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享有权益
积分奖励计划
下载视频源片
工具免费体验
视频制作工具
视频工具
音频制作工具
音频工具
图片设计工具
图片工具
视频制作
其他
牛片APP
APP专属功能
邀请认证

你尚未认证为创作人或影视公司,认证即可享有:

悬疑片如何出圈?《误杀》编剧现身说法,专家热烈讨论

2020-04-21 10:04 发布

幕后 | 导演制片

电影《误杀》翻拍自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自上映以来,市场表现良好,目前票房已突破10亿元,大幅打破悬疑类影片的票房天花板。一部翻拍的犯罪悬疑影片,能在国内市场取得如此规模的票房,叫好又叫座,这引起了业内热议。


近年来,国内翻拍电影数量众多,但是鲜有一部能像《误杀》这样大卖。翻拍电影该如何做到适应本国情况?编剧应如何在创作中对原有内容做出取舍?

《误杀》获得观众普遍认可,体现了市场对“烧脑”类型的犯罪悬疑片有着旺盛需求。就这一类型而言,《误杀》有何创新与颠覆?未来犯罪悬疑片将有着怎样的发展方向和票房增长点?

从文化角度看,同为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日本和韩国,跟中国文化接近,其作品翻拍难度应该较低。但近几年的事实却是,源于日韩的翻拍电影,票房普遍不理想,反而是和中国文化有一定距离的印度,向国内输出了不少既叫好又叫座的电影。如今,连翻拍自印度的电影都得到认可,这对于跨国翻拍又有何启迪?


带着这样的疑问,编剧帮于1月12日举办跨行业、跨年龄,以剧作为核心的《误杀》研讨会,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卫,剧本医生樊苏华,编剧、作家李正虎,编剧、导演周耀武,剧本医生周诗宇,剧本医生唐龙,编剧、作家七根胡,《误杀》编剧之一范凯华,就翻拍电影的改编,犯罪悬疑电影的类型创新以及影视作品的跨文化传播等话题展开讨论。

《误杀》剧作研讨会现场

主创发言:看了泰拳后把它写进电影

1994年出生的范凯华虽然年纪不大,但已经参加过电影《误杀》、网剧《唐人街探案》的剧本创作。他首先回顾了《误杀》的剧本创作经历。当时他们被要求在10天之内完成第一稿剧本,时长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印度版《误杀瞒天记》时长163分钟,之前用很冗长的时间铺垫主角一家,第40分钟才出现核心事件,对中国观众显然太长了,因此编剧团队把前40分钟直接砍掉一半。

除了时长,团队还要重新定义影片内核,或者说超越原片,找到新的东西。印度版讨论了阶级、阶层问题,比如村民的暴动,中国编剧团队则找到挖坟这个细节,将其扩大。将李维杰的父母设定为死于曾经的一场暴乱,而由挖坟引起的暴乱超过了他原先维护女儿的预期,因此最后他从被动认罪变成主动承担责任。

《误杀》编剧之一范凯华

“整个做下来之后,保留原剧本的主要是情境和人物关系:一个父亲,一个母亲;一个儿子,一个女儿;一个施暴者,一个受害者;一方是执法者,一方是市民。”范凯华说。


在具体改编时,中方编剧把原片中全家人出去游玩的时间缩短了一倍——把李维杰不在家、妻女受害、他回到家这一系列时间压缩到两天之内。也就是说,李维杰在出去公干的同一天晚上发生了凶杀案,第二天回来带着妻子出门,两天之内就完成了埋尸过程,将整个节奏加快。编剧团队在泰国落地时很兴奋,去看了泰拳。当时他们正好想找一个行为代替片中的听经,死活找不着,后来有位编剧灵机一动,说泰拳不是很好看吗?于是《误杀》中听经便被打泰拳取代,和杀人段落处理成蒙太奇剪辑,不仅更具观赏性,节奏也更加鲜明。包括片中有一处碰到爆米花小哥的细节,也是编剧看泰拳时真实发生的经历。“一方是李维杰看着泰拳厮杀,一方面是他的妻女正在遭受暴力,观众在这个视角上能够体会李维杰知道这个事情之后他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他的内心是什么情感,让观众更有代入感。

《误杀》一开始还引用了希区柯克的电影桥段。原版就是男主人公坐在屋子里面看电影,观众从第三方视角来看可能会觉得冷漠,但改编成利用棺材越狱的故事后,这一具体的画面让观众印象深刻。拉韫的出场亮相也是,她必须是一个足够聪明的反派,所以需要用一个小案件来展现她的聪明,包括不择手段利用假证物逼供。范凯华说,由于不少观众已经看过印度版影片,知道谜底了,索性就把这两个人物都放在前面出场,正因为他们足够聪明,对抗起来才有意思。

