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伴随着全国影院相继复工复产,北京国际电影节也如约回归,8月22日,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在北京怀柔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拉开帷幕,与观众重逢。
为期八天的北影节,除了电影展映之外,多场主题论坛同步举办,行业人士齐聚一堂,聚焦当下中国电影产业的热点话题进行讨论,对于疫情下电影产业改革升级,电影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导演帮及联盟账号作为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论坛特别支持媒体,推出『聚焦·北影节』专题策划,为大家带来最新鲜、最有料、最具有观点的行业报道。
本篇为专题的第一篇文章——北京国际电影节“内容为王”——讲好中国故事,主流电影商业化探索论坛的报道。
在电影院全面复工之后,电影市场终于迎来了期望已久的复苏。
尤其在七夕这一节点,电影票房一下子飙到了5.2亿,相比较2018年和2019年的暑期档单日票房的高点4.6亿、4.1亿,再登高峰,这说明了观众看电影的热情依旧高涨,也极大地提振了行业信心。
7月电影市场之所以能实现票房的逆袭,这与被寄以“救市”期望的战争大片《八佰》的上映不无关系,截止目前,影片的总票房已达15.07亿。《八佰》讲述史称“八百壮士”的中国国民革命军,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聚焦国土保卫战,加上精良的制作,可以说是真正的主流商业片。
其实,除了《八佰》之外,近些年国产主流电影在商业化的路上不断探索,以期获得口碑与票房的双丰收,在这个过程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值得我们总结探讨,推动主流电影产业化持续发展。
8月27日,北京国际电影节“‘内容为王’——讲好中国故事,主流电影商业化探索”论坛举行,对于疫情之下,如何提高电影质量,讲好中国故事,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此次出席论坛的嘉宾有:爱奇艺影业总裁亚宁、《中国合伙人》《我和我的祖国》的编剧张冀、新丽传媒高级副总裁兼新丽电影总裁李宁、保利影业董事长李卫强、《流浪地球》编剧龚格尔等。
演变:中国主流电影商业化已是大势
作为主流电影重要的组成部分,国产主旋律电影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程,发展到现在,类型化、商业化已是大势所趋。
主旋律电影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出现,早期的主旋律电影旨在反映战争的艰苦卓绝和塑造革命领袖、战争英雄的光辉形象,忽视了影片的观赏性。虽承载着塑造主流意识形态的使命,但它终归要抵达观众的视野方能完成任务,将其过于拔高有待商榷。
进入新世纪,电影《英雄》以2.5亿票房的成绩宣告了商业片时代的到来,主旋律电影更是集体遇冷,面对市场的倒逼,“抓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转型就成为了必然。
2014年,徐克执导的3D谍战动作电影《智取威虎山》上映。这部改编自知名小说《林海雪原》的电影,一改革命战争片的常态,以8.81亿的票房揭开了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转型新篇章;
2016年,根据“10·5中国船员金三角遇害事件”改编,林超贤执导,张涵予、彭于晏领衔主演的《湄公河行动》,11.86亿的票房,则为整个电影行业确立了新标杆。
2017年,吴京自导自演的《战狼2》上映,以黑马之势创造了票房神话,最终凭借56.83亿,登顶华语电影票房冠军。
2018年,《红海行动》重磅出击,视死如归的军人气魄,真实惨烈的战争场面,观众的激情再度点燃,36.5亿,华语电影票房亚军,新型主旋律电影的地位就此稳固。
