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政策和资金是限制许多摩托爱好者享受摩托骑行的主要原因,在南京江宁,一伙社会边缘小团体逐渐发展壮大,他们分别形成了自己的车友圈子,多则几百人,少则几十人,他们有着类似的感受,就是对社会现状感到不满但在很多方面却又不得不屈从于现实,首先他们必须臣服于政策之下,当然他们之中的很多人有了自己的家庭、孩子;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和社交圈子,一旦我们把摩托车作为他们中间的承载体时,他们每个人好像是在身体里打入了兴奋剂,骑上摩托的那一刻像是脱胎换骨。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限制,他们虽然束手无策。独特的环境却造就了新的摩托文化。摩托依然是他们永不弃绝的载具,通过骑行来享受生活的多姿多彩,放飞自我;抛开所有的烦恼,陶醉在马达的轰鸣声与速度的快感之中,只为感受那一阵的速度激情。曾经有一个骑行者这么说:骑乘的感觉就像是世界都被你甩在脑后,你的心跳会和发动机震动的频率相同,你的思维脱离你的身体让你自由!一旦摩托车进入你的生活,它将永远改变你!我想探究的就是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为什么摩托这么具有如此强的吸引力,以及他们如何在夹缝中寻找各种出口,摩托骑行对他们意义及诉求。在此次研究过程中,疫情成为了主要阻碍,但不变的是这群人火热的心,对摩托的爱从未被减弱。他们炽热的言论依旧点燃了我内心想要探寻他们的渴望。
之所以选择摩托车这个题材进行拍摄,首先是源于我对机械设备的一个兴趣,可能大部分的男生对这种有关于速度、器械类的东西就有着特殊的感情,摩托车有魔力,像是毒品吸引人的感觉,我有幸坐在改装过后的机车上体验了一把速度与激情,一是机械给人带来的份量与塌实,二是速度与轰鸣声给人带来的热血澎湃,真的是那种机械给人带来的震颤感,正如我纪录片主人公所说的一样,那个时候你感觉自己特别帅,人心中的骄傲从心中迸发出来,万人瞩目,加上改装后的摩托车本身极为特别,我想这强大的吸引力着实引发了我想要拍摄摩托为主题的纪录片,就我而言,我喜欢这种快感与激情为人带来的血脉膨胀,这样的真实感也是我偏爱纪录片的特殊原因,可以说热衷。同样的,以往这样的一群人我能够接触的机会很少,对于玩机车的这样一群人我也是满心的好奇,我很想探知他们是不是和我以往设想的感觉相匹配,我对于他们的好奇也触发了我想法的产生,就这样,我找到了一个人,再找到了一个车行,像一个间谍一样打入敌人的内部,最终我选择了现在的这位主角,极具个人特色风格的一位骑友。他的出现,使得我对于创作这样一部纪录片的欲望疯狂飙升,确实也为我带了进入第三世界的改变与感受。
当我得到学校通知准备毕业设计时,确定选题的时间有两周,看似很长的时间,对于我们来说依旧感觉时间紧促,一开始并没有想要拍摄关于摩托车的一部纪录片,对于选题的选择真的焦虑,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一位朋友做摩托车业务,迸发了想要拍摄关于摩托车这样一个主题,通过他便接触到了目前在改装行业拥有大哥支撑的金刚车行,于是我便在其中不断的寻找我的拍摄目标,选中浣熊也是因为看了他做的一个特技表演,之后便对他开始普遍了解,同时计划对他进行拍摄计划,浣熊确实很特别,也符合我在纪录片中想要表达的故事及情感,他对摩托车可谓是满腔热血,能够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真的将摩托和自己的身体融为一体,同时他也是面对现实压力中最为真实表现的一位,他的诉求,内心的渴望让人对现实不禁感到难受与无奈。终究他也愿意站出来想要通过我的镜头表露自己内心的最真实想法,他道出了自己的真爱,也倾述了自己内心的渴望。于是他便成为了我的主要拍摄对象。
