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6年的一部16集电视剧,到12月27日上映的《特警队》,摄影师丁豫和导演丁晟合作了十余部影视作品。是圈里难得一见的老搭子。
说起来,这俩个姓丁的男人是不是有什么亲戚关系才能合作这么久?
摄影师丁豫拍摄现场工作照
其实没有,但用丁豫的话说:“现在也快成亲兄弟了”。
两人最直接的关系是同校但未相认的同学——虽然都是1989年考上电影学院,但大学期间不认识,丁晟是美术系,丁豫是摄影系。
当时中国跟还没有解体的苏联有互派留学生交流学习,那一年电影学院有一个名额,丁豫选上了。去前苏联留学了六年,一年的语言学习,五年大学,毕业时的学历相当于国内硕士学位。
丁豫留学回来之后,留校做了老师。一次机缘巧合,曾经管理系的同学,现在是大名鼎鼎的制片人兰瑞龙,来学校办事借宿到丁豫的宿舍,聊着聊着,他说正好有个戏需要找摄影师,丁豫没什么事儿就去了,那个戏的导演就是丁晟。
(下文整理自采访实录)
丁晟毕业后去海南待了两年,当年海南正在搞开发,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丁晟的性格比较有闯劲,一直认为‘人定胜天’。他一直有自己拍戏做导演的愿望,所以在海南那两年也一直在做影视相关的东西。
那时他自个儿弄了个本子,找到投资拍了一个16集的电视剧,第一次拍也不是特别好,不是说技术或者艺术角度上拍的不好。但是那是我们俩的第一次合作,在1996年,我们都发现,工作起来互相的感觉还不错。
当然这跟丁晟的性格也有关系,他愿意跟熟悉的人一起合作,他总觉得合作的状态比对技术和艺术的理解本身更重要,这一点我们俩也很像,这样长期合作的关系就是这样建立的。
《特警队》剧照
我们世界观很接近,我们的方法论也很接近。
我们都是那种不愿意做无用功、不愿意浪费时间的人,都不希望在试错中一点一点找到正确答案。作为一个成熟的职业电影工作者,应该有这样的素质,尽量少犯错误,尽量少去浪费自己和别人的时间。
但是导演也有很“轴”’的一面,他的轴其实就是坚持,知道自己要什么,才能坚持。他对自己要求很严格,非常自律,所以他希望跟他一起合作的人都能够与他的要求标准是一样的,比如工作态度、专心程度,等等方方面面,都希望每一个人跟他一样。
但是跟他合作过的人都愿意再次跟他合作,因为他对自己的要求更高,至少他要求你的事儿肯定他自己都先做到了。
第一次跟他合作的时候我也会觉得“他怎么不讲理呀,非要让我这么拍”。
比如他需要在某个地方让摄影机那样运动,但空间特别小很难实现;或者在一些光线不足的情况下,他就认为必须要拍,我说拍不了因为技术指标达不到……就总是在这些方面上会有一些争执。我的习惯是我明知道不行,干嘛还要浪费时间去试?但他不会轻易相信别人告诉他的结果,一定要亲自看到他才知道不行。
他也不是不讲道理,只是我们每个人的经验范畴不一样,在各自经验范畴内对一件事情的判断不一样。理解这个之后,争执就会少,我也会对自己的一些经验进行修正,从中得到一些新的经验,扩大专业范围。对我来说,这就是跟他合作给我的帮助和收获,因为按照我原本的性格,恐怕会错过好多东西。
导演丁晟(左二)摄影师丁豫(左三)拍摄现场工作照
当然也不是说导演每次都能成功,很多时候并不是说人有多大胆,地就有多大产,很多困难不是靠毅力和干劲,以及你不要命的精神就能克服的,所以他也在慢慢考虑这些问题,也就有更客观的认识和判断,我们的角度都更宽了。
现在在拍摄现场“遇到困难,没有好的条件也要坚持硬着头皮上”的情况越来越少,都是在前期就把困难预判出来,想好解决办法,做好充分准备,尽量不要临时冒险。
我们拍的那么多片子没有一部超过70天,基本都是在两个月之内完成,只有《铁道飞虎》拍了70多天。
