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工厂”剧作指标技术鉴定结果
基本信息
摘要:维基·金(美)说:结构即人物;《虎豹小霸王》的编剧威廉姆·高德曼说:“剧本就是构建结构。”本文将通过世界主流的“好莱坞经典戏剧结构”——三幕剧剧作法(悉德菲尔德),结合布莱克·斯奈德的节拍点理论,林恩·施密特的人物原型及英雄之旅理论;荣格的“四位一体”人物原型及相关编剧心理学理论,乔治·波尔蒂的三十六种戏剧情境理论以及斯坦利·D·威廉斯的故事的道德前提理论,对电影《乔乔的异想世界》(以下简称《乔乔兔》)的剧作进行全面分析,借以剖析工业化编剧方法的规律与法则。(阅读本文前请确保已看完以上电影作品!)
基本信息分析
影片类型
影片《乔乔兔》的类型属于被制度化类型的导师群体,这一类型基本议题是:做他们还是做自己,是一类关于群体机构的故事。我们不知道社会的规则,也不知道我们是否能合格,我们渴望被接纳,因此我们更容易受到那个操控我们的人带来的伤害。在这种类型的影片里,遇到“狼”的“羊”是值得同情的。
主人公乔乔就是这样一只可怜的“羊”,从小受纳粹思想的影响,是个狂热分子,他被教育去适应“社会机器(制度)”——由“导师”希特勒构建的纳粹制度。但由于乔乔怯懦的性格,在渴望融入纳粹制度的过程中困难重重,虽然乔乔并没有意识到需要反抗制度,但他确实已经深陷——做他们(即纳粹士兵)还是做自己的问题。
该类型有三个基本元素:(1)一个“群体机构”——纳粹统治下的社会制度。(2)一个“选择”——乔乔是要成为一个纳粹制度坚定的维护者,屠杀犹太人等其他民族,还是要和犹太人成为朋友。(3)一种“牺牲”——乔乔需要放弃根深蒂固的纳粹思想,与曾经最要好的“导师”——元首希特勒彻底决裂,并可能面临制度对其带来的伤害。
“被制度化”的人物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白兰度型,天真型和公司人,乔乔既不属于天生反叛的“白兰度型”,也不属于深知制度给自己带来的伤害却无能为力的“公司人”,他属于“天真”类型。这种类型的角色有可能成为英雄,也是观众最为同情的人物,因为他代表了对社会规则一无所知的我们。
道德前提
《乔乔兔》的道德前提是:偏见导致敌意和仇恨,信任带来爱和友好 。没来由的仇恨是源于无知,乔乔正是这样一个无知,天真的10岁男孩,由于他成长在“导师”希特勒对人民进行思想控制的环境里,使他处在一个对犹太人等民族充满偏见的世界之中,这种偏见甚至离谱到犹太人是长犄角的“怪物”。这种无知带来的偏见,让乔乔对犹太人充满了敌意和仇恨,如此年幼的小孩,本来应该天真无邪的玩耍,却拿起了匕首,甚至说出遇到犹太人就杀了他们的话,这便是主角乔乔所处的充满偏见的世界。
而当乔乔发现自己的母亲在家里藏了一名犹太人之后,他陷入两难之中,如果他揭发犹太人,自己和母亲便会遇到麻烦;如果不揭发,出于偏见,他又对“犹太”怪物充满仇恨,只能自己将犹太人清除出去。乔乔在第二幕一直沿着这个与道德前提——偏见相一致的需求展开行动,但为了凭一己之力将比自己大不少的犹太人艾尔莎清除出去,他被迫跌入了解艾尔莎的世界之中,看似为了卸下艾尔莎的防御的手段,反而变成了一个“纳粹”分子了解一个“犹太人”的过程,他们彼此开始相互了解,并最终发现,犹太人不长犄角,德国小孩只是小孩。一个看似由偏见构成的需求,却将主角乔乔抛入了一个逐渐了解并信任犹太人的相反的世界中。任务的两难和冲突构建完成。这便是影片第二幕构建的“颠倒的世界”,也是影片的A故事。
故事进入第三幕后,当我们放下偏见,会发现我们不过都是人类,我们必须停止战争,我们需要的是爱,而非仇恨。当我们信任彼此,无知就会消解,没有来由的仇恨才会终结。
影片的B故事,即乔乔与犹太人艾尔莎之间独处的故事,也同样承载了“偏见与信任”的道德前提。
人物原型
人物原型的确立是根据性格成熟之后的成年人规律进行总结的,乔乔作为一个10岁的小男孩,由于性格尚处于形成期,较难与任何一种男性人物原型相匹配,但他仍然具有儿童普适的人物原型特点,即自卑感情结。
