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部剧也有创作和制作上的瑕疵,但无论如何,因为2017年的春天有这样一部剧,国剧回到了整个社会的谈论中心。
《人民的名义》发起人是最高检影视中心副主任范子文。他和编剧周梅森在新世纪初就合作过《国家公诉》。他敏锐地体察到十八大以来反腐进入快车道,需要一部重量级作品来记录这番如火如荼的大气象。他想到了蛰伏8年的周梅森,登门求合作。周梅森是政治小说和反腐剧创作的重量级作家,之前已经有过《人间正道》《中国制造》《绝对权力》《至高利益》《国家公诉》《我主沉浮》等优秀作品。然而随着播出环境的变化,反腐涉案剧在2004年后逐渐失去了施展空间,周梅森有些心灰意冷,放下了这一题材的写作。在范子文的诚意邀请之下,周梅森再度鼓荡起创作的激情:“反腐败这么恢宏的一件事,肯定会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留下一笔。这么大的事件,我们的影视剧迄今为止一点反应都没有,这是不合适的。”他调出积累的素材,启动新一轮采访,开始写作。与周梅森同为江苏人的导演李路闻听这个消息,主动请缨承担制片人和导演的任务。李路拍完《老大的幸福》《山楂树之恋》《坐88路车回家》等剧后,正在谋求转型。他看到新闻里说,“我们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是及时顺应人民的要求,其中没有什么权力斗争、没有什么‘纸牌屋’”,决意做一个紧扣时代的有分量的作品。李路和周梅森、范子文很快达成了合作,成为《人民的名义》“三剑客”。范子文负责项目的发起和报备,周梅森负责剧本创作,李路负责剧组的筹建。2015年夏天,《人民的名义》召开了剧本研讨会,请主管部门领导、文艺评论家、相关法律专家,就已有的20集剧本把脉开方,献计献策。在研讨会上,我第一次见到了周梅森老师。我把自己对他历年政治小说的阅读心得与他交流,也提醒他这部新作应有的注意事项。当时,还没有确定贪官的具体人选,是让高育良腐败掉,还是让李达康腐败掉,没有想好。当时也没确定最高贪官的级别,但已经有了副国级官员落马的构想。周梅森在报道中寄语观众说:“鬼子打够了,爱也爱腻了,关注现实吧,看看这场反腐斗争的生死较量!活着总要有点精气神,人不能总沉缅于虚幻中,愿你喜欢这部剧!”初版剧本,已经有了后来成片里的诸多亮点。比如侯勇扮演的“小官巨贪”,吴刚扮演的达康书记,都有了雏形。
周梅森嘲弄贪官:“一出事就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农民怎么那么倒霉,养了你这么个儿子”。调侃蔡成功:“一个输在起跑线上的人,小学就抄我的作业”。“裸官下岗”“转发500次入刑”“拆出一个新中国”等网络热点词句,也尽数入文。
中央纪委作为反腐攻势的策动者,希望能以文艺作品来凝聚人心,汇集力量,曾派员到广电总局沟通、部署相关工作。
时任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的李京盛在研讨会上说,“我们领到的任务,每年电影最少一两部,电视剧最少两三部,而且必须是精品,不能一写反腐就写成案件剧,一写公检法就写成劳模剧,要有今天的时代特征。”中纪委让总局推荐作者,他们推荐了周梅森、张平、刘和平三位作家。这类剧政策性强,有投资风险,不像生活剧和偶像剧那么容易写,它本质上是政治剧。既懂政治,又懂创作规律,这样的作家屈指可数。李京盛说,“创作无禁区,宣传有纪律。周梅森的职业敏感和积累还在,最高检来做这件事,权威性和把握性极高。”同时,他也对此类作品提出了两点期望:“一是要有现实关照性,得反映十八大以来的反腐败斗争。二是腐败是世界性的难题,要站在足够的高度来表现。人性的复杂性要有充分表现,要把堕落的过程写清楚,否则回答不了更深层次的问题。”这个研讨会之后,剧本创作是顺利的,但融资工作困难重重。《刑警队长》《后海不是海》的连续开播,意味着涉案剧重归黄金档已是既成事实。国家的反腐行动大刀阔斧,几乎每周都有重量级贪官落马。