而后,一大批讲述中国故事的主旋律电影崛起,包括2019年上映的《中国机长》《攀登者》《我和我的祖国》等主旋律大片,在票房和口碑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由此可见,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电影,若想成为一个社会的主流文化符号,形成普遍的价值认同,商业化是不可避免的,这是由电影本身的属性决定的,主旋律电影自然也不例外。
尤其,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中国的电影市场愈发广阔,新一代电影观众的审美能力也愈加提升,对于他们而言,商业化后的新型“主旋律”电影,在深化正确价值导向的同时,更加贴近他们的认知结构,从而更加契合当下大众的观影需求。
方法论:主流电影商业化三步走
那么如何实现主流电影的商业化,从哪些方面入手呢?针对嘉宾在论坛上的发言,我们总结出三个维度供大家参考。
(1)题材选择:中国人熟悉的人和事儿,最打动人心
主旋律电影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常局限于革命历史题材的宏大叙事, 而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以崇尚个性娱乐消费的80、90后形成了巨大的历史间离。
当下,“现实主义”逐渐回归,反应当代历史时刻、热点时事的故事,似乎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避免产生隔阂感。
比如在爱奇艺影业总裁亚宁公布的“爱奇艺原创电影计划”片单中,包括《中国乒乓》《你好英雄》《绝地追击》《边缘行者》这四部影片,基本都讲述了平凡的中国人,因为热爱自己的事业、家人和国家,而选择拼搏、甚至牺牲的故事。
对此,《夺冠》《中国兵乓》编剧张冀就表示,就自己的经验来说。真实事件或者真实人物的改编,是商业大片非常好的题材,比如真实的创业者、真实的体育人,这将给创作者提供一个非常真实的创作基础,也即有大量真实的细节。
他回想起《夺冠》采访期间,去见女排教练郎平,作为一个北京人,她是一个非常幽默且爽朗的人,然而与此同时,她的目光偶尔会流露出有点凶的感觉,有一种职业的杀气在里面,这应该是在球场上打出来的。
同时,采访完之后郎平没有立刻站起来,停了10秒钟才站起来,因为她膝盖胯骨等整个身体做了十几次手术。此外,在采访另外一个老女排队员的时候,她站起来的时候,能听见骨头作响,这些细节是编不出来的。
所以编剧张冀认为,这是真实人物和事件的魅力所在:“为什么说要到生活中去,因为只有面对面,听见那个响动,你才会有感触。”
对此,作为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编剧,龚格尔表示了认同,看似科幻题材和真实事件改编截然不同,但在内里有共同性。龚格尔表示,要做真正的中国的科幻和故事,需要在熟悉的中国环境下,熟悉的情感中去拍摄,这样才能引起中国人的共鸣,而不是好莱坞式科幻电影。
这也是编剧张冀不断强调的,讲述中国故事,最重要、也最核心的部分——本土化,本土化不是那种简单的本土化改造,比如说拿一个好莱坞的电影文本,把它改成中国的情境,使用本土方言,加一点网络流行语。真正的本土化必须是从里到外打出来,掷地有声的打出来,创作者必须实打实的给出本土的、民族的人物、价值和情感,这样才能征服观众、感动观众。
(2)人物塑造:摒弃高大全的“神”,塑造有缺点的“人”
主流电影,尤其主旋律电影多以塑造典型人物为主,“英雄主义”一直是核心主题。
不同的是,主旋律电影在商业化过程中,在塑造人物的时候,再也不是“伟光正”或者一味的“黑化”,而是有缺点、弱点的普通人。
在人物塑造方面,编剧张冀认为,讲述中国本土故事,一定要落在普通人的身上。银幕上的普通人不是自轻自贱,对什么都冷嘲热讽、玩世不恭的人,也不一定是极端的边缘人,他们应该是有魅力的普通人,他们的性格经由选择而形成,他们的内心通过跨越障碍而成长,他们就是我们。
观众是通过代入普通人的生活去体验故事,他们会看见自己,会获得身份认同,会在笑与泪的情感中收获思考和启示,最终获得价值认同,这是电影创作的秘诀所在。
“人物生活化,是强类型主流大片的必经之路”,在人物塑造方面,新丽电影总裁李宁的观点与张冀有异曲同工之妙,“英雄也是普通人,也有自己的生活,并不是高高在上,但是他能在民族大义前做出自我牺牲,做出那些伟大的事情,‘平凡的伟人’才是富有魅力的英雄形象。”