儿童生活在成年人“管辖”的世界,他们具有无力,渺小,被控制的普适特征,我们称之为自卑感情结。这一普适特征,一直贯穿着乔乔的命运遭遇。他在成人世界,为了更好的融入制度,必须克服自己胆怯的性格特点。而这一特征,与妇女之友的人物原型较为吻合,通过分析,乔乔较为匹配性格尚未完善的妇女之友原型。
妇女之友人物原型的基本特征在乔乔身上的体现包括以下特点:
他喜欢有梦想的感觉,这让他觉得⾃己是个有目标的男人,因为在这个世界上,男人都被要求要有目标,他会因为与众不同而遭到其他男人的“迫害”:这便是乔乔虽然害怕,生性怯懦,但却要努力融入,参加青年团的性格来源,也是乔乔不敢杀死兔子,被其他人嘲笑,并且给他起了“乔乔兔”的外号。
他最⼤的动力就是爱和归属感。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就是得到⼥人的爱和依赖。当他和⼥人在一起时,就感到⼼灵相通,失去⼥性的友情对他来说是极为可怕的,他的生活中需要有⼥性的存在:根据这一特征,我们看到了围绕在乔乔身边的两个女人,不断的给予乔乔爱和归属感,乔乔不断发掘着自身“妇女之友”的原型特质,慢慢的“爱上”艾尔莎,最终,乔乔正是在女性艾尔莎的影响下得以改变。
孩童时期跟⺟亲很亲近,母亲可能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过世了:这是成人“妇女之友”人物原型性格形成的一种发展轨迹,而作为孩童时期的乔乔,正在经历这一发展轨迹,而成年后,极有可能会形成“妇女之友”的人物特征。
我们相信,虽然影片的主角作为儿童,较难匹配成年人才具备的人物原型特征,但编剧在创造乔乔这一人物时,不仅仅充分根据儿童人物原型的普适特征进行人物塑造,也同样为乔乔预设了一种未来可能形成的人物原型,并把这种人物原型形成的发展轨迹作用在10岁的乔乔身上,让他经历“妇女之友”这种人物原型形成的轨迹,我们才看到了为什么家里只有母亲?为什么藏在家里的是个犹太女孩不是男孩?以及为什么会不断让两个女人与乔乔谈论爱情话题?为什么会设计乔乔“爱上”艾尔莎,这些情节及人物的选择和设定,依然严格遵循了人物原型的发展特点。
四位一体
对手在功能上必须具备激发主角困境并持续为主角提供障碍,且在第三幕完成与主角一对一对决的要求。《乔乔兔》中主人公的对手采用了非实体的方式进行构建,乔乔在希特勒洗脑式的战争意志影响下长大,这即为乔乔受创伤的过去,这段过去激发了主角乔乔的困境,并持续给乔乔提供障碍。
对于该片的对手判断上,我们较容易误判为犹太人艾尔莎,因为看上去是艾尔莎的出现击碎了主人公乔乔平静的生活并持续为乔乔制造障碍。的确,艾尔莎的出现打破了乔乔的生活平衡,但从本质上看,是犹太人的出现与乔乔受创伤的过往形成了矛盾,乔乔身为一名纳粹的狂热分子,才会被犹太人艾尔莎的出现击碎生活,试想,如果乔乔没有这段受创伤的过往,就不会形成对犹太人的偏见,那么犹太人出现在家里又怎么会击碎乔乔的生活平衡呢?
以此类推,第二幕看似是犹太人艾尔莎持续给主角乔乔制造障碍,实际上是纳粹狂热分子的身份在给乔乔制造障碍,这一点可以通过第三幕的高潮部分得以验证。
影片的高潮展现的即为主角与对手的“一对一”对决,我们看一下《乔乔兔》的高潮情节,是乔乔与臆想出来的“希特勒”进行最后对决,他告诉“希特勒”,艾尔莎是人,承认自己爱上了她,并拒绝回到“希特勒”身边,最后乔乔扔掉了印有希特勒标志的袖章,拒绝喊出希特勒万岁的口号,并一脚把臆想出来的“导师”希特勒踢出窗外,“希特勒”彻底从乔乔的思想中清除。由此,我们可以准确的判断,影片真正给主角乔乔提供障碍的是“导师”希特勒的“纳粹思想”,乔乔通过与“导师”的对抗,完成了自我的成长和改变。
该片“爱的兴趣”是犹太人艾尔莎,她承担了为主角乔乔提供爱和改变的功能。
影片的智者是母亲,母亲不断的启发乔乔,教他学会爱,学会跳舞,学会享受浪漫的生活,最终用自己的生命继续启发着乔乔,告诉他纳粹的残忍和战争的残酷,她同时也在启发着犹太女孩艾尔莎。乔乔正是在母亲持续的启发和引导中,看清了战争的本质,学会了“爱”和“信任”。
认同危机阶段
生命中的每个阶段都呈现了不同的与必须解决的“规范冲突”。“认同危机”是一个人自我经历重大改变和转移的一个阶段。它的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特定的“规范冲突”作为核心,而每一次认同危机的解决,对于个体的认同都会产生一次重要的影响。个体被认同危机激发,变得有动力去改变自己的力量。