但对于触碰这类题材,投资这个项目,业界仍有诸多疑虑。有很多公司考虑再三,退避三舍。
作为总制片人兼导演的李路备受煎熬。他组织起三十位实力派演员加盟的阵容,但所需1.2亿元资金迟迟不能到位。在2016年,1.2亿是一个不高不低的投资额度。跟动辄两三亿投资的大制作古装剧比,它不高;但与五六千万元的低成本剧比,它又显得高了。
后来,五家民营公司撑起了这部剧的大盘。演员高亚麟一开始就投了2000万,又在最后兜底投资,成为大股东。一向只做电影的安晓芬首次投资了电视剧。另一位女性投资人李贡也非常坚决。
2016年2月10日,《人民的名义》在投资尚未全部到位的情况下“强行”开机。开机一个月后,李路在片场与投资人陈静柱交谈了十五分钟,签定了最后一份投资协议。高亚麟在剧中饰演刘新建在《人民的名义》拍摄期间,我们曾经前往南京拍摄地探班。周梅森在片场坐镇,防止台词的跑冒滴漏。而李路则艰难苦恨繁霜鬓:剧中“首现副国级贪官”的消息已经发出去,影像上如何呈现?众多明星陆续进组,拍摄计划如何周全?夜戏多,场景多,政治性台词多,增加了拍摄的复杂性。
剧组在当地宾馆取景拍摄,家具陈设都需要精心设计,既不能超标,也不能透出暴发户的气质。省委常委会开会座次怎么排,不同级别官员的言谈举止如何,都要经过考证。演员张丰毅、陆毅、许亚军、张志坚、吴刚等人每天健身,保持状态。张丰毅携带滚轮,在片场随时运动。
周梅森的政治剧,总会出现大段台词。演员们很较真儿,上戏的、中戏的、北电的毕业生现场比拼,看谁先拿下大段台词。
让剧组倍感鼓舞的是,湖南卫视的工作人员在拍摄期间三次飞赴剧组,包括总编室、购片部门的全套班子现场办公,与片方签订了购剧协议。
2017年3月28日,《人民的名义》在湖南卫视开播,一周之内就显出爆款相。这部剧打破了10年来的诸多收视记录,CSM52城平均收视率3.66,全国网平均收视3.03。其中第49集收视率高达7.47,CSM52城、CSM35城最高峰值双双破8。在首轮播出结束时,网络播放量突破210亿。
周梅森以往的作品以激烈的政治交锋为特色,这一次他在人性上做了更多挖掘。在和监狱中的落马贪官座谈后,周梅森发现他们对反腐倡廉很有“研究”,说起来头头是道。还有不少人觉得委屈:自己50万就被判了十年,别人500万也不见得判得更重。周梅森内心无比愤慨:党和政府花了巨大的人力财力资源培养他们,他们的政治道德何在,政治伦理何在?腐败官员满口人民,但人民只是名义而已。而反腐才真正代表人民,是以人民的名义将他们绳之以法。因而,他想到了“以人民的名义”的剧名。但这个剧名已被注册了,就去掉“以”字改叫《人民的名义》,听起来更含蓄。周梅森最讨厌的一个术语是“桥段”,他认为电视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好剧本要为导演和演员创造空间,不能是套路满满的“桥段本”和“脑残本”。剧本要有料,还不能越界。当年的《国家公诉》改了八百多处,《绝对权力》改了七百多处,这样的经历让周梅森格外谨慎。所幸《人民的名义》过审比较顺利,但是小说里的一些内容,在电视剧里还是不能出现。比如,省委常委会开会,小说把与会者的真实心态写了出来,电视剧就做不到。小说中陈岩石向巡视组举报时激动之下死于心梗,电视剧进行了相对柔和的处理。周梅森在《人民的名义》创作过程中,更多感受到了资本的制约和干扰。“资本解放生产力,也解放人心中的魔鬼,当我们尽情欢呼资本带给我们的高速发展时,它也带来了无数的垃圾食品,无节操、无厘头的影视神剧,对优秀创作者的逆淘汰。”
他说:“以往我的作品都是和大型文化国企合作,这一次全都是小民企甚至是个体资本,有的大型文化机构以集体决策为借口,就是不参与投资。《人民的名义》剧本在筹资期间,曾被某国有投资人拿到专业评估公司打过分,我的剧本不及格啊,没有桥段,没有多角恋,没有狗血,所以不能投资!”
