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享有权益
积分奖励计划
下载视频源片
工具免费体验
视频制作工具
视频工具
音频制作工具
音频工具
图片设计工具
图片工具
视频制作
其他
牛片APP
APP专属功能
邀请认证

你尚未认证为创作人或影视公司,认证即可享有:

国产医疗剧需要的不仅仅是“神预言”

2020-05-11 11:37 发布

幕后 | 行业资讯

医患关系的暴力升级、肺炎疫情迅速蔓延,奋战在一线、以医心庇护生命,而生命安全还得不到保障的医护人员,成为大众的焦点。在此环境下,医疗题材的相关影视内容也成为当下热点议题,一批医疗题材的影视作品再次走入大众视野。其中,一档国内首部以医护群体为主角的纪录片《中国医生》以黑马之姿引发网友热议,更收获了豆瓣9.3分的好评。而在剧集领域,引起舆情沸点的,却是因为神预言“新型冠状病毒”、豆瓣6.1的《急诊科医生》。



在一众平均分高达9.2分的小制作小成本的国产医疗纪录片面前,国产医疗剧刚过及格线的成绩实在有些“自惭形秽”,难道医疗剧“出圈”只能是依靠“神预言”吗?我们为什么拍不出顶级的国产医疗剧呢?


发展坎坷、吐槽多于“鲜花”的医疗剧


“医疗剧”是一个舶来的剧集类型,最早起源于美国。从1986年的单本电视剧《希波克拉底誓言》来算,这一类型在中国已经发展了34年,但发展较慢。据不完全统计,国产医疗剧上线播出的剧集仅30部,引起高声量、高口碑的剧集更是寥寥无几。从诞生至今,国产医疗剧可以分为三个发展时期。



1986年至2004年是医疗剧的萌芽期,播出的剧集只有6部,同时在创作上也不太成熟,大都改编自真实事件、人物。值得注意的是,在早期的医疗剧比如《妇产医生》《儿科医生》等剧集,都着眼于例如医患纠纷、医疗改革等较大的社会问题,对“医生”个体的关注并不太突出。


2005年至2009年是国产医疗剧发展期,可以说在这一时期,医疗剧开始真正在国产剧类型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以《急救生活》《柳叶刀》《无限生机》为例,剧集都带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意味。但与此同时,大量的批判也走向了极端,矫枉过正,给观众带来了过分悲观的价值导向。



从2010年开始,医疗剧蓬勃发展,期间迎来了几波爆发小高潮,剧集创作也开始更加迎合年轻化观众的口味。医疗剧从最初青睐实力派演员李幼斌、江珊、尤勇等向陆毅、王珞丹、白百合、贾乃亮、罗云熙等新生力量靠近,故事走向也越来越青春化。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医疗剧也开始步入头部行列,《心术》《急诊科医生》《外科风云》等剧集也成为了当年的“全民”剧。



通过表格也可以看到,与稳步提升的数量不同,医疗剧的口碑肉眼可见的在下滑,产出数量最多的成熟期豆瓣评分超过8分的仅有《医者仁心》《心术》两部,甚至有不少剧集跌破红线,迈入不及格的大门。


接下来的2020年,《谢谢你医生》《余生,请多指教》《一起深呼吸》《小大夫》,将在今年播出。人们在期待的同时,也为之深深感到担忧——除了“神预言”、年轻医生们花样恋爱,我们还能在医疗剧里看到什么?



国产医疗剧需要专业性,

真实的医生人物形象


最近,国产医疗剧再次得到了人们的关注,甚至《急诊科医生》全网翻红:在微博上相关话题阅读量高达11.2亿,抖音上片段播放量达到15.3亿,B站网友自制视频最高播放量达62.5万,但似乎其口碑并没有搭上高热度的快车,最受人们关注的依然是剧中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神预言”。这样的“翻红”,对国产医疗剧来说,并不是什么褒奖,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悲哀。


那么我们的国产医疗剧,到底还缺什么?


1、对职业、专业性的尊重


事实上,细数近年来的医疗剧,收视好热度高的剧集不少,但若谈及高口碑质量的剧集,却乏善可陈。即使是疫情环境将其再次推到大众眼前,最终还是因为漏洞百出的专业错误,披着“医疗”外衣恋爱等,成为了一场“看了一个假医疗剧”的“吐槽大会”。


比如《产科男医生》第一集就上演的离奇“麻将疗法”,一度被认为无法顺产的昏迷产妇在一阵“碰!吃!和了!”的呐喊声中成功分娩,让一众观众大跌眼镜。就连出自“国剧门面”正午阳光的《外科风云》,在专业性上也让人不忍直视。用未带手套的手直接触碰无菌服,把白大褂当风衣穿、护士带着耳钉进手术室、进手术室不戴口罩、医生洗完手后用手去关水龙头等等,自开播以来,观众对该剧的不够专业吐槽就没有停过。