乔乔的认同危机阶段属于“信任 VS 不信任”阶段。乔乔属于这一阶段中易受骗的角色,这一类角色天真,他们面对的挑战是必须要获得一种力量(强壮,独立,有自信)支撑自己,这种力量对于乔乔来说就是“爱”,爱让他变得强壮,独立,有自信。这种力量可以不让别人占自己的便宜,在摒除由于天真而形成的偏见,学会信任他人后,也要学习如何说“不”。
电影《惊奇队长》中的主角卡罗尔也同样属于“信任 VS 不信任”阶段中易受骗的角色,惊奇队长卡罗尔同样被塑造成一个太容易相信别人的人(天真的人),虽然她有一段始终影响她的未知记忆,但勇和至高智慧却让她深陷谎言之中,卡罗尔必须要获得一种力量——强壮,独立,有自信,来支撑自己,即电影开场主角面临的无法控制情绪问题,展示了卡罗尔在“强壮,独立,自信”上的缺失,最后卡罗尔学会了向“至高智慧”说“不”,最终拯救了地球。
注:图源《惊奇队长》
两部电影中的主角,一个被“导师”希特勒“纳粹思想”的谎言蒙蔽,一个被“至高智慧”的谎言蒙蔽,他们都要获得一种强壮,独立,有自信的力量,学会说“不”,才能最终完成各自的成长与改变。两部风格类型截然不同的电影,主人公却可以拥有同样的“规范冲突”和人物弧光的改变轨迹,并形成相似的故事模型,这就是故事构思的原理——创造“似”而不同的电影思维。
心理防卫机制
在角色性格中添加防卫机制,将为他们的性格增加心理深度。当主人公说出一些有口无心的话,做出一些身不由己的事,并且行为方式是违反当时直觉对情况作出的反应时,他们就变得比较复杂。
乔乔的心理防卫机制是“认同——顺从”。这一心理防卫机制表现为,以别人的信仰和行为作为自己的模范。认同的危险来自个体的失落,而这发生在我们接受由于顺从群众所产生的舒适与安全之时。认同的过程从本质说,是与主角身份联结在一起的,认同对主角来说不是代表目标就是代表阻碍(顺服或反叛)。
这即为乔乔保护自我的行为和心理动机。他的成长经历让他认同了纳粹思想,将“希特勒”的信仰和行为作为自己的楷模,甚至臆想出一个“希特勒”作为自己的“导师”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这是对于“认同——顺从”的明确体现。乔乔对于顺从群众所产生的舒适与安全,使他“不得不”融入其中,尽管他性格怯懦。影片将这种认同,处理成了对乔乔的阻碍,他必须要打破这种认同带来的顺从,反叛纳粹思想,才能得以改变和成长。
戏剧情境
《乔乔兔》的36种戏剧情境属于“错误的判断”。这一戏剧情境的基本故事模型为:“在某些人或因素的诱导之下,误判者对受害者作出了某项判断或将嫌疑归于受害者,而非真正有罪的人。”
影片中,误判者乔乔因为受到“导师”希特勒“纳粹思想”的诱导,对受害者犹太人艾尔莎做出了误判,并将罪恶的根源归于头上长犄角的“怪物”犹太人,而真正有罪的人却是希特勒和他的纳粹思想。
要符合这一戏剧情境需要具备四个要素:1.误判者,即主角乔乔;2.误判的受害者,即犹太人艾尔莎;3.错误的起因或始作俑者,即希特勒和他的纳粹思想;4.真正有罪的人,即希特勒。
影片完美匹配了“错误的判断”这一戏剧情境,使得影片具备了最原始的戏剧框架和戏剧动力。
英雄之旅
《乔乔兔》的主角虽然是一个10岁的小男孩,但并未走“儿童英雄之旅”,影片选择了“男性英雄之旅”。虽然乔乔作为孩子,无法构建男性英雄之旅第一幕的三种社会期望:养家糊口,好好表现和保护弱小中的任意一种,但是幼小的乔乔,作为狂热的纳粹分子,依然得到所处社会的“支持”,他紧握着手里的“权力”,并未清醒的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种族偏见的危害,因此第一幕结束时,乔乔并未觉醒,反而建立了要清除犹太人艾尔莎的需求。
乔乔的“觉醒点”出现在影片第三幕的“深入挖掘”处,在好友约克的提醒下,乔乔看清战争的残酷,最终放下手中紧握的“权力”,他要回去找艾尔莎,他懂得了用“爱”与犹太人艾尔莎相处,相“爱”。
影片选择了“男性英雄之旅”的上升通道,乔乔在第三幕得以觉醒,人物最终走向成长和改变。
节拍点对比分析
第一幕 建置
1.开场画面
规则:1.设定基调,情绪,风格;2.电影是关于什么的?