关于影片的主题,编剧团队一开始也出现过摇摆。刚开始考虑过能不能把父女情感做得更扎实一点,父亲愿意为了女儿做这一切,但后来觉得这样处理对于整个故事体量来说显得有点小,或者太刻意。范凯华一开始甚至写了一段李维杰自首后,女儿理解父亲了,找到了父亲作案的手法,猜测到藏尸地点,但是不知道具体位置,最后一个推土机把警察局推倒了。这个版本也投钱拍了,最后没用。

编剧李鹏(《误杀》编剧之一)在创作过程中找到了羊的意象,他精准地把阶层问题落在羊身上。李维杰保护家人的行动在观众心里肯定是对的,但因此引发了更大的罪恶,产生的暴动是一种新的罪恶,并不是善的。对于拉韫和她丈夫来说,他们两人在这时也成为遭到误杀的人。对于“误杀”的理解,编剧团队也从不同层面来反复斟酌,掌握好分寸。

印度版更强调正义,而中国版更强调救赎。范凯华觉得,如果电影能引发观众引发产生这样的思考,就比原先单纯追求在片尾给出一个答案可能更好。“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一直思考,中国版要拍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早就已经忘却了印度版作为犯罪题材的精妙,我们把犯罪细节压缩了,把这些行为背后的意义拉伸开了。

关于本土化这一话题,范凯华表示,他的母校中央戏剧学院创始人之一欧阳予倩曾说,民族化就是要在舞台上看到中国人,说的是中国话,表现的是中国人民的情感、中国人民的生活,让人一看就感觉亲切,不管是历史戏还是现代戏。这次创作经历让他更加理解了这一观点。“举一个极端一点的反例,比如美国人或者英国人翻拍《茶馆》,他不是把茶馆改成酒吧就能拍的,如果他要表达的题材不属于他们自己,拍出来一定会失败。我们在模仿的时候,如果一直盯着原片,想要捕捉原片的精髓,达到原片的精妙,往往会导致我们走上一条走不通的路。这次翻拍《误杀》就是找到了很好的框架、很好的规定情景、很好的题材、很好的人物等,剩下的故事是需要我们填充的。

兼顾观众:一二线看救赎,三四线看强情节

剧本医生樊苏华从故事模板、片长、完成度等方面阐述了《误杀》成功的关键因素。首先,他认为故事模板很重要,如果模板没有经过验证、没有证实,贸然拿过来直接落地可能会有问题。从片长上看,上世纪1970年代以后观众就不喜欢太长的电影了,60年代还有3个小时以上的《阿拉伯的劳伦斯》,放映中间还要乐队演奏休息一下。现在生活节奏加快,大家已经没有时间接受这么长的电影。《误杀》时长112分钟,影院非常欢迎这类时长较短、周转率高的影片。而且这部电影赶上非常好的时间窗口,三个礼拜都没有强片。

剧本医生樊苏华

其次,《误杀》改编版本的故事压力设计,简单、直接、有效。“误杀”是核心事件。在法律框架下,违法要承担法律责任,只要一把这件事抬出来,观众就会认为男主家庭遇到问题了,而且不容易轻易解决。还有特异性的设计,被误杀的那个人是警察局局长的儿子,而且是独子。两个所谓“对的东西”在一块碰撞,力量就更大了。

从故事完成度上,樊苏华认为《误杀》采用了三幕结构。第一幕是进入故事后,全家人几进几出警察局,男主凭借自己的能力,警察拿李维杰没办法,把他们放出来;第二幕是警察局长靠能力直接翻盘,最后利用小女儿让一家人上警车,这两段解决了整个故事的代入感。但故事到了第三幕,还有两处“意想不到”让樊苏华大感精彩。第一个是,“两幕半”结构处理怪圈出现,第二幕死局之后,无可拖延,只能进入对决,直接开启高潮戏“开棺”;第二个意想不到是,之前的重大伏笔,居然完美实现绝境逆转,令三幕正价值高潮戏猝不及防地爆燃,男主出乎意料干掉了对手,实现了瞒天过海法外制裁正义者的完胜。

《误杀》还多次反用类型规律,比如“完美犯罪”和“超级推理能力”的反用。所谓反用,是指完成正义动机的人利用“完美犯罪”概念,中国谍战剧已有出色先例,《潜伏》中余则成和《暗算》中钱之江都运用过这个规律,博得了满堂彩。至于反派的超级破案能力,也是在道德天平下的反用。这种颠倒的人物能力模版,让故事对抗触目惊心、火花四溅。

