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加入“被举报组”的电视剧《长歌行》可谓是一波三折。男主由屈楚萧更换为吴磊,二人谁更符合原著人设引起了粉丝争议而被送上了微博热搜。但让《长歌行》电视剧被进一步关注的,是“唐粉”们亲自送到广电总局的41页举报信,史学、文学、艺术、地理、国家主权、民族问题、历史虚无主义等等内容一应俱全,有理有据内容规整。
“限古令”下,历史粉的较真,让这些历史题材剧集更为命途多舛,投资方、剧方、演员方各路人马也损失惨重。这更是为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再次敲响了警钟:想靠“历史正剧”的“剧设”来保险无可厚非,但切记不要挂羊头卖狗肉,毕竟这届观众不太好糊弄。
历史题材剧圈的纪检委:
各朝各代的“历史粉”
近两年,“历史粉”成为了历史题材剧的“纪检委”, 遇到有他们认为有不尊重历史的作品就进行举报。而随着愈演愈烈的“举报”现象,扑街的历史题材剧也越来越多,“不尊重、篡改历史”成为历史剧扑街的原罪。
《如懿传》在上线前曾被举报抄袭和宣扬不当价值观,被广电总局点名批评:渲染的后宫阴谋,宣传的价值观,不符合中华传统。经过调整修改后才得以上线。
随后,经过改名风波、集数缩减的《巴清传》原本敲定于2018年1月在东方卫视、江苏卫视开播。板凳还没坐热,1月3日,两位“秦粉” 找到了审核此剧的广电相关部门上交长达7000余字的举报信,痛陈了种种《巴清传》(原名《赢天下》)的“罪状”:扭曲了寡妇清的人物事迹、贬低了秦始皇的历史功绩、替换了历史服饰的原本面貌、伤害了历史爱好者的感情。直接导致《巴清传》未能在当时顺利播出,至今也未能播出。
2018年12月4日,青年力网发布题为《“历史正剧”<霍去病>?这一点都不好笑》,痛陈了种种《霍去病》的“罪状”:篡改身世,由贵族子弟变成边关戍卒;和匈奴王子伯力的友情,不符合霍去病视匈奴如死敌的记载;强行加入“汉武帝和亲”的荒诞剧情等,导致剧集至今未播。
去年年末,《大明风华》即使剧方致力还原了“大明风貌”,依然遭“举报”,有网友罗列了众多条款,意欲说明这部剧其实跟它宣传的“历史正剧”一点不符合。再来看不久前被举报的《长歌行》,可以料见,剧集若不对“你敢瞎拍我就敢举报”的历史粉一个交代,上线播出将成为一大难题。
从以上剧集可以发现,不管剧集的服化道是否精致,是否引用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技术、是否宣扬了传统文化,只要涉嫌篡改、不尊重历史,那便很难过审、难逃观众“法眼”。虽然历史粉的某些“逐字考究”未免有过于上纲上线之嫌,但歪曲历史,的确是某些历史题材剧集的“原罪”。
不尊重历史,
历史古装剧集的“原罪”
中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深厚历史,拥有秦汉气象、三国鼎立、大唐盛世、康乾盛世等值得表现的朝代故事,可谓为历史题材电视剧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受文坛“文化寻根”热潮的影响,历史题材类电视剧应运而生。最开始的历史题材剧都是以历史真实人物、事件为原型,较为尊重历史,诞生《爵贵妃》《秦王李世民》《努尔哈赤》《末代皇帝》等一批优秀作品。之后,《雍正王朝》《康熙王朝》《汉武大帝》《大明王朝1566》等剧集更是将该类型推上了辉煌的顶点,“王朝”三部曲更是在台湾播出时创造了大陆电视剧在台的最高收视纪录。而是否符合史实的讨论,也一直伴随着该类型剧集发展的过程。比如《康熙王朝》中,孝庄皇后说到了自己死后才有的谥号,董鄂妃其实是旗人在剧中被设定为汉人等常识性历史错误被观众们提出质疑。
20世纪90年代,历史题材剧也开始出现迎合大众化审美的趋势,由“正剧”走向了“戏说”。戏说剧,打破了“戏谑”和“严肃”的边界,在某种程度上,让严肃的历史更接地气的方式“飞到寻常百姓家”。
从《戏说乾隆》到《还珠格格》系列,从《铁齿铜牙纪晓岚》系列到《神医喜来乐》,戏说历史剧逐渐成为历史剧创作的主流。这些剧集故事精彩动人,人物塑造较为成功,所以虽然”戏说”历史但也无伤大雅。