好在一切艰难都过去了。《人民的名义》播出后受到观众的喜爱,提名了飞天奖和金鹰奖的电视剧奖项,入选了2017年电视剧年选集,吴刚和张志坚获得了2017年白玉兰奖最佳男配角奖。虽然没有收获编剧奖项,但周梅森想得很清楚: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这奖拿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
《人民的名义》击穿了市场专家总结出来的 “金科玉律”,粉碎了把年龄差异作为审美壕沟的定论。它让久违的政治剧回到大众视野中心,它让所有的创作者认识到,醉生梦死和架空YY不是最大的生产力,社会的公平正义才是人民群众心中永远的情结。
周梅森编剧的《人民的财产》目前已经接近制作完成,李路执导的《人民的正义》前期拍摄进入收尾阶段。电视剧要入世,文艺作品要干预社会,期待这两部作品早日登上荧屏。《人民的名义》之前
周梅森的这些剧同样力拔千钧
权谋文化是传统文化中鼎盛的一支,官员用来武装自己,民间用来消遣娱乐。
反腐类小说,偏重于“道”的层面,有严肃的制度思考和人性穿透的叫政治小说。偏重于“术”的层面,津津乐道于钻营晋身和权钱交易细节的叫官场小说。先有的反腐小说,后有的反腐剧。
在我个人的视野里,陆天明编剧、1995年首播的《苍天在上》是最早的反腐剧。随后就是周梅森编剧、1998年首播的《人间正道》。而当时,山西的作家张平也以《法撼汾西》《天网》等半纪实作品引起公众瞩目。
根据张平小说改编的电影《生死抉择》票房过亿,是2000年的票房冠军。这三人堪称反腐文艺作品三大家。
周梅森原本是以写“历史生活”见长的小说家,从90年代中期开始写政治小说。他对官场文化有着深刻的了解,有挂职政府部门的经历,有斥巨资入场“炒股”的独到体验。
他创作了《人间正道》《中国制造》《绝对权力》《至高利益》《国家公诉》《我主沉浮》《人民的名义》等一系列小说。这些小说都改编成了电视剧,周梅森可谓中国反腐剧第一人。
1994年,周梅森在某市挂职市政府副秘书长,有感而发写下了小说《人间正道》。跟后面的作品比,《人间正道》涉及的行政层级不太高,政治交锋也不到你死我活的程度,但它涉及到一个今天看来都毫不过时的问题:官员的懒政和怠惰现象。
周梅森说,“这部小说写了平川市基础设施欠缺、补课的过程,写了某些干部不作为、懒作为、不愿做事只想升官的现象。当时我提出一个观点,不做事就是腐败。小说发表之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人民的名义》中再次提到官员懒政问题
《人间正道》是周梅森第一部描写当代政治生活的长篇小说,是他文学转轨之作。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负责人胡恩知道他在写这部小说,就找上门来约稿。小说转化电视剧,找编剧是一件难事。胡恩与电视剧制作中心文学部主任谢丽虹商议之后,提出由周梅森亲自撰写剧本。当时,在身为作家的周梅森看来,电视剧就是“肥皂剧”,是闲暇之余的消遣玩意,难登大雅之堂。他说,“我认为只有诗歌、小说是正经文学,其他我都不甚在意。坦白讲,当时我对电视剧编剧很轻慢,现在想来颇为惭愧。”
怀着“帮忙”的心情,周梅森拉来朋友俞黑子,完成了《人间正道》的编剧工作,但没有参与之后的拍摄、制作。这部剧由潘小杨执导,鲍国安、宋春丽主演,播出效果大大出乎周梅森的意料。观众热烈地讨论这部作品,而他的小说也从一万册卖到了七八万册。周梅森感觉到了电视剧作为大众艺术的威力。《人间正道》剧照
随后,《人间正道》获得第18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一等奖,演员姜华也凭陈忠阳一角获得飞天奖优秀男演员奖。