但是他拍的那些片子,都不是一两个演员、一两个场景就完了的,全都是打戏、大场面,每一部戏都能剪出三四千个镜头,《特警队》达到四千多个镜头,想想这么多怎么能在两个月之内拍完?这就是我们的效率一直在提高,我们对电影的整个操作流程和认识越来越清楚。
很多导演觉得拍电影就要慢慢磨,这个方法拍完了不好,再换一个拍法。丁晟导演是一定要想清楚了再拍,如果在现场重新创作重新摆镜头拍摄,他一定不会原谅自己,觉得“我为什么拍之前不想好了,为什么要浪费大家时间?”所以拍摄期他的睡眠时间根本不够,需要提前把第二天的事全在头一天晚上重新想一遍,甚至要把分镜头画出来。
《硬汉》剧照
《硬汉》一天能拍70几个镜头,就是因为他把第二天要拍的所有镜头都画出来了,就在现场摆着,所有工作人员都知道拍完这个镜头下一个拍什么、什么角度、什么环境,美术道具服装化妆都知道下一步要干什么,才会有这么高的效率。
但这也会限制你的临场发挥。想象的镜头到现场或多或少会不一样,包括演员对于角色的理解也有不一样,所以台词和剧情还会有小的调整。
现在就不怎么画分镜头了,因为空间预留比较充足充分的情况下,再画分镜头就变成了一个浪费时间的事儿,我们都不愿意浪费时间。
而且之前画分镜头,也是跟单机拍摄有关,一场戏需要拍好多遍才能剪出来,如果分镜头没分好很容易会漏拍或者有其他问题。但是后来我们的拍摄,基本都是两三台机器一块儿拍,产生的可能性就有很多,镜头数和素材量也会很大,没必要提前精确好具体镜头的拍摄和剪辑方法。
这样一来,导演就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在后期剪辑,因为他发现电影的很多可能性都是在后期产生。他不需要剪辑师,他自己剪每一部片子,一开始剪三个月、后来五六个月,《特警队》剪了八个月,基本上是在剪辑中再创作一遍。
《特警队》剧照
基于我对他这种工作方式的理解,前期我就会有意识地把每场戏的主要镜头任务、必要的镜头拍摄完,再做一些其他的镜头和机位的同时拍摄,给他剪辑的时候创造空间。
丁晟导演曾经拍过警匪片,拍《解救吾先生》的时候,他也去一些刑警支队体验生活了很长时间,跟他们一起出警,他对特警很感兴趣。
当我听到要拍特警这个题材,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怎么拍呀?之前我们对中国特警基本上没什么了解,只知道他们是全员装备精良的一群人,比较神秘,我们仅仅能见到他们的瞬间就是在犯罪现场,他们在影视剧中出现,也往往都作为一种符号。
在我脑子里,始终构建不起来一个活生生的特警形象。我和美术老师在一块想了很久,觉得最直观的感受就是CS、彩虹六号这些游戏画面,让我们在脑海中把特警的形象建立起来了。
我们觉得要借鉴这种感觉,用这种风格的画面去贴近观众,让观众有认同感和亲切感。难题就是要面对一种新的拍摄方式,一种靠近游戏感觉的视觉形象。
而且这个戏要处理大量的群戏,拍摄时间的难度、工作强度相对来说很高,每天工作都在16小时左右,之前跟导演一块拍片子都是每天工作不会超过12个小时,这次时间不够用,原因就是每拍一个镜头,里面都有五个以上甚至十个演员在表演,把每一个演员的状态都做到位,配合得恰到好处,是需要花时间的。
《特警队》剧照
这次需要控制的因素太多了,以前我们虽然拍警匪片,但很少拍枪战片,都是抓人、擒拿、打斗、肉搏这类,拍枪战的戏缺少一定的经验。包括核心武术指导的合作,曾经我们都是跟成家班合作,这次因为时间不行,就换了一个新的武指,也存在磨合,但后来就非常默契、非常愉快了。
所以,对我来说需要去摸索一套新的电影语言、新的拍摄方式,能够将这些枪战戏拍的又好看又清楚明白的,这对我们都是一个新挑战。
丁豫解析《特警队》摄影新技术
高空稳定摄影机:陀螺仪
大楼这场戏演员们都吊在空中从顶层往下降,摄影机怎么能够保证原来的水平往下降?
