何不去演电影呢?实际上,电影行业的头部效应更加明显。电影投资大,风险高,而演员本身自带的光环,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观众对影片的兴趣。同样是改编自《鬼吹灯》,电影版《寻龙诀》由陈坤、黄渤和舒淇组成的阵容,总是会比网剧中潘粤明、姜超和张雨绮的组合更吸引人。因此,除了黄渤、沈腾、徐峥这类票房“扛把子”能够成为商业电影主演的专业户,绝大多数的实力派演员只有在小众的文艺片才能获得更多镜头。张颂文就曾因为制片方担心票房问题而被拒绝,“从业20年,我平均一年大概100个面试,20年也2000个了,失败率应该有95%这么高。”若非遇到娄烨这样的“伯乐”,张颂文或许仍旧默默无闻。
在电影高于网剧的鄙视链下,很多人还在讨论这些“电影咖”拍网剧是不是自降身份。然而实际上,绝大多数的演技派是市场大潮下被迫“下凡”,在商业逻辑主导的竞争中,他们仍缺少足够的选择权。
崛起的网剧与变革的开启
回望网剧最初崛起的时候,仍逃脱不了“粗制滥造”的吐槽,听说张一山跑去拍《余罪》时,很多人甚至会感到唏嘘,还出现过类似“昔日童星如今只能拍网剧”这样伤仲永的标题。前一年的《太子妃升职记》更是“穷穿地心”,所有绝美镜头全靠剧组唯一一台鼓风机。可偏偏是这种穷,让制作方有勇气戳破了“天价片酬”的泡沫,更多从性价比的角度启用实力派演员。
《余罪》导演张睿当时就表示,这部戏的预算是他当导演以来最低的。面试小鲜肉失望后,张睿最终启用了更加“朴素”“没有那些腔调”的张一山,最终成就了那个痞中带着贱,有点怂但又极具正义感的卧底警察。《白夜追凶》的导演五百也曾坦言,当年之所以选择事业跌入谷底的潘粤明出演男主角,正是看中了他演技的宽度。潘粤明没有辜负导演的期待,也一举迎来了事业的“第二春”。
骨朵2017年的统计显示,台播剧和网络剧在艺人选择上存在很大差别。电视台黄金档是青年演员的主场、周播剧是流量演员的天下,而网剧对艺人的选择则更加多元化,以往台播剧中的男N号、女N号,在网剧中却“如鱼得水”。可见,网剧为这些台播剧中不受重视的“演技派”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另一方面来说,这些演员在网剧的翻红,也是网剧崛起后促进市场供给侧改革的结果。“夹心”演员之所以市场竞争力不足,与渠道资源的稀缺不无关系。大荧幕和电视台的货架是有限的,观众的注意力资源也是有限的,演员的流量和知名度也就成为了片方争夺这些资源的筹码。于是,在粗放的“圈地运动”之下,凝结成粗暴的商业化逻辑。
《大明风华》的导演张挺就曾指出,这种状况是由市场的无形之手决定的。电视剧主要靠平台的版权收购获得收益,平台又是靠广告商赚取利润,广告商的好恶通过产业链反向作用到了剧集的创作上,而“广告商是不会考虑戏骨不戏骨的,他们考虑的是观众的接受度、普及程度以及煽动消费的能力。说通俗一点,只有最具备招商能力的明星才能演一号。”
反观网播的模式,无限货架的属性和三大平台的竞争制造了庞大的需求量,to C的分账模式让片方能更多从用户角度出发,生产针对用户偏好的作品。与此同时,分众传播的机制也让更加小众多元的作品能触达对应的受众,对不同层次的作品具有更高的容错率和包容度。换句话来说,网剧较为宽容的传播生态为实力派演员预留了一片天地,也在某种程度上推动着市场风气的变革。由此,唯流量和知名度的选角标准被取消,处于市场腰部的演技派被重新开掘出价值。
回望近两年的情况,可以发现更加可喜的势头。网剧的精品化趋势之下,原本完全向流量倾斜的天平逐渐平衡,观众们谈论流量演员的时候,已经不再单纯聚焦与颜值、人气,更多以实力进行评判,甚至许多流量演员都需要一部优质网剧来作为自己的代表作。《长安十二时辰》的易烊千玺、《穿越火线》的鹿晗、《摩天大楼》的Angelababy都是如此。像朱一龙、张若昀、李沁这样的实力派青年演员,凭着爆款网剧逐步步入流量圈,秦昊、张颂文、聂远这些因网剧翻红的中青代“演技派”更多地出现在年轻观众的话题中。可见,实力派与流量派的界限,正在被打破,实力与流量的双重标准,正在变得越来越紧密,这无疑是实力派演员市场价值重新提升的积极信号。
当然,演员的翻红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网剧的崛起并非是决定性因素,但却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生成对“演技派”更加友好的市场土壤。经过了粗放式商业化的阶段,实力过硬的演技派也更符合影视行业走向精细化生产的要求,在整体回归内容注重品质的趋势下,99.5%中像张颂文那般怀才不遇的实力派或许将获得更多的机遇。
结语
一个演员的走红是或许是巧合,但一批演员的翻红,必然是整体环境作用的结果。在看过了“抠图换头”等一些列乱象后,这些等待多时的演技派们,确实到时候“翻红”了。不论是市场还是观众,都在酝酿着一场集体选择的迭代。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文/李秋霖 来源/影视产业观察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RGjkONhe4aASBVlfT6uMmQ
内容由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附以原文链接
https://6pian.cn/news/7536.html全部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表情
添加图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