周梅森开始调整思路:“今天看来,《人间正道》毛病挺多的,相比后面的作品,我是不满意的。当时我根本不懂电视剧,编剧上稍显敷衍潦草。这部剧能成功,除了胡恩、谢丽虹以及潘小杨导演的努力,很大程度上是题材取胜。很久没人写改革开放中的问题,我第一个写,给了大家新鲜感。这部剧只能说是应运而生而已。”《人间正道》让周梅森认识到,电视剧是一门足以影响世道人心的艺术品类,它甚至具有比小说更广阔的市场。一个描摹当代生活的作家,不能忽略这一艺术形式。从此,周梅森的政治剧一发不可收拾。《人间正道》在央视播出时,巴金先生每晚准时收看这部政治剧。有时候看不完,还录下来第二天看。他对这部剧激赏不已,通过自己的女儿、时任《收获》杂志主编的李小林,向周梅森约稿。1998年,小说《中国制造》在《收获》上发表,分两期刊出。《中国制造》讲述了某经济发达城市在市委领导班子交接过程中所产生的复杂局面,以及由此带来的问题。小说呼吁政治改革,极具思辨力度。
小说尚未发表,作品的影视版权就被上海文宣部门拿下。后来,《中国制造》接连获得多项文学大奖。2019年9月23日,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上海方面为这部剧组建了很强的创作班底:周梅森亲任编剧,胡玫执导,张黎担任总策划,池小宁负责拍摄,张国立和焦晃主演。
然而,胡玫和周梅森分歧很大。胡玫认为电视剧一定要好看,要有强烈的戏剧冲突,要在小说基础上再加一些剧情。周梅森觉得,胡玫对中国当代政治生活不太了解,她设想的某些情节和现实生活有些距离。而且只要真实,不需要“戏说”,也能吸引观众。
回头复盘这段往事,周梅森心态平和:“写《人间正道》时,我丝毫不把电视剧当一回事;但到了这部剧,我将它作为艺术品来雕琢。一认真就纠结,这也是矛盾产生的原因。如今看来,胡玫的观点有她的可取之处,某种程度上是符合市场规律的。这给我一个启示,开头几集必须抓住观众。即便你有再高深的思想,也要先让观众沉浸进去。”
最让周梅森不理解的地方,在于剧名的变更。从小说的创作到电视剧的拍摄,名字一直是《中国制造》,但后来突然换成了《忠诚》。
周梅森一开始坚决反对,但经过双方相熟的领导的协调,他接受既成事实,仍持保留意见:“说到底,这是一种侵权行为,我总归是有意见的。”《忠诚》拍摄中的种种矛盾,让周梅森认识到影视创作中编剧地位的软弱无力。既然已经入行,他要主导作品的命运,维系作品的审美,组建自己创作团队势在必行。这才有了编剧周梅森、导演蒋绍华的固定搭档。2003年是周梅森的“丰收年”。那一年,他有《绝对权力》《至高利益》《国家公诉》三部剧播出。
《绝对权力》以“绝对权力必然导致腐败”为命题。筹备之初,周梅森找来蒋绍华执导。蒋绍华是制片出身,在影视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绝对权力》是其导演处女作。蒋绍华拍出的原始素材多达38集,后来剪成27集的播出版。从这部剧开始,周梅森全面把控自己作品。
《绝对权力》戏外故事比戏剧还精彩。这部剧制作完成后,就被专业对口部门毙掉了。周梅森上穷碧落下黄泉,总算救活了这部剧。周梅森说,“《绝对权力》能播出,要感谢当时国家广电部的主要负责人,在他的大力支持和百般努力下,这部剧才得以保留精髓内核。”
修改不计其数,文本伤痕累累。《绝对权力》在湖南台首播,观众仍然反响强烈。这部剧让政治剧的格局和锐度陡升,成为当年的现象级作品。周梅森借鉴《忠诚》的经验,开始就冲突不断,将观众抓住;唐国强、斯琴高娃、高明等演员表演出色;环境还是相对宽松,许多紧凑情节和真实事件得以完整展现。
2002年,《至高利益》和《绝对权力》同时开机。《至高利益》讲述了市委书记李东方,面对两位前任的“政绩工程”引发的严重后果,果断进行一系列重大改革。编剧周梅森,导演巴特尔,主演孙海英。周梅森和剧组达成协议:“他们不准随便更改我的剧本,我也不干预导演的二度创作过程。”
相比周梅森其他的作品,只在央视播出一次的《至高利益》传播相对小众。但在他看来,《至高利益》所反映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在其作品中少有。政绩工程古已有之,今天仍然不乏其例。巴特尔拍得比较内收,孙海英演得比较内敛,但问题的严重性怎么强调也不为过。
