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问当今的90后们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一半的人都会振臂高呼:
可有位真·90后,不仅不想退休,还觉得在有限时间里能做的事情太少了。今年7月份,腾讯推出了《时代我》系列纪录片,里面的第一集就讲述了袁隆平的日常——1930年,袁隆平出生在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那会时局动荡、百姓流离失所,日子苦不堪言。为了生计,袁隆平的家人带着他四处辗转,湖南、江西、天津…都待过。特别难得的是,她的母亲经常用中英文与他对话,这也就是为何90岁的袁老口语很流利的原因。不仅语言没落下,他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也在母亲的培养下逐渐形成。多年后当他遇到技术难题时,本着坚决攻克不放弃的信念,拯救了上亿人吃饭的问题。当年在游泳队,袁隆平得过好几次冠军,要是能在运动会上获得前三名,就有入选国家队的希望。不过国家队没去成,空军选拔却选上了这位体能达标的年轻人。袁隆平很高兴,在参加完建军节的晚会后准备到空军学校正式受训,而且那会又是抗美援朝时期,能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他觉得很荣幸。命运在这时又发生了变化,国家考虑到当时的大学生资源稀缺,不能就让他们这么上战场了,应该发挥专业创造更大价值。即使两次都没有如愿,可报效祖国的方式有很多种,踏踏实实搞研究兴许更实际有效。别看袁隆平是个文化人又是钻研科学的,但他一点都不死板。相反还很幽默,就连老师对他的评价都是:有点散漫,爱好广泛不失浪漫。上世纪60年代,国家遭遇了三年自然灾害,饥荒席卷着全国。袁隆平就曾看见饿死的人倒在田间地头,人们面黄肌瘦、浑身无力……生活在当下的我们,可能无法直观、切身感受“饿死人”是怎样的灾难。袁隆平说“一粒粮食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1960年,袁隆平在试验田发现了一株特殊的水稻,并利用它展开研究,证明这是一株天然的杂交水稻。13年后,也就是1973年,他们培育出了世界上第一株籼型杂交水稻。那句让“中国人吃饱饭”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成了现实。直到今天,他都拍着胸脯说“中国人吃不上饭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被饥荒恐惧支配的日子,让他没有一刻松懈过,在如今看到自己的表情包频上热搜时,不忘认真地回一句“没饭吃,真的很难过。”因为经常一本正经地可爱,上热搜对袁隆平来说成了“家常便饭”。就连沦为猫奴,都被大家赞上了热搜榜,评论区惊呼“原来科学家也难敌猫咪的诱惑啊”。导演组在到访袁隆平在湖南的家时,还采访了他的孙女们。原来,在她们眼里一直认为爷爷是看天气预报的,因为他每天都会准时收看。每天起床,跟公园里的大爷很像,到院子里活动活动筋骨。吃饭的时候会因为保姆没买对自己想要的豌豆而争辩一番,听完助理安排的当天通告,还会撒娇说一句“天天有人来……”。参加论坛的路上,司机搀扶他,他走两步后也会一把甩开说,自己能走。好强、不服老也不服输,今年90岁的袁隆平可是身边人的大宝贝。他在每天晚上8点,跟牌搭子有个雷打不动的约定,打麻将。像这样劳逸结合又充实的一天,是不是让很多作息混乱的90后感到羞愧。在各大论坛和会议上作报告,出席各大活动以及学术研讨。有时一讲就是30分钟,还有的好几个小时,袁老的身体有些招架不住。每隔一段时间他就会出去休息一下吸吸氧,为了不耽误大家的行程,他总是会立马归队。即便疲倦的有些力不从心,可听到要跟中学生合影作为教科书配图,他还是会强撑着完成。在这批学生看来,能跟袁隆平合影意味着荣誉,当然也在无形中激励他们好好为社会做出贡献。很多已经在学术界小有名气的导师,在袁隆平面前都会乖巧地像个孩子,虚心请教自己研究中的问题。在他看来,他的使命还远远没有完成,目前全世界仍旧有6亿多人处在饥饿状态里。不管再大的荣誉受理,他都会在颁奖后返回家中,去田里看看自己的水稻。“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用在他身上,才是真正的恰如其分。结束的时候,钟南山还不忘提醒他,保护身体要少抽点烟。袁隆平身上对科研的较真与坚持,其他很多科学家也有。
像是中国高铁焊接技术奠基人潘际銮,92岁仍旧在演讲、分享焊接事业。他带着西南联大人的精神气:“我不追求别的,钱也不追求,官也不当,就为国家奋斗。”屠呦呦在拿到科研奖金时,没给自己留,全部投入研究。93岁的林宗棠,一生都走在高科技前沿,却说自己是个外行,现在研究起了3D打印。
他们把多数人的迷茫变成脚踏实地的钻研,就像叔本华说的一样:风吹麦浪、稻香依旧,丰收的喜讯在无数个失败后到来……
本站文字和内容均为作者原创或翻译,新片场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
表情
添加图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