分析:影片的开场构建了一个小男孩乔乔在镜子前换上希特勒的军装,并与幻想出来的“阿道夫希特勒”谈话,在“希特勒”的鼓励下,胆小的乔乔练习致敬语,最终乔乔冲出家门,在大街上大喊希特勒万岁的场景,随后我们看到了德国人民欢迎希特勒的黑白新闻记录片画面。
影片的开场画面,通过一个小男孩乔乔早上穿衣服准备参加青年团入伍仪式的事件,展现了希特勒对人们的控制,甚至连孩子的精神也被深深植入。胆怯的小男孩乔乔在希特勒的精神“鼓励”下,变得有“勇气”。希特勒的人物形象显然是乔乔幻想出来的,并且充满的喜剧感,这种处理是“希特勒对人们的控制深入精神,甚至年幼的小孩”的隐喻,观众立刻明确了,这是一部关于胆小的纳粹狂热分子乔乔的故事,而这个沉重的主题却通过儿童天真的视角,轻松的音乐,颇有喜感的希特勒形象进行展现,奠定了影片喜剧的情绪,基调和风格,观众则做好了用一种喜剧的心态,观看一个深受希特勒精神控制的胆小的“纳粹”男孩乔乔如何改变的故事。
2.主题呈现
规则:在结构扎实的剧本中,前5分钟里就会有人(配角)提出问题或做出陈述(通常针对主角),而这些正是主角缺乏的。那个人(配角)跟人生自然的,本能的,原始的一面有较多联系,他会与影片中的主人公交谈(这个人物会说“骄傲会导致挫折”,“家庭比金钱更重要”之类的话),主人公并不知道谈话内容对他在影片中的角色延续极为关键,而这个问题或陈述就是影片的主题。编剧将在这个位置第一次有机会提出问题或做陈述,暗示电影主题。
分析:晚上在帐篷里乔乔和好友约克谈话,约克告诉乔乔:“我觉得我只是一个身材肥胖的小屁孩。”主人公乔乔并不知道谈话内容对他在影片中的角色延续极为关键,而这个问题或陈述就是影片的主题。
影片中无来由的仇恨来自于无知形成的偏见,乔乔和他同龄的孩子们一起,被纳粹思想所灌输的偏见所蒙蔽,看不清自己其实只是一个德国小孩,不是什么战争和杀人的机器,更加不是播撒仇恨的工具。在影片的第二幕中,他逐渐学会了信任犹太人,最终摒除了偏见,也认识到了自己其实只是一个德国小孩。
3.铺垫
规则:通过呈现一小段主人公日常生活,建立主角的短期目标,揭示主角不公平伤害和潜在危险。我们把主人公在开场面对的状况称之为“停滞等于死亡”的时刻,意思是主人公对自己的现状不满(也可能自己没意识到),如果主角不试图改变(停滞在这一时刻)这一现状还不如去死。这就意味着,任何电影的开场画面都要展现一个身处困境的主角,不能出现“三无”主角,即:无缺点或缺失;无困境;无欲望。
电影的前10分钟,要完成三件事情:
1.主角是谁:必须紧紧围绕着主角的三维立体生活展开,即建立主角3P生活——职业生活(工作),个人生活(家庭及朋友)及私生活(独处),是告诉观众谁是主角并了解主角的好时候,也要为后面做好铺垫。主角要出现在正常生活(规律生活)中,平淡如水,但危机就隐藏在背后,所以生活在被转变前要描述好平静。
2.戏剧前提是什么:故事是关于什么的?告诉观众世界是什么样的。
3.戏剧情境是什么:围绕故事(世界)的戏剧性的状况是怎样的。
故事的引发事件出现;设定故事的赏金,赌注和故事目标;首次展现过往创伤给主人公的痛楚。必须向观众显示什么是英雄缺少的东西,这些主角缺少的东西将会在剧本中爆炸,打开主角的头,并治愈他。同时,我们也要给观众“喜欢”主角的理由。人物不一定非要可爱,但要将人物置于冲突中,人物的动作要充满特点,可信。开场往往与终场相反(相呼应)以凸显主题(故事都是关于改变的)。
分析:铺垫部分需要建立主角三维立体生活(即3p生活)。影片从主角乔乔的“职业生活”开始塑造,展现了乔乔在纳粹周末青年训练营的生活,这是影片的“引发事件”,故事的赏金,赌注和故事目标得以建立,幼小的乔乔会成为一个纳粹军人吗?同时构建了乔乔的短期目标,即成为一个希特勒战士。训练营对孩子们进行行军,刺刀演习,扔手榴弹,挖壕坑,判断地图,防毒,伪装,伏击,射击,爆破等训练,给他们灌输种族优化论,并鼓动他们烧毁书籍。对于正处在天真单纯的孩童时期的人,却给他们灌输战争,种族主义思想,这是对乔乔的不公平伤害和潜在威胁,而深受这一思想影响的乔乔则处于一个“停滞等于死亡”的时刻,乔乔必须改变,否则他将可能成为战争的牺牲品,尽管年幼的乔乔此刻并没有意识到必须改变,我们依然看到了胆小的男孩并不适应这样的环境,但内心想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希特勒战士的想法,让他不得不克服自己性格上怯懦的问题,这即是乔乔没有意识到的“对现状不满”的体现。
紧接着,影片塑造了乔乔的“个人生活”,夜晚他在帐篷里和好友谈论着杀死犹太人的话题,希特勒思想已经深深植入乔乔内心,这是对规定情境的继续塑造,我们同时也认识了乔乔唯一的朋友——同样受到纳粹思想影响的另一个男孩,胖子约克。
