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享有权益
积分奖励计划
下载视频源片
工具免费体验
视频制作工具
视频工具
音频制作工具
音频工具
图片设计工具
图片工具
视频制作
其他
牛片APP
APP专属功能
邀请认证

你尚未认证为创作人或影视公司,认证即可享有:

专访周圣崴:别太严肃,玩儿就对了丨FIRST新生力量

2020-08-19 09:22 发布

幕后 | 行业资讯


编者按


8月,在海拔2261米的西宁,你很难不被电影吸引。除了FIRST青年电影展随处可见的宣传物料,唐道巨大的露天银幕与等待电影开场的影迷,才是最亮眼的风景。

这是一场电影的盛宴,在这里,无数银幕内外的故事正在发生,而这些故事的缔造者,正是中国电影最生猛、最无畏、最具挑战精神的新力量——青年导演。

他们无法被定义,也无需被定义,他们所需要的,只是创作的空间与世界的侧耳倾听。因此,带着对「新生力量」的关注和期待,导演帮来到西宁,坐在几位青年导演面前,发掘这些年轻的面孔下,丰满的灵魂与蓬勃的创作生命力。

我们的第三股「新生力量」,原本只有《艺术死了》的导演周圣崴,但采访时,电影的男主角刘刚也来凑了个热闹。这个突如其来的嘉宾打乱了我的采访部署,好在刘刚人狠话不多,所以整个对话,基本还是我和导演的「二人世界」。

如果把FIRST青年电影展想像成一场选秀综艺,那「流量担当」一定是周圣崴导演的《艺术死了》。在日常根本坐不满的媒体场,电影的二轮放映竟出现一座难求的情况。据传,当时检票的小姐姐都被逼哭了。

按理说,媒体应该是最挑剔的一批观众,所以《艺术死了》获得如此之高的流量,「唱跳」功力一定挺出彩。

诚然,以发现了一具姿势诡异的艺术家尸体开始,汇聚大量新闻采访、恶搞视频的《艺术死了》像电影、像伪纪录片、像VLOG,更像一局沉浸式的交互游戏。采访中,周圣崴说自己根本不是导演,应该叫导游,带着所有观众进入一场全民皆主创的独特艺术形态中。

周圣崴「红毯造型」

在西宁,周导(游)成功忽悠了一批「游客」,放映结束后便有模仿刘刚的「行为艺术家」横空出世。但他的野心不止于此,当「旅行团」散伙后,《艺术死了》开始从西宁辐射到全国各地,每一个观众和参与者,似乎都成了《艺术死了》的一部分。

所以或许我们本就不该以传统视角来看待《艺术死了》,更别太控制、别太严肃,玩儿就对了。

二维电影快死了,但艺术死不了



导演帮:大概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的电影?对电影是一见钟情么?

周圣崴:第一次接触电影是很小的时候看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已经重映!),当时就感觉新世界的大门对我缓缓打开。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剧照

因为绘画、雕塑是静态的,音乐没有视觉效果,话剧也受实体空间的限制无法做特效呈现,所以我想世界上竟然还有如此有魅力的艺术媒介,能把魔幻世界呈现的栩栩如生,当时特别兴奋。

但几十年过去了,在依托平面美学的传统电影里,大量套路与重复成为主流,所以如果未来依然是平面美学,那我认为某种程度上,电影已经死掉了。

导演帮:那会有新的媒介代替电影么?

周圣崴:电影一定会以新的形态重生,且新的形态将脱离二维平面,甚至结合虚拟现实和交互科技,以立体的数字艺术方式呈现。

所以现在我不太钻研电影本身,反而对数字艺术、虚拟现实、AR、VR等跨学科的艺术形态更感兴趣。疫情期间我开始准备语言考试和出国,我想要申请的麻省理工大学,把脑神经科学和游戏结合起来,发明了一种手套,它可以刺激脑神经末梢,让你梦见自己设计的游戏。

如果这项科技能够普及,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肯定比玩手机强,我觉得这会是未来的艺术。

虚拟现实

导演帮:梦里人会相信一切是真实发生的,确实比手机或VR游戏厉害。

周圣崴:对,我觉得未来一定是跨界和交互的,比如这次《艺术死了》在FIRST会「爆」,我感觉是因为它不是传统电影,而是交互游戏、vlog和行为艺术等等跨界融合的结果。这样的东西年轻人很喜欢,年轻人也在传播过程中起到了很大作用,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喜欢《艺术死了》的观众大多是95后、00后。原因可能是我不再像过去一样,敲开你的嘴,把糖硬塞进去,反而是提供一个平台或开源系统,以更低的姿态将大家交互在一起,每个人都可以来玩儿。

导演帮:那你对《黑镜:潘达斯奈基》这类互动电影怎么看?