在《红海行动》中,蛟龙小队的战士们在铁血刚毅,坚韧不拔之外,也有如普通人的一面,机枪手“石头”张天德有吃糖的爱好,在收拾装备的时候还不忘带糖;最重要的女性角色夏楠不服从作战指令, 作为平民屡次以身犯险。
正是这些英雄身上的“缺点”“普通人”的一面,让他们成为观众可以共情的“人”,更能产生共鸣。这也是类型片创作的要素:人物要有成长、要有变化。一个丰满的具有感染力的人物身上,在影片呈现上是有弧度的。
(3)类型突破:不破不立,尊重影视规律基础上创新
新丽电影总裁李宁,通过分析当前中国电影票房前二十的作品,观察到在主流大片演变的过程中,票房与口碑表现好的作品几乎都是“强类型”, 如《流浪地球》属于科幻类,《烈火英雄》属于灾难片,《我不是药神》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属于现实题材,从《战狼》《红海行动》到《八佰》都属于现实题材等等。
因此,在李宁看来,未来在打造主流电影的商业化过程中,无论是创作端,还是投资端、宣发端,我们要将强类型片的思路贯穿始终,从选题、剧本创作、演员、创作团队的配置乃至宣发,都要明确告诉观众这部电影是什么类型,能够给观众带来什么样的视觉感受。
编剧张冀也认为,在创作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并熟练应用类型电影的语言。电影类型的规律不能轻言逾越,不能动辄轻视,故事的规律是什么?就是类型创作的经验和技术,是经过不同国家的电影人、不同时代的几代人、不同的电影体系,大家共同锤炼出的一种普遍性的基本规律,可以给我们提供创作的基本价值体系、基本架构、叙事技巧、人物创作的方式和情节等等。
类型经验值是平台,是基本安全区,有了安全区才可以谈发展和超越,所以作为创作者,仍然不能懈怠,不能忽视对各种类型技巧的训练和积累,这个工作还是要不断去做的,甚至每天去做,这是一个漫长的活到老学到老的工作。
突破与创新不易,突破主要是指敢于去挑战新的类型,比如说《流浪地球》的硬科幻类型,《哪吒》的奇幻动漫类型,《八佰》的战争大片,《夺冠》是体育加家国叙事,这些都是以往中国电影不太敢涉足的,这些强类型做起来肯定非常的难,但一旦做成,其辐射影响力可以破圈,三年不卖货,卖货就不止吃三年。
创新主要是指创作要摒弃陈词滥调,拒绝套路,不要写大家都在用的桥段和情节,不按惯性僵化的去写人物,要在尊重类型规律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拍观众没有见过的新鲜的事物,价值和情感不可能创新,它们本身就是传统,创新不是摒弃传统,而是在传统的基石上探索出新。
反思:商业化不是“唯市场论”
美国好莱坞已经证明了,国家在拥有“硬实力”的同时,还需要有着文化上对外输出的“软实力”。
以《战狼》《红海行动》《我和我的祖国》为代表的主流电影商业化探索,不仅“好看”还“吸金”,是全球视野下,电影人应对市场创作观念的转变。在类型化的形态下,令人感慨振奋的中国军人、平凡的英雄形象及其背后的民族文化精髓出现在观众面前。
可以预见的是,国产主流电影的类型建构还将继续,兼顾商业性与艺术性、思想性的主流电影还将不断出现,推动国产电影的崛起。
不过,主流电影在商业化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商业化是为文化输出做服务,互为表里的关系。不能够一味迎合市场,忘记核心精神表达。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文/左小柚 来源/导演帮(ID:daoyanbangwx)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G8ZG_M0We1AD7x5scVkpxw
内容由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附以原文链接
https://6pian.cn/news/7473.html全部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表情
添加图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