随后影片构建了乔乔的“私生活”,第二天乔乔被要求杀一只兔子,但是胆小的乔乔未能下手,从此被套上了一个乔乔兔的称号。乔乔逃离后,继续和幻想出来的希特勒对话。这是对乔乔独处时的生活刻画,胆小的乔乔总是把希特勒幻想成自己的“导师”和最好的“朋友”,从而获得“勇气”和“力量”,影片由次展现了过往创伤对乔乔带来的痛苦,他性格胆小,但要成为希特勒的战士需要充满勇气,乔乔身陷这一矛盾和痛苦之中。他缺少勇气,缺少自我,并在试图融入“纳粹集体”,害怕被孤立的潜意识中,形成了对犹太人的偏见,“偏见”这一缺点和缺失将会在整个故事中给乔乔带来巨大困境,并最终“治愈”他,使他在电影结尾时学会相信他人,并由此获得勇气和自我。人物成长的弧线清晰明确,影片的开场和结尾形成呼应和相反。作为一个深受纳粹思想毒害而深陷其中的可爱的10岁男孩,足以引起观众的同情,也期望看到他的改变,这便是观众“喜欢”主角的地方。
影片在人物3P构建中,没能将家庭生活塑造完整,我们知道了乔乔是一个缺少父亲的孩子,但母亲在争辩部分才得以登场及塑造。
4.催化剂(面临历险召唤)
规则:影片中出现的第一次“剧烈打击”。催化时刻,粉碎主人公原来平静的世界,打破主人公所有生活的平衡。“新机会”被揭示,这个新机会有一个清晰,可定义的目的,而主角要实现这个目的。暗示主角某个内在问题,使用他这个原型的一些缺点——诸如贪婪,嫉妒之类,但主角不会马上改变。节奏加快,陷阱就位。催化剂一般情况下是一件事情(也可能是两件事),其设置既可以使人物向好也可以使人物向坏。人物激发出一个自觉的欲望和一个不自觉的欲望,两者应该相互矛盾。催化剂在观众大脑中提出了戏剧性的大问题并在观众大脑中投射出必备场景的影像。
分析:催化剂的设计有四种方式,分别是“随机型”和“有因型”。“随机型”包括天降鸿福型和天降横祸型;“有因型”包括由主角作出决定导致和由一个力量足以颠覆主人公的人作出决定导致。
影片的催化剂采用了“二次催化”的方式进行构建,属于“有因型”中的由一个力量足以颠覆主人公的人——即妈妈将犹太人藏在家中的行为导致,此处为催化剂的伏笔事件,即乔乔扔手榴弹被炸伤,他才有机会待在家中,发现被藏在家里的犹太人。(详细分析见下一节拍点中,对催化剂—分晓事件的分析)
5.争执(辩论)
规则:1.新人物和关系发展,拴链人物——对手,导师,爱恋对象或伙伴出现(若之前未出现)。所有主要的配角在这一阶段都应该登场,不管主角有没有遇到他们。
2.揭示“渴望”——主人公对他要走上的道路产生怀疑,做出一件承认挑战和一件否认挑战的事情。
分析:影片在这一节拍点,首先进行了“四位一体”的功能性人物及其它重要配角的塑造和拴链。需要强调的是,每个节拍点功能,尽可能在一个事件段落中构建完成,影片争辩部分的第一个功能,即塑造和拴链其他人物,就放在了乔乔恢复健康后的“一天”中进行构建。
首先通过“妈妈带乔乔讨说法,最终获得了发征兵广告的机会”这一情节对母亲,被降职的K上尉,拉姆小姐等故事中的功能性角色和主要配角进行了塑造和拴链;随后通过“乔乔来到街上贴海报并和妈妈看到被绞刑的人”这一情节,继续构建故事的规定情境;完成工作的乔乔回到家中,突然听到楼上传来声响,他来到姐姐的房间并意外的发现了躲在墙后的犹太人,故事开始塑造影片中同时承担了情感线人物,爱的兴趣双重功能的重要角色——艾尔莎,并进一步塑造了帮助犹太人的妈妈的人物特征。
随后,故事开始构建角色“争辩”的情节,即设计一件乔乔“否认挑战”和一件“承认挑战”的事件,为了能够准确的设计这两个事件,就必须先明确主角面对的挑战是什么?影片中乔乔面临的挑战即为杀死犹太人,变成真正的希特勒战士。于是我们看到乔乔逃回房间与臆想出来的希特勒对话的情节即为主角“否认挑战”的情节设计,紧接着乔乔跟艾尔莎谈判,他告诉艾尔莎最好找一个别的地方去住,这是乔乔“承认挑战”的情节设计。
另外,犹太人的出现,又作为催化剂的分晓事件,与伏笔事件一起,共同击碎了乔乔平静的生活。乔乔的“新机会”被揭示,这个新机会有一个清晰,可定义的目的——即了解犹太人的真相。
这一催化剂的设计,清晰暗示出乔乔对犹太人存在偏见的内在问题,但乔乔不会马上改变,他还要维护“导师”希特勒的意志。节奏加快,陷阱就位。
这一催化剂同时激发了乔乔一个自觉的欲望,即将犹太人清除家门,以及一个不自觉的欲望,去除偏见,接纳和信任犹太人,这两个欲望相互矛盾,达到了催化剂的功能设计要求。
该催化剂还在观众大脑中提出了戏剧性的大问题并在观众大脑中投射出必备场景的影像——即胆怯的小男孩乔乔能够成功的将犹太人清除家门吗?而这个问题背后真正的问题是,这个单纯的小男孩能够摆脱纳粹思想,了解真相,接纳犹太人吗?
