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阿来编剧,李仁港执导的电影《攀登者》取材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登山队为国两次登顶珠峰的真实事迹。作为2019年国庆档献礼大片之一,影片备受瞩目和期待,上映之后整体口碑却不如预期。本期编剧帮特邀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著名影视评论家张德祥点评和分析此片艺术上的得与失,希望对电影创作者们有所裨益。
我认为《攀登者》是最好的一个选题。为什么,这是一个历史资源,同时是一个国家的资源。在今天我们面对美国的种种遏制,要证明自己的能力,这是最好的一个题材。我们这代人有记忆,尤其1975年登顶那次,印象深刻,扬眉吐气。尤其是第一个女性运动员潘多从北坡登上珠峰,是全世界首次。当时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我认为这个题材是非常有价值的,这个题材开发好了,一个片子拿50亿票房没有问题。为什么?在国庆档,这样一个展示中华民族登顶,证明中国人有能力登顶,长中国人志气的题材,一定会受到关注。
在这几个献礼电影中,我最关注的是这个题材。遗憾的是,它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原因在于电影本身。对题材的处理不是很成功。不成功在什么地方?你要写历史题材,你要有大历史观。它这里面讲登顶,但时代背景、国际形势被淡化,登顶的意义就被淡化了。它用字幕的方式讲了这个背景,说我们要登顶,这是不够的,这个背景没有进入到艺术叙述的话语体系里,不能这么贴。
电影就是讲故事。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不缺乏史诗性的事件,我们缺乏讲好史诗性故事的能力,大概是这个意思,我觉得这话还真说对了。我们这么好的题材处理成这样子,是遗憾。要艺术地处理大事件、国家资源,就要有大历史观,一定要显出事件的历史价值,显出历史的内在逻辑和民族精神。
什么叫大历史观,尤其我们现在所处的国际化环境中,国家行为,一定要把它放在大历史背景中来看。比如两弹一星,为什么要造两弹一星?有一段时间某些人极力否定两弹一星的国家行为,认为老百姓饿着肚子、饭都吃不饱,你造原子弹干什么?你先让我们吃饱饭,过上好日子呀,原子弹能填饱肚子吗?钱学森听了这个话很生气,他说,没有原子弹,我们今天不能坐在这儿安安稳稳开会,你们知不知道,你们是不知道的。钱学森这句话就是大历史观,着眼于世界形势与民族和国家的安全。我们肚子都吃不饱饭你造原子弹有什么用,这就是个人主义历史观,着眼于个人利益而无视民族整体利益。我觉得《攀登者》的历史观不够大。登珠峰是国家事件,不是个人行为,不是个人爱好。国家行为一定要有大历史观,这个事情与吃饱饭没有直接关系,但有它的世界意义,对中华民族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个意义表达得不充分,就不能说影片是成功的。我想,讲大历史观有两点,一个是近500年来的全球,人类的历史是怎么演变的,中国是怎么“被全球化”的;另一个就是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是怎么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重新站立起来,我觉得这是大历史观。你既然要讲国家的故事,不能脱离这个背景。意义都是由这个背景生成的,挣扎也好,奋斗也好,都是在这个背景中的图强。除历史观外,这部电影还有一个缺憾。大家怀着期待去看这个影片,结果看了半天出来,觉得没有什么出人意料。当然登珠峰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无限风光就在那里,拍出来的风光一定很漂亮,这些画面都是独特感受,尤其李国梁滑落悬崖,为了不把队友坠下来而选择了自我牺牲,这都是非常好的细节,很悲壮。
但总体看下来,整个叙事缺乏层次感,缺乏叙事推力。你总得有一个主线的东西往前一步一步推进,为什么现在年轻人喜欢游戏,游戏就是打怪升级,这是它吸引人的内驱力。电影的叙事必须有这个东西,你平铺直叙了半天,观众的情绪一直在原地不动。为什么是两次登顶?两次登顶有什么必要?而且两次登顶,主要人物都是同一拨人,不是第一次登完,第二次又换另外一拨人,那就是两个问题了。一拨人要完成两次登顶,一定有独特的使命,这是天然的故事张力,要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东西把它贯通起来。电影一开始,叙述第一次登顶,然后这支队伍就解散了。后来又要登,又把这些人组织起来,第二次登顶。这就是平铺直叙。第一次已经登上去了,第二次再登,也一定能登上去,没有悬念,所以要寻找登顶意义的悬念,用意义的悬念把两次登顶交融起来叙事,形成叙事悬念,层层解开谜底,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有机体。而现在是用爱情的悬念串联叙事,显然是喧宾夺主。爱情固然可以有,但爱情显然撑不起这个重大的国家使命。更何况爱情也写得怪怪的,极不自然。在八千多米高处生死存亡,方五洲喊的却是我要娶你。真正的爱情在这里是无声的,根本不用说出这种很无力的大白话,在这里不仅是画蛇添足,简直就是大煞风景。我不知道电影导演也好,制作方也好,要做什么,他要告诉我们什么,在这里加这些东西。他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创作理念不清楚,所以导致了它什么都要要。抓了芝麻,丢了西瓜。攀登者不是为了爱情登顶,而是为了中国人而登顶。登顶就是为了宣示主权,宣示中国人的精神、中国人的能力,中国人不再是东南亚病夫,中华民族有能力战胜一切困难,从最陡峭的北坡登上最高峰,创造奇迹。这是一个很好的电影题材,能发现这个题材是一种眼光。两次登顶本来是很好的历史线索,如何通过艺术的加工使两者之间产生张力来吸引观众,是对创作能力的极大考验。遗憾的是,处理题材的思路及价值重心偏移,并没有很好地开掘出题材的价值和意义,创作理念及叙事思路不清晰而流于爱情俗套之中。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文/张德祥 来源/编剧帮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AHc2BLAj7apkFvdcGTXrUw
表情
添加图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