在悬疑元素上,监制陈思诚非常克制,没有把悬疑放到最大,影片的戏剧前提只是为了保护家人,对抗强大的法律体系。在樊苏华看来,此前的西班牙影片《看不见的客人》虽然从悬疑角度非常抓人,但有些过分,最后结尾才揭穿主人公就是假装律师的母亲,导致影片在接受度上具有一定天花板。

此外,樊苏华评价,《误杀》的余韵和结局戏很多。一般电影高潮戏之后,两三场戏就收尾了,不宜有太多的拖延,但《误杀》在高潮戏之后,余韵和结局戏部分显然比一般电影多很多,比如展现拉韫丧子后的悲痛,是希望观众在道德评价上能够平衡一些。

编剧李正虎评价,《误杀》最大程度上兼顾了不同地域、不同观影水平的观众。“一线城市能看到救赎、完美犯罪,三四线能看到强情节,甚至泰拳。

编剧、作家李正虎

随后,他主要从节奏角度谈到了自己的观影感受。“节奏快,没废话。上来两场戏就告诉你李维杰是资深影迷,阅片无数,所以他后面的情节都合理化。第二场戏是拉韫,告诉你这是反派,高智商,不择手段,位高权重。而现在有的电影介绍10分钟,人物还是不清晰。
突破类型天花板:故事核是火,情绪是油

近年来,国产悬疑片出现很多翻拍外国影片的现象,比如《走到尽头》《破局》《捉迷藏》《大·人物》,但大部分以失败告终。导演周耀武认为,《误杀》之所以能成功,最重要的就是建立了文化上的认同。

编剧、导演周耀武

首先,中国人讲家庭,讲亲情,有家国情怀,家是我们文化基因中非常重要的东西。《误杀》能得到观众的认同,就是因为它对家庭情感的挖掘比原作好很多。父亲一直在强调要保护家人,不让他们受伤,影片核心一直在放大这个东西。

其次,监制陈思诚之前拍了《唐人街探案》系列,让观众建立了生活氛围的认同。“我们知道泰国有一个华人社区,中国人在那里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很熟悉那个情境。把《误杀》放在华人社区里,天然没有隔阂,如果没有《唐人街探案》打基础,恐怕观众还是会觉得这个电影跟中国人没有关系。这一点特别重要,让这部影片能够立得住。

第三,影片还抓住了社会热点,这也是近几年《战狼2》《我不是药神》等爆款影片的共通之处。《误杀》里,李维杰一家是社会底层,警察局长拉韫属于特权阶层,最后李维杰战胜了警察局长,这种底层与权贵的矛盾对撞,让观众觉得很爽。

周诗宇认为,好的故事应该是故事简单、人物复杂,《误杀》就是这样。而目前太多国产片放弃了人物的构建,一味用事件推动,或者走情绪过大的路子,比如《少年的你》《狗十三》。第二,电影中一定要有普世情感和主题表达,《误杀》不是单纯的悬疑推理片,它不是在讲一个阴谋,而是在探讨特定社会背景下。一个父亲和女儿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是一个家庭之间的关系。“这不管是在中国还是世界范围内都是普世情感,能够让不同国度、文化和种族的人体会,在剧作上实现了精准表达。”第三,影片主创从原版故事中挑选了很好的内核,在呈现上又远远超过原片。除了节奏上大刀阔斧的精简,拉韫这一人物的构建在印度版中是没有,但翻拍塑造了她的个性,她和儿子、丈夫的关系,做得非常好。

剧本医生周诗宇

按照周诗宇对类型片的划分,他认为《误杀》并不是一部悬疑推理片,因为影片从一开始在案件上就没有谜团,观众都知道凶手是谁。他认为影片类型更倾向于“金羊毛”,讲述旅途当中成长的可能性。编剧在第一幕对印度版做了改动,原版里主人公一家很幸福,跟妻子、女儿的关系特别和谐,改动后李维杰和女儿之间有隔阂,这个改动非常棒。从金羊毛的角度,情节点构建了一条道路,那就是李维杰拯救家人,同时在此过程中懂得了和家庭的关系。因此他觉得影片在父女关系这一线索上还有一定成长空间,可以在第一幕将父女隔阂做一个更好的延展,片中交夏令营学费不是特别典型。“这部电影李维杰的对手最适合做的是女儿。对手不一定是坏人,对手是给主人公制造冲突,并且持续影响主人公的人物。第三幕没有一对一的对决,主角和女儿之间的关系还是过多靠内心独白,靠父亲被抓后的感受,很难形成高潮,电影在找对手是谁这个问题上稍微有些偏移。