注意,如果影片为两次催化,催化剂的分晓事件一般出现在争辩部分,但不能单独设计情节,这一功能性情节应该能够与“争辩”这一节拍点的功能性情节融合,共同发挥作用。《乔乔兔》中,催化剂的分晓事件就放在了争辩部分“构建和拴链四位一体的人物”这一节拍点的功能性情节之中,没有出现多余或功能单一的情节设计。
至此,故事完成了“争辩”部分的所有功能设计,影片叙事推进到情节点1。
6.情节点1
规则:主角被迫接受了“新机会”。主角经历的事件使他不得不确定一个目标,影片的主题世界扔到脑后,准备进入到第二幕中颠倒的“反主题”世界。(主角不能被引诱,欺骗,漂移到第二幕。英雄必须自己做决定。英雄无论如何,积极主动。)此处主角也可以不建立需求,但依然要被抛入颠倒的“反主题”世界,需求则应该在中点处建立。
分析:影片的情节点1处,被艾尔莎挫败回到自己房间的乔乔,与幻想的希特勒交谈,在“导师”希特勒的启发下,乔乔决定先让她放下警惕,然后反过来控制艾尔莎。乔乔就此明确了要将犹太人清除家门的需求并确定了行动方式。这个需求是主动的,主角乔乔面临着——如果告发犹太人,自己和母亲可能会惹来麻烦,如果不告发,自己又会被头上长犄角,会控制人思想的“怪物”所害的“不得不”的两难选择,这一需求直接作用在道德前提“偏见”之上,成功的将主角乔乔带入“颠倒的世界”。
乔乔作为一个虔诚的纳粹“信徒”,内心存在着对犹太人强烈的偏见,因此这个必须要把犹太人清除家门的需求,也是建立在对犹太人的偏见之上的,但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乔乔又不得不与犹太人共处一室,这迫使乔乔逐渐了解真实的犹太人,并信任他们,于是“偏见”与“信任”就构建起了一个互为相反的“颠倒世界”。
特别说明,只有准确构建“颠倒的世界”,人物真正的两难困境才得以形成。
故事的建置部分完成,从时长来看,108分钟的电影,第一幕应该在27分钟结束,影片《乔乔兔》第一幕29分钟结束,去除片头,时间非常精准。
第二幕 对抗
7.B故事——人物成长第一步,表达
规则:多数剧本中的B故事是“爱情故事”,同时B故事也是承载电影主题的故事。B故事起点跟助推火箭一样,有助于使原本非常显眼的A故事衔接幕更加平滑,仔细想想。你已设置了A故事,并使其发展开来,现在我们要突然跳到第二幕进入全新的世界,B故事说:“足够了,现在来谈谈别的事情吧!”这就是为什么切换镜头通常与A故事相符的原因…但两者范围是不同的。
B故事给了我们喘口气的时间,你必须有B故事,B故事不仅提供了爱情故事及公开展示电影主题的地方,而且给了编剧至关重要的A故事的“切换镜头”。在这里,主人公绞尽脑汁寻觅良策,独立应对或与他人合作,而往往主人公会在此阶段与这个”帮助”到主角学到人生经验的爱人、精神导师或者一个团体共同应对接下来的困境。
分析:影片的B故事是乔乔与犹太人艾尔莎之间的故事。此处,影片未构建两人独处的B故事,故事直接进入“游戏时间”。
8.游戏时间
规则:1. 新人物出场,大场面和激动人心的时刻,推高紧张度和提升节奏或故 事力量的行动迸发或情感强烈的时刻出现,出现“B故事+展示对手力量”的情节设计。
2.主角开始朝着新的目的作出努力——通过他旧有的道德方式(道德缺陷)。
3.主角遇到第一个大障碍,并且跨过去。
分析:《乔乔兔》的游戏时间,由“B故事+展示对手力量”和“跨越大障碍”两个情节功能的设计要求构成。影片构建了三组“展示对手力量+B故事”的情节,并且主人公乔乔始终通过他旧有的道德方式,即对犹太人充满偏见的思想展开行动以及对待与艾尔莎的关系,乔乔并没有改变,他始终想要将艾尔莎赶出去,现在他要做的是根据情节点1的计划,先与艾尔莎搞好关系,让她感到安全,她就会放松警惕,从而夺取控制权。
“游戏时间”的第一个展示对手力量的情节,即为乔乔了解了妈妈偷偷藏匿犹太人的事实,又在游泳馆了解到,帮助犹太人会被杀死,情节推高了紧张度,节奏提升,于是乔乔回家找艾尔莎谈判,构成了两人独处的第一个B故事,乔乔要艾尔莎告诉他犹太人种族的一切,艾尔莎讲述了一些编造出来的犹太人故事,乔乔记在了书上,这是一个两人互相了解的情感故事,并与A故事承载着同一主题——“偏见”与“信任”。
随后出现了第二个展示对手力量的情节,即晚餐时妈妈高兴的说战争就要结束了,但是作为纳粹狂热粉的乔乔很是生气。这是两种思想的碰撞,我们从乔乔对纳粹的狂热追求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对手力量的强大,对孩子精神影响极深。妈妈只能假装爸爸上身,警告儿子不要以那种口气跟妈妈说话,随后妈妈假扮爸爸跟乔乔道歉,并与乔乔欢快的跳舞。纳粹思想即便在亲情面前似乎也无法解除,这是对强大对手力量的展现,乔乔深受其害。第二天,乔乔找艾尔莎谈话,要求艾尔莎画出犹太人住的地方,无意中知道了她还有个叫内森的未婚夫,乔乔通过翻阅书籍,写了一封内森抛弃艾尔莎的信,艾尔莎很伤心,乔乔又写了一封安慰她的信,心情好转的艾尔莎与乔乔讨论着音乐家,艾尔莎要求以后有内森的信都要告诉她,两人再次形成相互了解和逐渐走向信任的“B故事”情节。
