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影视制作人,我们一直在寻找让预算效果最大化的方法,我们希望让金钱投入实际反映在屏幕上,因为项目最终的成功要取决于它。但是很多时候影片的廉价感并不总是与当前项目的预算相关,抛开剧情节奏、演员的演技以及音乐音效等方面,仅从视觉上说,一些基础的技术问题以及不当的器材选择都会严重损害作品的质感。你必须知道这些因素,并在制作影片时尽量避免它。
糟糕的对焦是廉价的体现,因为它就是剧组没钱的直接体现。预算充足的剧组有条件使用专业的跟焦设备以及专门的跟焦助理来控制焦点,并有足够的时间让演员排练走位,即使在复杂的情况下仍旧得以确保焦点的持续精准。
而低成本的拍摄往往是摄影师一个人既要运镜又要跟焦,难免顾此失彼。再加上全画幅相机本身的特性,照明预算不足必须放大光圈的条件,以及行业内对浅景深过分追求的风气,我们常会看到被摄对象轻微的位移就能导致失焦的情况,那会对影片质量带来严重的廉价感,还会使观众被动分散注意力并从沉浸感中脱离。
在某些特定情节和情绪下,短暂或飘忽的失焦是一种艺术手法,而在其他情况下,这还是一个需要尽量避免的问题。对于小成本项目来说,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办法来避免失焦,从而最大程度摆脱廉价感。以下几点值得你参考:
适当使用最新型相机的先进自动对焦功能(如佳能的DPAF)。
简化不必要的镜头运动,让摄影师有余力来对焦点施以更多关照。
通过ISO和快门速度的组合尽量将光圈控制在合理的位置上。
选用具有峰值对焦辅助功能的监视器,谨防失焦了而不自知。
使用“锁定焦平面”的拍摄方法(很多独立电影的常用手法),即将焦点设置好并予以定位,让角色移入和移出焦平面。
光线不足会让影片看起来廉价和不专业,但近年来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少——遗憾的是这并不是因为照明工具和照明意识的普及,而是因为拍摄工具的发展。随着具有优异高感性能甚至双原生ISO的摄影机或视频相机越来越多,业内出现了将高ISO替代灯光照明的趋势。但虽然这些器材有着非常灵敏的传感器,能够在缺乏(或没有)适当照明的情况下实现适当的曝光。但无论拍出的画面有多“干净”,仍旧会让画面看起来“廉价”。
影视照明不仅仅是打亮那样简单,好的摄影师知道如何利用和塑造光线,无论这光线是来源于自然光、实用光、还是专业的照明灯具。重点在于光的形状和质量,而不仅仅是曝光水平。而业余制作则通常只关注技术上的曝光,只要图像足够明亮且干净,他们就会感到高兴。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忽略了光线的造型,所以获得的只是可用的画面,不会有任何美学方面的设计。
在这方面避免廉价感不在于你要有多少灯具器材,而首先在于你是否会有意识的根据场景需要改变原有的光线,哪怕是简单的补光或遮挡,很多时候也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当然,这个要展开说就是另一大篇文章了。
三脚架是影视摄影师器材库中最重要的基础工具,可能没有之一。但它没有电子稳定器或无人机那样夺人眼球,很多人并没有真正重视它,也不愿意在它身上投入太多。在很多工作照中,你会看到一台风光体面的摄影机,被架在一支拍照用的三脚架上,后者的承重虽然没问题,但在功能上完全不能与真正的专业视频脚架相比。如果你用过真正的电影级三脚架,你就会知道它们为什么能卖那么贵了——它的作用不仅仅是将摄影机固定到位,更能让你毫不费力地实现平顺丝滑的平摇和俯仰操作,并能提供惊人的精准度。
对于现代观众来说,他们日常观看的都是高预算的电影和电视节目,他们的眼睛已经习惯于丝滑的云台运动。所以当你使用一个糟糕的脚架云台拍出干涩卡顿的运动镜头时,他们会第一时间识别出来并感到非常刺眼。所以,在你买下心仪的稳定器或者无人机之前,先确保你有一台坚实的专业三脚架,这是一笔绝对必要的投资。
大部分小团队无法负担萨拿等一线品牌的脚架和云台,选择经济型的国产替代品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甚至你可以考虑从其他部分匀一些预算出来投入脚架之中。但是要提醒的是,日常使用需要注意维护保养,有任何小故障都要第一时间送修,你怎样对它,它也会怎样对你。