到了《国家公诉》,周梅森身兼数职,他既是编剧、艺术总监,又是出品人、总制片人。导演依旧是“老熟人”蒋绍华。后来的《我主沉浮》《我本英雄》也由蒋绍华操刀。周梅森说,“我们的合作不仅是作品的合作,也包括股权的合作,盈利大家一起盈利,亏损大家一起亏损。”《国家公诉》于2003年12月29日在上海东方电影频道播出。这部剧讲述了在一起纵火案的调查中,检察长叶子菁冲破重重阻力,将副省长王长恭绳之以法的故事。周梅森说,“叶子菁这个角色是为斯琴高娃量身定做的,她演完《绝对权力》里的反派后和我开玩笑,说形象被毁了,让我给她扭转过来。这才有了《国家公诉》。”陈逸恒参演《绝对权力》之前,是TVB配音组的配音演员,曾在《大时代》中为丁蟹配音。在《绝对权力》中,他饰演女市长赵芬芳的丈夫钱初成,演技获得了认可,逐渐由幕后走向台前。他在《国家公诉》中扮演王长恭,会上装腔作势,会下腐败透顶。后来,他又连续参演周梅森的作品,在《我主沉浮》《我本英雄》中出演男一号——省长赵安邦。自《国家公诉》开始的“自编自投”,沿袭到了周梅森后来的作品之中。2005年播出的《我主沉浮》和2009年播出的《我本英雄》,是其“文山三部曲”的前两部。他说,“我的作品从来没有亏损的时候。《国家公诉》开机之前,拍摄的成本就拿回来了。《我本英雄》虽然遇到题材限制,但整体也是不赚不赔。”周梅森总结说:“为什么我能这么干?第一,我是作家,我的作品全是我的小说改编的,我只改我自己的小说;第二,我又是一个成功的编剧,我不需要别的编剧来改编我的作品;第三,我对中国经济非常熟悉,我在资本证券市场和实体经济企业都有相应的管理经验。”不过,纵然作品的投资回报率不错,但反腐剧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我本英雄》长达两年的审核,让他放弃创作第三部《我是太阳》的计划。毕竟,出品人和编剧不一样,出品人要运营、要盈利,就得审时度势。周梅森封笔8年,反腐剧迎来转机。《人民的名义》应运而生。虽然这是一部“命题作文”,但其中暗藏着《我是太阳》的积累。《人民的名义》不是周梅森创作中的奇峰突起,而是众多山峰中的一座,厚积薄发加天时地利,攀上了影响力的巅峰。尽管停写政治剧八年,周梅森的创作激情却从未消减。他说,“和某些编剧不同,我不是万能编剧,我只会写一个题材,那就是当代政治社会题材。这20年来,我每天关注我们国家的社会现实,关注老百姓的生存状况。”在周梅森看来,关注生活,是现实主义作品创作的源泉。“有些作品,一眼就可以看出,它是编剧关在宾馆里攒出来的东西。它不是火热的、生机勃勃的,不来自现实生活。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水管里流出来的是水。宾馆里攒出来的东西,逃脱不开骨子里的那份虚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积累决定创作的能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总要有一些对公共事务感兴趣的人。一个时代,一个社会,总要留下一些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严肃记录。周梅森是一个始终保持民众立场,并且以出众才华创造出“省地政治宇宙”的编剧。这样的编剧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文/李星文 来源/影艺独舌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j_uQ3mcMnWbRjTG21KIRDg
表情
添加图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