七根胡曾经写过悬疑作品,按照她的经验,写悬疑故事时,案件本身、场景、道具、台词等元素都非常关键,《误杀》中加入男主角祈祷、忏悔的佛塔,对于男主角形象和人物情感的铺垫都非常有帮助。

编剧、作家七根胡

从影片结局看,印度版父亲最后赢了,从警察局——也就是埋尸现场一步一步往外走,体现了一种较量的意味。中国版结局李维杰去自首前,铺垫了一处他给女儿试卷签字的情节,他发现女儿开始用涂改液修改分数、开始说谎了,所以从教育的角度而言他要去自首。这一点处理得很好,通过大量埋下的细节一步一步完成了父亲这一人物的塑造。

从复仇方式看,七根胡认为,李维杰通过蒙太奇手法混淆时间,虽然从实际操作层面可能较难实现,但从戏剧创意看完全能成立,这样的处理在影视创作中也是完全被允许的。“比如《看不见的客人》,最不成立的是就是受害者的母亲伪装成律师,现实生活中用易容手段复仇你会觉得很扯,但电影最后一幕母亲走到对面楼里,慢慢摘下头套,那一刻会觉得特别震撼。还有韩国电影《老男孩》,囚禁男主角十年、通过催眠让男主角和自己女儿相爱等情节都有点扯,但创意很精彩。

为什么纯粹的悬疑片会有票房天花板?编剧唐龙提出,一般纯悬疑片看下来能收获智商上的爽感,但会觉得有点累,因为大脑负责理性和感性的半球是分开的,观影过程中观众需要记住伏笔和线索,甚至一起思考犯案手法,当大量使用理性时,就不太调动情绪。而《误杀》一开始观众就能明白大体是怎么回事,它的悬念不完全是落在犯案手法上,而是主人公要怎么办。“用蒙太奇手法洗脱罪名、保护家人,这个概念很酷,但如果只玩这个,它就只有三四亿的票房空间。但电影中的正反对抗用了一个超级普世的动机,就是我女儿被性侵,我要保护她、保护我的家人。这种作为一个父亲、丈夫对家人的爱有一种天然的便利和代入感,观众看的时候就会觉得特别顺。

剧本医生唐龙

普通的犯罪悬疑片,主角和反派之间的动机就是悬念,在整个案件中没有情感因素,比如同期上映的《利刃出鞘》,还有《神探狄仁杰》《名侦探柯南》都是这样。但《误杀》是要保护被性侵的女儿,当故事建立在这样一个亲情对抗上面的时候就破圈了。唐龙直言,《误杀》就是在原本四五亿票房的类型片上加情感分。“《流浪地球》如果没有父亲牺牲的那场戏,可能票房就28亿;《哪吒》也是,父亲为了救儿子用换命符,儿子又反过来保护父母。《误杀》先有那把火,有了类型的故事核,后面母子和父女的情绪往上一浇油,那把野火就燃起来了。最后再添一把柴火,就是弱者干翻强者、底层干翻权贵的解气感。”唐龙总结,情绪是票房的催化剂,《少年的你》《前任3》从拍摄质感和类型片上看都有一些质疑,但票房很好,就是因为有情绪的释放。

“《误杀》有一个世界级的故事核,可以拿去给好莱坞翻拍的。打个比方,它的骨头是世界的,肌肉是中国的,比如父女之间看试卷、交学费,这些状态很中国化,父亲说话的方式是中国人的。皮肤是泰国的。
《误杀》剧作研讨会持续了3个多小时,影片主创、编剧、专家、行业代表从创作回顾、类型片探索、翻拍改编等多角度畅抒己见。研讨会主持人、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卫感慨,新一代年轻编剧对类型片的理解和研究比上一代电影人要高出很多,这是电影升级在人才上的体现。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卫

研讨会发起人、编剧帮创始人杜红军介绍,《误杀》是编剧帮“剧作研讨会”的第二期。组织这样的“剧作研讨会”,召集编剧、导演、制片人、剧本医生及影评人等各种身份的创作者,就是为了从不同维度碰撞出火花,总结一些经验和教训。无论是剧本阶段还是商业化后的复盘阶段,都可为后来者提供一份有益的参考。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文/扛刀少年 来源/编剧帮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lHpnI8KIH4TVA_iCvJXumA

内容由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附以原文链接

https://6pian.cn/news/6097.html

表情

添加图片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分享编剧、导演干货、行业热点。
推荐文章 更多+
拍片计算器-拍片估价

关注我们

牛片网微信公众号
牛片网官方QQ群
分享给其他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