周圣崴:如果从媒介的发展史看,你会发现从离身体较远的绘画、书本到身体离不开的电影、电视,再到和手长在一起的手机,媒介似乎一步步和肉体连接在一起。

正因为媒介不断发展的属性,所以未来所有依托于屏幕的美学都可能会消亡,我的想象中,隐形眼镜甚至是植入芯片都可能成为新的媒介形式。一旦成真,纯粹由数字技术所带来的增强现实,会让每个人看到完全不同的世界。

所以我个人认为,短视频也好、还是你说的互动影视也好,只是过渡形态,但这个过渡阶段有多长,就要看技术发展的速度了。

导演帮:很多影视作品就有这方面的思考,比如《黑镜》有虚拟世界的故事,《黑客帝国》也有相似的概念,会不会担心这种技术进步,反而会导致人类身体机能和人性的衰退?

《黑客帝国》剧照

周圣崴:这是必然的,我觉得每个时代人类都有自己的焦虑和困境。往前一百年,那时的困境可能来源于物质匮乏,所以大家要拼命生产。现在的困境可能是物质过剩,太多内容和信息袭来,人就会孤独、迷茫和焦虑。

那关于未来,假如真的出现《黑客帝国》或者整个世界成为虚拟和现实混合的情况,那我觉得会出现感官危机,我们甚至不再能确认感官判断的真实性,这会带来极度的不安全感。

但即使真到了那天,人性也不会发生改变,这就是人类为什么会不停创造的原因。我的片子叫《艺术死了》,但艺术不会死,它是人类精神唯一的释放出口,如果艺术死了,那可能真的要完蛋了。

刘刚:

互联网在改变一切



导演帮:说到《艺术死了》,其实在此之前,你创作的《女他》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那是什么时候开始产生创作欲望的?

周圣崴:创作本能应该是从幼儿园开始的,那时我会趴在地上画粉笔画,到了小学捏橡皮泥,之后捡树枝、石头、贝壳等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创作,初中又参加四驱车、机器人之类的科技比赛。高中便开始系统的学习绘画。

后来在大学尝试做一些影像方面的尝试,比如用相机拍摄铅笔刀、橡皮擦等简单的生活物件做成定格动画,也算是为《女他》打下了基础。

《女他》剧照

当定格动画短片拍摄到一定程度后,《女他》也开始启动。同一时间,我发现iPhone5可以拍摄高清视频了,所以就同时也用手机开始拍摄一些短片。

导演帮:这个创作过程就像微缩的艺术进化史。

周圣崴:所以在《艺术死了》最后由彭锋老师构思的洗调色板过程中,我把艺术史上不同风格流派的画作,融入这个清洗与显现的过程,某种程度上是有一部分无意识的投射。

导演帮:无论《女他》还是《艺术死了》,呈现方式都很特殊,那你在创作时会先出现呈现方式还是故事创意?

周圣崴:我觉得都不是,对我而言最先有的是「核」,其实很早之前我就想所谓「核」究竟是什么?现在大概形容可能是“数字桥梁”,这些桥梁连接了现实世界和幻想世界。比如《女他》就是用生活垃圾作为桥梁搭建材料,而《艺术死了》则是用谎言作为桥梁搭建材料,而如何打造这一座座数字桥梁,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以《艺术死了》为例,有些评论说你这种形式就是vlog,也有评论说导演整天在说这是游戏,那为啥还叫电影,叫游戏不就好了?我觉得特别对,因为它真的不是电影!我的目的是造数字桥梁,而不是非要拍电影。

所以得知《艺术死了》入围了FIRST,我很激动,因为FIRST更年轻、更有活力,对新的态度、新的观念接受程度也更高。影展期间我最想说的一句话是Why so serious?为什么这么严肃?为什么要秉持传统的观念?为什么要给所有存在下一个定义?影展一定要放电影么?