医疗题材电视剧固然不承担医学教科书的功能,但至少不应该传播错误的医学知识。这些专业问题,也会严重影响一部医疗剧的整体质量。而反观医疗剧制作较为成熟的美剧,无论是《实习医生格蕾》还是《芝加哥急救》都是严格遵循“双P”叙事模式标准——pro-fessional(专业化)&personal(人性化)进行创作,拍摄前经过相关医疗机构的审核和培训,从而使所有演员看起来如同真正的医生一般专业,剧中引用的病例和医学术语也做到极其精确。



由此可见,兼具专业性和观赏性,是国产医疗剧需要努力的方向。


2、挂羊头要卖羊肉,找到共情


近几年的医疗剧,被吐槽得到最多的,就是情感线了。在医疗剧中容纳“青春偶像”、“都市情感”等元素本无可厚非,但是在诸多剧中“行业”仅仅成为所谓医疗剧故事的外壳,其实质还是情感故事,这显然有本末倒置之嫌。


在《急诊科医生》里,看王珞丹和张嘉译“萝莉爱大叔”,在《外科风云》里,看靳东和白百合在办公室用手术刀修眉,在《产科男医生》里,看贾乃亮和李小璐表演土味情话……无论点开哪部医疗剧,看到的都是打着“医疗”幌子谈恋爱、陈词滥调的都市爱情。



而长青医疗剧《实习医生格蕾》在专业和情感的处理上提供了非常好的借鉴。作为一部播出了十四季的剧集,包含在剧中的人性、医患关系,情感在生死关头的拷问是吸引观众的关键所在。这部剧几乎每一集都穿插了情感戏,但情感张弛有度,不喧宾夺主。而这些,都会让枯燥的医学术语和人物形象生动地“立”起来,使没有任何医学背景的人也深爱这部剧。



并非以“医疗”作为背景就能称为“医疗剧”,医疗剧立足之本在于情节逻辑的专业化,剧情中凸显出职业范。当然,医疗剧也并不是不能掺杂感情,而是在保证故事主线清晰有理的前提下,适当融入情感戏份,并且剧集始终不脱离职业和人性的主题。


3、对“医生”的真实呈现


无论是从抗疫一线还是在《中国医生》《人间世》等纪录片中,人们看到了一线医护人员的奉献精神。同样,也看到了这一群体表现出真实的无助和脆弱,而这些似乎都是我们在医疗剧中看不到的东西。


在医疗剧中,医生通常都是“英雄化”、“精英化”的“扁平人物。然而,这样的套路放在如今,不仅是对“医生”这个群体片面的呈现,对于最能反映出社会现实、直面社会矛盾的医疗剧来说,也不再是一个理想化的创作方向了。


国产医疗剧中,通常医生形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刻意将医生形象拔高,过分追求完美主义导致现实主义缺失,如《医者仁心》中钟立行多次放弃个人发展机会投身国内医疗事业;归国医生江小琪不仅当场抢救偷自己钱包的小偷,还垫上其所有的医疗费,看得一众网友大呼“王珞丹请你停下你垫钱的手”。诸如此类脸谱化的人物,压缩了凸现角色个性的空间,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真实性。



另一类就是年轻的“精英化”医生,白大褂不仅是医生的穿着,更是收获少男少女心的利器。于是从2010年之后,一大批“年轻貌美帅气”的演员,成为了近十年来医疗剧的主角。无论是《长大》里的周明还是《儿科医生》里的申赫、唐雨家,都青春靓丽,医疗技术了得,心怀大爱,给观众一种医生都是精英收入高且不累的印象。



正因为国产医疗剧忽略了对这个职业的客观描述,以及对“人”本身的性格塑造,不仅让观众吐槽不已,更是让其形成对这一职业的刻板印象。而这样的处理方式,无论是从创作层面还是从社会层面,都不是一条好的道路。


通过这次疫情,希望能够引起创作者们的思考,毕竟一部好的医疗剧不仅能镜鉴现实,也能让观众感悟到生命的意义。我们期待着武汉樱花早日开放,同样也期待国产医疗剧早日迎来春暖花开。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文/杨倪 来源/影视产业观察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ANFarpVPnHY_BTywPDEpcg

内容由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附以原文链接

https://6pian.cn/news/6306.html

表情

添加图片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影视行业一手快讯、观察整合,给你新鲜好看。
推荐文章 更多+
拍片计算器-拍片估价

关注我们

牛片网微信公众号
牛片网官方QQ群
分享给其他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