本来计划在拍摄这部纪录片时想要由一次短途或长途旅行,通过路上的经历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影片的主张,以及人物内心的诉求。但是疫情影响以及季节也进入了冬季,大部分的人都开始让自己的车子进入冬眠期,一般不再进行大范围骑行,入库保养。由于天冷甚至很多人都使用私家车作为出行工具,迫于无奈不得不改变计划,于是我开始了专访拍摄,老实说拍摄这样一个题材真的是有难度的,当然旅途变成了专访确实降低了我的拍摄难度,摩托作为一个运动体,确实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一个人想要完成一个大部分由运动物体形成的纪录片几乎不可能,再加上天气和疫情的影响,我更多的注重挖掘拍摄对象本身的一些故事,通过意向镜头,结合多种拍摄方式,例如无人机、手机、单反、运动相机等多个方式来完成前期的拍摄,冬天拍摄真的让人记忆深刻,活生生的被冻成了植物人。在城市这样的环境里完成机动车的拍摄真的不容易,所以我尽量在可控的范围内完成对主人公动作捕捉。最终拍摄的效果其实和我最开始的设想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但是最后的呈现效果依旧还是令人满意的,这样的一次拍摄经历确实也让我觉得,一个团队着实重要。
整部片子在前期拍摄结束后,素材量已经超过了300G,按照我最初的设想,从内容来说,肯定会比我目前这版本更丰富,更富有代表情性,2020年确实让人很无奈,不可抗力因素降低了我的制作想法,在进入《希望在路上》这部纪录片的制作时,其实我是比较担心的,虽然我有多达300G的素材,心里依旧是忐忑的,总觉得不够,还不够丰富,所以我也是先将一个多小时的采访画面都整理成了文字稿,并针对整理出来的文字稿,先进行文字剪辑,在进行画面上的剪辑匹配;制作前,并没有充分考虑过片子出来的效果或模样,真的是凭着满腔的热血,以一组画面为单位的方式,想到哪儿剪到哪儿,但是脑海里始终紧绷着一根线,那就是我对于片子出来效果的把握,首先我在第一组画面里就交代了地点,片子要展示的东西,用声音和音乐的节奏,使得整个片子有呼吸的感觉,从对人物的逐渐认识到对于主角观点抛出的过程有着循序渐进的特点,使人一步一步深入,最终带出人物或者说是在这个大环境,主人公所说的话代表了绝大多同僚们的心声。在我创作的整个过程中,没有过于高级的视觉效果,人物本身的一些特点以及我对音乐使用上的搭配在不断修饰和完善我想传达给观众们的一个信息,就是主人公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结果来看,我想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这也是符合我再次创作时,内心想要片子所表达出的情感,使看的人富有兴趣。
因为我还未对所创作作品进行公开展映,所以在这一部分我主要介绍一下《希望在路上》的社会价值和意义。这部纪录片对于社会能够产生什么反响,我不敢妄自评论;但对于机车爱好者们来说,这部片子将会是一个新的起点,从未有人想要为自己的所爱的机车站出来捍卫自己的观点和提出自己心中的诉求,以往也未有人通过这样的形式来表现自己,通过面前的镜头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希望在路上》在成片之后。,我也发给了主人公浣熊以及其他摩托车爱好者们观看,在这一小群人中,大家对于这样的一部片子反响是好的,对于在纪录片中所表述的观点,众人也都表示一致认同,对于新鲜的表现手法,也足足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就我的目的而言,这样的反应效果无疑是成功的,也令我感到满意,这部纪录片既说清了人,也交代了事,也表达了当事人的夙愿,我认为也是在不完美之中完成了一部还不错的纪录片。
当我深入的开始拍摄这部纪录片时,我所接触到的这群人,可以说打破了我刚开始接触他们时在心中留下的印象。最一开始,我认为他们都是同一类人,有野性也桀骜不驯的一群人,同时我想他们也是极具个性的一群人;可能玩摩托的人给人感觉差不多吧,骂骂脏话,吐吐痰,抽烟喝酒,穿的夸张,装扮夸张。真的当我深入接触时,他们确实也是一群普通人,他们也确实不是一类人,也都是各自有各自的小群体,有句话叫做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强烈的冷嘲热讽还是存在于各个群体之间,对于自己的车自己的选择及改装,他们是各有想法,谁也瞧不上谁也确实没毛病,我接触的这波人呢,我只谈谈被拍摄的这一位,他还是极具代表性的,个人感觉三十多岁的人了,确实很单纯,尤其是对于他的摩托车,正因为他的单纯也确实让我感受到了他是真的爱他的摩托车,摩托车作为一个活物一样融进了他的血液里;在整个采访中,他真挚的表达和率真的性格真的有感染到我想要好好地做这条纪录片;抛去摩托车改装这样的关键词,他也就是一个很普通的人,和我们一样,每天要工作要生活,正如他在片子中说的,一旦他跨上摩托车,第二种人格与状态就瞬间迸发出来。其余群体的人可能觉得他很傻,但我不这么认为,从我的拍摄过程中,他真的感染了我,他的真诚使我在整个作品还未完全拍完的状况下就已经对我即将要做的这样一部纪录片充满了期待与幻想,不过也确实受到了疫情的影响,但是却没有影响到我的调整与再创作,当我开始剪辑时,看见一条新的片子从我的电脑屏幕里逐渐诞生时,我真的激动与感慨,我自己在整个创作的过程中确实快乐,非常直观的感受,尤其是在成片的时候,我就觉得这就是我想要的纪录片,这就是我想要表达的,这也完全打破了我在最初构思这部片子的想法,是我喜欢的,这是一个新生命,我很兴奋。