就是靠机械的陀螺仪。陀螺仪的特点就是当它转起来之后,有能力在不受力的情况下,保持在空间当中的稳定位置不变。我们就拿一根绳子吊着一个陀螺仪,架在云台上,相当于有一个“手”的力给这个云台,就能够抵消旋转的力不转了。
陀螺仪需要用电带动,我们还需要再做一些相应的支架和装置,保持它的稳定性和可操作性,拍的时候效果不错,在大幅度、高速下降的情况下,基本上都能保持摄影机的空中稳定。
有了这样一个手段,在拍大楼的镜头时,我们摄影机就相对来说自由很多,跟着演员们上下移动,跟他们在垂直方向上比较随意的保持同步,快慢都可以,那拍出来的镜头角度也就多了一些,最终呈现的视觉效果也就会更好。
摄影师丁豫拍摄现场工作照
低角度仰拍:潜望镜、侧棱镜
游戏的特点就是能够在任何特殊的角度下都保证流畅稳定的运动,因为游戏是三维里面数字运算出来的设计位置,它可以让摄影机贴着地高速的还很平稳的去运动;也可以上围着一个人环绕360度观察,但这些东西在以往电影中是做不到的。
尤其是一些极限的低角度镜头,比如把摄影机贴在地面上看到人物的全景以及全部动作是不可能的,除非把地上挖个坑才有可能。
我们这回用了一个“潜望镜”,可以拍360度上任意一个角度。通常镜头和摄影机都是在一条水平线上的,加了这个套件之后,镜头可以拐弯儿。比如摄影机是平放在地上,但镜头可以转起来斜着向上,或者斜着向侧面,效果就是可以很贴地的、非常低角度的仰拍了。
还有一种方法,侧棱镜也可以。就是在镜头前面加一块45度角的玻璃反射板,它不是镜子,而是一个玻璃棱镜。
对于我们现在用的这种变形宽银幕镜头,因为这种镜头视角很大,需要压缩成像,用潜望镜就不行,因为它旋转镜头角度后所呈现的像场也是旋转的,但变形宽银幕镜头是不能旋转像场,可以左右压缩,但上下不压缩,所以旋转后的画面呈现出来就是变形的,不太兼容。
摄影师丁豫拍摄现场工作照
主观镜头:索尼RX0
电影中有许多主观的,我们用的是索尼RX0,它跟GoPro一样大小,但是更新,影像质量更好。用小型稳定器和枪支把它固定起来,或者固定在演员面前,做一些主观镜头。
在晃动比较大、且用的时间不是很长的主观镜头中,小机器拍的画质和大机器的差异并没有想象当中那么大,也不会有视觉上有不连贯、不流畅的感觉,这比预期的要好。
除非在一些画面比较静止、光线条件也比较完美、当中的层次比较多、又需要比较长时间看这个画面的情况下,大小机器的差别才能看出来。
将来在拍摄中,我们会更多更大胆地运用这些小机器,关键的一点就是小机器的宽容度小,用之前要想好整个画面效果,不要反差太大。比如调光和调色,后期小机器的可调整幅度不是特别大,稍微调过画质就会下降,其他的条件下,差距不大,效果还是非常不错的。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文/妍如玉 来源/导演帮(ID:daoyanbangwx)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dXfY5_vpWnu2NgQ83McMZw
内容由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附以原文链接
https://6pian.cn/news/6041.html全部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表情
添加图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