来到这里,我希望《艺术死了》成为一个发射塔,让所有的人参与进来,他们不再只是观众,而是变成艺术家或创作者。所以当你谈论这到底是不是电影,他们是不是观众,我们是不是主创,这些完全没有意义了,有意义的就是大家一起玩儿。

不知道你有没有观察到,两场放映结束后,很多影迷在线上或线下投稿,分享他们和刘刚的故事,包括恶搞和模仿刘刚的死亡姿势等,这就是我想看到的。


导演帮:如何打通电影和观众?

周圣崴:想和观众交互,首先要放低姿态,河流为什么会注入湖泊,因为湖泊的海拔更低。

所以首先在形式与质感上,不能一开始就完全按照“要有电影感”去操作项目,否则达不到目的。其次是从文本内外去唤起观众更多维度的体验,比如影片本身用到的VLOG的拍摄方法,开篇osmopocket创造的真实质感,然后影展期间的行为艺术和开放游戏给更多观众的呼吁,等等这些都能拉近片子和观众的距离。

所以最终《艺术死了》让观众激起的真实反应,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而影片本身只是一个trigger而已。

导演帮:所以你会以打破银幕的边界为目标吗?

周圣崴:虽然对有些人来说,破坏本身有快感,但我不会为了打破而打破,更希望能破而后立。

比如《艺术死了》前半段我在调侃,在讽刺,这都是「破」。但后半段,则融合了行为艺术、装置艺术、绘画、雕塑等不同的艺术形态,更像「立」。所以在我看来,打破边界的目的,是能创造出一种新的艺术形态,这种新的艺术形态生命力旺盛且无法被定义的,不然就不好玩了。

说到底,互联网生态已经为创新提供了土壤,互联网中个体的身份开始向多元化发展。比如现实世界的「社畜」,在互联网可以是动物森友会的园林设计师,也可以是英雄联盟的绝顶高手等等。

在此背景下,我们自然会以不同圈层,不同视角看待问题,甚至产生更多创造力,自由跨界。这也是我为什么要强调打破框架的原因。

全球大热的《动物森友会》

导演帮:会想去打破「导演」的框架么?

周圣崴:我对电影本身没有太强的执念,甚至到现在也不认为自己是一名导演。这是不是很讽刺,导演帮采访了一个不认为自己是导演的人(笑)?或者说可以把「导演」打个引号,我们一定要对所有事物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么?

以导演的英文词汇为例,其实director翻译过来不只是导演而已,他还有项目执行者等多重含义。比如在《艺术死了》中,我更像导游或游戏策划者,提供一个可供交互的环境。

所以虽然可以说《艺术死了》是电影,我也是导演,但除了坐在监视器前导戏之外,未来导演这个身份还可以挖掘出无限可能。

导演帮:就是不停的尝试打破和创造,但如果不小心触碰到了你的领域,那sorry~

周圣崴:我觉得在体系交融的过程中,需要挑战和试错,我观察无论《女他》还是《艺术死了》,中国之前好像少有人做类似的尝试。所以我选的这条路,除了我的老师、朋友、同学、家人还有我的团队伙伴们一直以来的陪伴支持外,并没有太多来自行业本身的支持或文本层面的参考,说实话挺难的。

而且就目前的两部成片本身看,我个人也不是特别满意,尤其在表达层面还有很多稚嫩和不成熟的地方,更多像是一个实验品,这也是我接下来想继续学习的原因。

导演帮:创造与风险并存,所以也会影响到融资环节,会不会担心出现资金困难?

周圣崴:我个人认为,未来可能是碎片化的时代,资金会越来越集中与精细化投放。

如果我是投资人,现在也会投短视频或李佳琦这样的KOI,因为他不需要砸大钱买最好的设备,也不需要砸大钱打造庞大的剧组,但他们能生产出相对非常可观的经济价值,资本都是避险和逐利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为什么不投?所以还是刚才的观点,互联网会改变一切,现在庞大的工业体系未来一定不会改变吗?这些都需要打个问号。

既然如此,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能花很少的钱创作,那还有什么资金困难呢?我觉得未来最大的困难应该是创意困难,点子能不能比别人好?梗有没有别人出彩?才是获得流量与资本的关键。

导演帮:那你未来会不会入驻短视频平台,成为UGC?