对于同类题材的分析和研究,我想从摩托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就题材来说,上文我也提到过,拍摄我这样一个题材的电影或者纪录片是极少的,所以在初期准备时,我并没有寻找到大量可供我借鉴的电影或是纪录片,我主要阐述想法和论点主要来自一部电影叫《铁汉狂奔》,为什么我会用这部电影来说明呢,其实它的影片类型以及他的故事和我是不相同,我们唯一相同的是电影中的哈雷摩托车,我想说的是他在摩托拍摄时与我在起初想法上给予我的影响,也不能说对我的影响,应该说对我拍摄对象的影响,正是因为这样的一部片子使得我纪录片的主人公爱上了哈雷,在运镜方面确实有很多我值得学习的地方,在开场时,导演对于摩托动态上的捕捉使人吊足胃口,包括摩托的造型,人物在衣着上的直观感受,都让人有着强烈的兴奋感。服饰色彩作为一部影视作品艺术表现形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表现影视作品中人物性格、反映作品所要表达的文化内涵上是其他电影元素所不能替代的。[1]所以在我的纪录片中,被拍摄对象的环境衣着造型都以一个骑行的状态展示出来,皮衣、油头、墨镜、手套,当然在环境中我也交代了他的别的爱好就是乐队,区别于其他人,在身份上形象上,我通过这些视觉的传达向观众交代了当事人的身份背景,另外的目的就是他给人带来的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就是要区别于其他人,在观众的脑海里植入一个形象符号。我想要告诉大家的信息都在面前的这个人身上体现出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以及心理反应是我想要通过服装表现的。
接下来我想要讲述的是关于影片节奏的问题,节奏是运动的产物,是生命本身的现象,它存在于运动和变化之中。在影视艺术中,节奏来源于各种视听元素的运动和变化,它是表现创作者情绪,吸引观众注意力,激发情感共鸣的重要因素。[2]那么这要这要分析《绿皮书》对我产生的影响,这是一部公路电影,但是电影在节奏上的把控,以及在音乐上的使用,都让我沉浸在这个环境之中,所以在这次的后期制作过程音效音乐对于我来说是我提高整部片子情调感觉的重要方式,比如在开场时,我加入的摩托的轰鸣声旨在告诉观众我片子的主题,从一开始就想要吸引观众的眼光,我在剪辑上段落式的交替,每一段之后都会通过音乐来渲染前一段落或后一段落的情绪,增加呼吸的节奏,有急有缓,有张有弛。我喜欢故事有条不紊的讲述,同时结合适配的音乐。其实在片子的最后,他想要表述自己的一些观点时,包括其实有很多情况它更多的是一种悲伤或是惆怅的情绪,音乐与节奏使得整部片子压抑伤感的情绪使得其解,让人在听到这样的讯息时轻松也表达内心的同情。
通过这一次纪录片的拍摄,可以说真的为我整个学习生涯画上了一个句号,不断的总结经验和学习,是我也看出了自身的不足,我想日后经过社会的洗礼,也会不断增加我的经验,不论是制作经验又或是拍摄经验,《希望在路上》这样一部纪录片,我个人还是较为满意的,在制作上我也确实尽力自己的最大努力,努力将它做成我心中想要的样子,在上文中,我也通过多个点来分析了这部片子情况以及意义,总体来说,在整个制作过程确实充满头疼也不尽人意,不论是前期的准备又或是后期的制作,费脑伤身,可是从最后的展现效果来看,我还是比较满意的,这样的效果是我经历疫情的阻挠之后能够是我满意的一个比较好的结果。做一部片子确实不容易,有张有弛的把控能力,成熟的制作能力,独到的眼光,都决定了一部片子最后的呈现效果,也耗尽人的心思,对于一个作品,认真用心是最实用的原则,我期待自己在将来片子的拍摄与制作上也能够更上一层。
内容由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附以原文链接
https://6pian.cn/news/6148.html全部评论
关注我们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表情
添加图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