影片第三个展示对手力量的情节,依然作用在了母子之间,妈妈带着乔乔来到河畔边,这是一个亲情融合的段落。承担着智者功能的母亲用爱影响着儿子,让他逐渐了解爱情,了解音乐舞蹈,了解生活的浪漫,重新认识妈妈,乔乔与母亲从最开始的针锋相对,乔乔认为这些是愚蠢的,他拒绝生活的浪漫,沉浸在战争之中,认为炸药,肌肉,金属才是世界上最厉害的东西,尽管它只是一个鞋带还不会系的小男孩。
对于这一段落所构成的“展示对手力量”的功能,可以理解为——阻碍乔乔的对手即为深受纳粹影响的经历和思想,这时候,爱的力量随着B故事中的艾尔莎和母亲的讲述,慢慢影响乔乔,于是阻碍乔乔的纳粹思想便从心底里涌现出来对抗乔乔,乔乔深感对手力量的强大,因此依然与母亲和艾尔莎进行着争辩,而此时,他的抗争越来越微弱了,他越来越理解:“快回家亲亲你们的母亲吧”背后“爱”的意义,乔乔身陷矛盾之中,随后设计了一个艾尔莎教乔乔画画的B故事情节。
游戏部分的最后,需要设计一个乔乔“跨越大障碍”的情节,那么对于主角乔乔来说,他的障碍是什么呢?即根据情节点1的计划,先与犹太人艾尔莎搞好关系,让她感到安全,使其放松警惕,从而夺取控制权。影片巧妙的将“跨越大障碍”的功能与第三组“B故事+展示对手力量”中的B故事情节融合在一起。在艾尔莎教乔乔画画的B故事情节中,两人已经可以融洽的交流,乔乔看待艾尔莎的眼神已经不同,这一变化,从乔乔建立的需求来看,他已经成功的与艾尔莎搞好关系,让她感到安全,艾尔莎已经放松警惕,乔乔“跨越了大障碍”,但实际上乔乔已经更加了解犹太人并没有那么可怕,反而渐渐的被艾尔莎所影响。
9.中点——受挫和鼓励
规则:1.一个出人意料的行动障碍突然出现,主人公受挫、倍受打击。
2.一部电影的分水岭,A/B故事交织,电影重新回到主题。行动迸发中的能量,让事件骤然激烈,倒计时出现,主人公开始面临压力。
分析:故事的中点都应由A / B故事交织所构成。随着乔乔对艾尔莎逐渐了解,发现她并不像恶魔,也没有犄角,反而懂得音乐,会画画,似乎是和自己一样的人,于是,乔乔的想法已经与情节点1制定的将犹太人艾尔莎赶出家的目标产生了分歧。
《乔乔兔》中点的A故事为乔乔回到卧室,他开始欺骗臆想出来的希特勒,做出——我只是确认她是不是活着;我不想家里死两个人;我是为了写书等等孩子滑稽的掩饰,这充分体现了乔乔内心微妙变化,他也第一次开始与“导师”希特勒闹起了别扭,但乔乔并没有完全改变,强大的思想控制者还在告诉这个单纯的孩子,不要让犹太人控制了你的思想,是时候公布犹太人的消息了。对艾尔莎的改变是一个出人意料的行动障碍,而要揭发艾尔莎让乔乔受挫、倍受打击,行动迸发中的能量让事件骤然激烈,乔乔开始面临压力。
从类型的角度来看,此处,影片也完成了“被制度化”基本议题的设计要求,乔乔面临着“做他们还是做自己?”的与制度对抗的困境和压力,此时,乔乔依然尝试融入制度,因为他深知“落单”带来的危险,但却继续承受着“导师”的制度所造成的伤害,直到第三幕觉醒,才最终战胜制度。
随后,影片的B故事出现了一些偏差。B故事应该作用在主角和情感线人物之间,但是影片设计在了妈妈和B故事人物艾尔莎之间。这是一个需要重回主题的情节设计,根据判断,编剧可能是因为小孩较难探讨深刻的主题和进行心灵的对话,所以为了更准确的展现中点B故事重回主题的要求,设计了这段母亲和艾尔莎的对话,他们谈论着死去的女儿,谈论着未来,谈论着希望,谈及电影的主题——信任。
10.坏蛋逼近
规则:主人公接近“虎穴”或权力中心,冲突愈发激烈,风险和紧迫性都猛烈飙升。面临外部真正的坏家伙开始捣乱,内部团队也可能出现问题。内部外部邪恶逐渐收紧,主角面临队伍瓦解。主角以全新的行为方式,朝着目标作出坚实的努力,但主角的行动过程仍然受到阻挠。
分析:影片的“外部敌人逼近”采用了“坏蛋”逐渐靠近主角的情节设计方式。“坏蛋”即对手,《乔乔兔》的对手是非实体,所以对手代理人即为纳粹军官,故事进入中点之后,真正的对手开始捣乱,并开始给主人公制造内心冲突了。乔乔臆想的“希特勒”,要求乔乔揭发艾尔莎,这即为“坏蛋”主动靠近主角,乔乔因此不得不前往K上尉处,跟他讲述自己书中关于犹太人的故事,但是所有人都在笑话他,不相信他说的话,于是乔乔只能去收集金属,在这个过程中,乔乔发现了妈妈在散发解放德国的纸条,随后他遇到了好友约克,约克似乎也不相信乔乔抓到了犹太人,并告诉乔乔,犹太人和普通人是一样的。