比起干涩卡顿的云台运动,更让人受不了的是技术不过关的手持或电子稳定器拍摄。注意,这里不包括斯坦尼康,因为斯坦尼康通常由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士操作,极少会出现明显的技术问题。而电子稳定器是如此普及,被胡乱使用的情况更如此之多。
很多人只是喜欢新潮的设备,简言之就是“发烧”,他们并没有潜心学习真正的操作经验。电子稳定器上手门槛低,使用初期就能获得一定的效果,但要真正拍好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我们经常能看到漫无目的的手持巡游,脚步颠簸忽高忽低,跟随人物忽左忽右,或者绕圈旋转伴有电子云台特有强直感的稳定器镜头。对于观众来说,宁愿看一部没有摄影机运动的影片,也不想要一部充满着业余的镜头运动的影片,后者只会让他们分散注意力、跳脱于剧情、甚至产生生理上的不适。
专业的电子稳定器摄影师能够以惊人的精确度来重复相同的摄影机运动,这是多年持续练习才能达到的结果,这些扎实的基础技能也让他们在日常拍摄中显得非常简单和轻松——当然这仅仅是看上去而已。而业余制作人常常忽略技术的重要性,他们只想依赖傻瓜式的器材,但这是行不通的。更何况你不但需要有人机合一的技术,还需要为每一个镜头运动找出理由。
手持镜头也是如此,虽然看似简单但还是不能脱离练习,摄影大师的镜头晃动与你肩膀坚持不住了而发抖,两者观感是截然不同的。
使用多台摄影机分组拍摄在某些情况下是节省时间和成本的做法。高预算的剧组可以使用多台完全相同或者同一系列的高端摄影机进行搭配,而预算不高的话你只能使用高低搭配,甚至不同品牌不同类型的机器进行组合。多机拍摄会带来画面匹配问题,特别当你手中的A机B机分别来自不同制造商的话,差异会更加明显。普通观众从来不会主动捕捉画面颜色的不一致,但他们总是能感受到这种不协调的感觉,这给人不舒服的廉价感。
这在标清摄像机时代尤为明显,当你混剪索尼和松下的专业手持DV拍摄的素材时,会发现松下偏黄索尼偏红,明明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拍摄同一场景,但看上去天差地别。到了现在,各个制造商各款机器的各个传感器也有其独特的属性,即使相同型号相同设置且搭载相同镜头,拍出来的画面也会有些许差异。
好在通过前期准备和后期工作,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这些问题,无论是拍摄前的矫正、LUT、还是后期的校色,都能帮助你缩小机器与机器之间的差异,最终获得一致的画面观感。所以凡是需要动用两台或以上的机器进行拍摄时,你要努力保持其一致性,而且从一开始就要考虑到并采取行动。
市场上有了许多高品质低成本的无人机,航拍也早已不再是大预算剧组的专属。好的航拍镜头能提升影片价值,将小制作拍出大制作的感觉,但对无人机不合理的使用却会反过来降低影片质量。
无人机有着被过度使用的不良趋势,很多通过简单镜头就能很好交代的场景使用了空中视角反而会显得“不接地气”,打乱原有的故事节奏,对剧情衔接起反作用。
另一方面,无人机镜头如果没有通过正确的色彩校正来与其他镜头匹配,观感还会更糟。
影片的观感是一个综合性的美学话题,一部影片的画面“看上去是否廉价”,很大程度上就等于“拍摄的是否专业”。本文提到的也许只是冰山一角,但忽略了这些因素,即使不缺预算、器材完备、人员充足的团队也可能拍出充满廉价感的影片。而反过来说小成本小团队注意扬长避短,也能拍出让人看不出是小制作的精致作品。你觉得一部影片的“廉价感”还表现在哪些方面?欢迎留言与大家交流-摄像人网
内容由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附以原文链接
https://6pian.cn/news/6153.html全部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表情
添加图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