周圣崴:不同的创意有不同的实现方式,倒不用将自己限定住。就像《艺术死了》适合以网络交互的方式和大家见面,有一些朋友说不能在大银幕上看《艺术死了》很可惜,我说一点也不可惜,相反《艺术死了》就适合在手机等移动端看,还需要一边看一边发弹幕参与交互进来,因为之后如果片子上线网路,弹幕将成为新的创作点,需要大家的弹幕参与才能真正完成这部片子。又如,像我之前构思的一个缓解抑郁症情绪的创意,则需要通过AR来实现,所以我就需要学编程,做APP。再比如,疫情期间我写了一个长片剧本,是一个以木偶为核心元素的恐怖片,视觉呈现上就要融合台湾的霹雳布袋戏、动漫、定格动画和木偶戏表演,所以最终可能是动画与特摄相结合的形式。

刘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你说我适合拍VLOG

那我就拍个VLOG给你看



导演帮:你希望观众进入故事当中,那如何看待他们对影片的评价?

周圣崴:本科时我把拍摄的短片放到网上,就会有人骂我,当时我很难过,总想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但后来慢慢就免疫了,直到现在我甚至将中差评变成自己创作的一部分。

比如说《女他》在豆瓣有一个高赞的中评,他说周圣崴本人比片子有趣多了,他应该放弃做动画,当个vlogger。

当时我想这个人好有意思,要不干脆真做vlogger算了,所以才有了《艺术死了》(停顿)。当然用VLOG这种形式还有别的考量,但我想表达的是创作者无需用评论回应评论,也不用让观众闭嘴,没意义。不如把中差评装进作品里,说不定下一部片子,我就会再次致敬那些有趣的中差评。

周圣崴在《艺术死了》首映

导演帮:相比《女他》,《艺术死了》更大众,在操作时考虑市场因素了么?

周圣崴:会有一种观点认为《女他》比《艺术死了》更小众一点,但只要能接受《女他》的视觉体系,或者用真人重拍一遍,其实故事本身很大众。

导演帮:就过不了审了。

周圣崴:对!就像我提到的,不同项目要用不同的操作方式呈现,不能千篇一律,否则就容易嫁接错位。

而这些操作方法一是源于跨学科背景的理论训练和跨界思维,二是我乐于倾听朋友在不同行业所进行的工作与看待问题的视角。比如拍《艺术死了》之前,我就会和玩游戏的朋友聊很多。所以还是要「跳出来」,去创造,用更多元的视角看问题。

别每天沉浸在写剧本、拉投资、混圈子中,那很多出口和机会就从手边溜走了。

导演帮:之后有没有创作计划?

周圣崴:蛮多的。不过即便新项目不会花太多钱,但总需要花很多精力在动用关系网络、推进项目进行上。所以启动一个项目比较难。

倒不是不能自己创作,像我希望设计程序,做交互游戏,就可以自己完成,但现在还处于学习过程中。好在目前对我而言,比较好的状态是创意足够,就看具体如何实现了。

刘刚:

结 语



可能是现阶段的通讯技术还不够成熟,一上午我和周导在断断续续的信号中连打了7通电话。所以虽然没能在西宁当面聊聊,但起码在「破」与「立」等层面,还是聊的很透。

在我还没来得及总结前,周圣崴就率先对采访进行了很好的总结。

周圣崴:我们今天所有谈论的话题,都可以用《艺术死了》在FIRST青年电影展获得的「一种立场奖」解释。这个奖项用英文说是spirit of freedom,即「自由精神奖」。


这就是我们需要追求的状态,相对「框架」「定义」。还是要有生活与创作的「自由」。

刘刚:这是自由的感觉!(误)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文/老九 来源/导演帮(ID:daoyanbangwx)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FF99yBLHgObkQdJ-gdom5w


内容由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附以原文链接

https://6pian.cn/news/7315.html

表情

添加图片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分享编剧、导演干货、行业热点。
推荐文章 更多+
拍片计算器-拍片估价

关注我们

牛片网微信公众号
牛片网官方QQ群
分享给其他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