近十年来,为了更加迎合观众的口味以及网络IP改编风潮来袭,古装历史剧逐步脱离历史真实,出现了架空历史、解构历史甚至颠覆历史的不良倾向。《美人心计》《宫心计》《步步惊心》《陆贞传奇》等为代表、基于某个朝代展开叙事的剧集,魔改历史人物、事件,彻底引发了历史粉甚至是广大观众的质疑。以《大漠谣》因为霍去病诈死、汉朝侵略匈奴等篡改历史的情节设置,遭到了观众在贴吧、微博的抵制为象征性事件开始,历史粉们开始了对此类剧集的“口诛笔伐”,“被举报”的剧集越来越多。
随着政策的约束、市场的自我修复以及创作者水平、观众审美趣味的提高,近几年来历史题材剧集的水准有所回升,例如《天盛长歌》《长安十二时辰》《鹤唳华亭》《大明风华》《清平乐》等剧集在创作上尽可能地回归历史,用精致的服化道、还原各朝代的风貌等进行对传统历史之美的复归。但与此同时,一些历史题材剧还是存在胡改、乱改历史的现象,那么这类剧集究竟如何改编历史呢?
历史题材剧应有的样子:
尊重历史,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长期以来,历史剧都存在着“史实”和“戏说”之间的冲突,不可否认,历史题材剧集是可以有虚构成分的。章学诚对《三国演义》“七分真实,三分虚构”的断语一向为人所公认。只要历史剧能够做到“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仍然不失为一部好剧。
但虚构不是妄言,戏说不是胡说,适当地加入娱乐元素可以增加观剧的趣味性,但不能完全脱离了原本真实的土壤。无论是历史正剧还是戏说古装剧,只要涉及到真实的历史朝代,都要尊重基本史实,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框架来设计剧情。
具体来说,首先在美术、场景、服装、道具等视觉呈现上要贴近历史,给观众以身临其境之感。比如《长安十二时辰》精细展示大唐长安城的日常生活,涵盖衣食住行和工作、娱乐领域,一开播,就抓住了观众的眼球。再比如《清平乐》,剧集高度还原了历史上的宋朝,从街头市井到庙堂宫廷,从服饰到妆容,从焚香到插花,从家具摆设到一蔬一饭,全景式地展现了宋仁宗时期的大国风貌和人文气息。
其次,在历史情节、人物的设定上,不能偏离史实,可以多在历史记载较少的人物、事件上做文章,以此来提高剧集的可看性和娱乐性。在史书记载中,有很多一笔带过的人物和历史情节,剧集在创作时,大可围绕这些“语焉不详”的信息来丰富剧情。只要不偏离基本史实,司马懿是否“妻管严”、纪晓岚是否真的“铁齿铜牙”,都不妨“戏说”。
此外,强调家国情怀的宏观视角历史正剧大都观剧门槛较高,娱乐性较弱,如何兼顾戏剧性和严肃性也是该类剧集的一大创作难点,《大明风华》《清平乐》等剧集都通过加大“烟火气”来提高剧集的可看性。比如在《清平乐》中,在对宏观时代进行写实呈现来彰显文化价值和家国情怀的同时,对帝王家庭生活的描绘来引发大众共情。剧集通过前朝和后宫的戏份并重,试图兼顾严肃性和娱乐性。
其实历史题材剧也逃不过市场规律,出圈要靠演员演技和人气,但好的、尊重历史内容依然是关键。即便是现在的年轻观众,也并非一味地追求娱乐化的内容,对严肃历史和具备思想深度的内容也同样喜闻乐见。而对于历史题材剧来说,应该还是庆幸有这些文化水平的历史粉的存在。在历史剧跑偏了情况下,还有他们旁征博引、引经据典,给创作者们敲响警钟,也督促剧集给年轻观众们带去真实的历史。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影视产业观察 文|杨倪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fdloLElZMyqsA0D10m_GAw
内容由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附以原文链接
https://6pian.cn/news/6254.html全部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表情
添加图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