乔乔和艾尔莎内部团队更适合设计为“内部团队融合”,因为两人关系的递进,对于主角乔乔要杀死犹太人,成为纳粹士兵的总需求会带来更大的困境。因此,编剧沿着这一推演思路设计了以下的“内部团队融合”情节。
乔乔回到家后与艾尔莎聊天,艾尔莎告诉乔乔他不是纳粹,只是一个小孩。见到洗完澡的艾尔莎后,乔乔内心的蝴蝶开始飞舞,此时两人已经变得互相了解和信任了,情感逐渐递进。
随后,“外部敌人逼近”的功能性情节继续展开,一群人来到乔乔家进行例行检查,艾尔莎伪装成乔乔的姐姐,但是k上尉在对她身份核实时并没有戳穿她,帮助乔乔他们骗过检查,两人逃过一劫。
紧接着编剧继续设计了一个“内部团队融合”的情节,艾尔莎意识到自己说错了生日日期,知道危险即将来临,乔乔告诉艾尔莎:我们是朋友。艾尔莎此时深陷矛盾,他告诉乔乔,犹太人和纳粹不是朋友,而内心却不想伤害乔乔。
特别提示,“内部瓦解”也可以处理成“内部团队融合”,只要这种融合能够带给主人公更大的困境即可。这就是一个将“内部团队瓦解”设计为“融合”的绝佳案例,这种融合给乔乔和艾尔莎两人都带来了更大的障碍和内心冲突。
11.一无所有
规则:1.主人公计划破碎,陷入最黑暗期。
2.死亡的气息,旧世界消亡——人为的失败和我们发现死亡气息的时刻,有人可能在这里死亡。带给主人公整个故事中最大反转,通常消极。
分析:“一无所有”需要作用在A故事上,使得A故事计划破碎。我们回顾一下影片的A故事需求,即将犹太人赶出家门,最终成为一名纳粹士兵。因此这个计划的破碎方向应该为——与犹太人关系融合,并与自己的纳粹思想产生对立和冲突,而此处需要出现“死亡气息”,则意味着有可能有人在此处死去,他的死亡会导致乔乔看清纳粹的本质,从而与纳粹思想产生对立。那么谁的死亡会让乔乔深陷黑暗,并且看到纳粹的本质呢?我们看一下《乔乔兔》是如何设计“一无所有”这一节拍点的。
乔乔的内心依然受到纳粹思想的影响,他与臆想的“导师”希特勒发生了最为激烈的争执,乔乔失去了最“好”的朋友。至此,臆想的“希特勒”消失了,这即为乔乔旧世界的消亡,紧接着故事的死亡气息出现,乔乔在街上发现妈妈被绞死。失去妈妈的乔乔回到家中,他用刀刺伤了艾尔莎。是谁害死了妈妈?是犹太人艾尔莎吗?从本质看,是纳粹害死了自己的妈妈。随后乔乔痛苦的瘫倒在地。这一情节,带给乔乔整个故事中最大反转。乔乔看到了纳粹的残忍本质,他想要成为纳粹军官的计划破碎,乔乔此时陷入了最黑暗期。
12.灵魂黑夜
规则:黎明前的黑暗,深陷深渊,主人公面临无路可退的临界点,主角失去了所有的希望,揭露内心真正自我。
分析:灵魂黑夜将要在“一无所有”的基础上继续将主人公推向无路可退的临界点,此处一般会有人物说出自己的前史,我们将这一设计称之为人物的“心理分析”。
深夜,乔乔和艾尔莎两人在窗口聊天,这是影片揭露人物内心真正自我的时刻。《乔乔兔》将心理分析设计在了艾尔莎身上,艾尔莎讲述了自己最后一次见父母,以及逃出来后乔乔的妈妈救了自己的前史故事,也告知了乔乔他的父亲并未去打仗,其实他参与着和妈妈一样的工作。通过艾尔莎的嘴,实际上也同时完成了“乔乔”前史的揭露。
这是故事,也是乔乔黎明前的黑暗。他还要成为一名纳粹士兵吗?像杀死自己妈妈的那些士兵一样?还是要像妈妈一样做出救艾尔莎一样的事情?乔乔身陷深渊,面临无路可退的临界点。
13.情节点2(黎明时刻)
规则:主人公受到关键启发,出现解决方案。由于萌发了新主意,新灵感,迫使主角只能以新的行为方式来追逐自己的主要目标,主人公选择战斗,再也没有回头路。
分析: 乔乔开始了与艾尔莎相依为命的生活。战争爆发,乔乔从约克口中知道了希特勒自杀的消息,并得知希特勒背着人民做了很多坏事,乔乔的精神领袖彻底崩塌,随后他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他要生存下来,为此他只能选择为了生存而行动。
影片选择了“男性英雄之旅”的上升通道,但作为10岁孩子的乔乔,无法在得知希特勒已死的情节点2处,就立刻建立象征“觉醒”的战胜制度的需求,编剧的这一考量,非常符合儿童的特征,他们尚未完全建立成熟的世界观,因此乔乔的觉醒点设计在了“深入挖掘”处,这是符合“男性英雄之旅”对人物要在第三幕觉醒的原理要求的。
这样,情节点2的需求设计就不够明确,致使主角乔乔在第三幕的“执行计划”这一节拍点的行动显得被动,乔乔似乎丧失了信仰,陷入了不知所措的境地,因此情节点2处最大的问题是,主角的需求缺少贯穿第三幕的效果,使得第三幕显得松散,主角显得被动。
第三幕 结局
14.危机(重整旗鼓)
规则:修复关系,展现成长完毕的新自我,为后来的必需场景理清思路和重整旗鼓。
分析:影片《乔乔兔》的“执行计划”,即顺利躲过战争的乔乔被联军士兵抓走。这一节拍点的情节设计,由于情节点2的需求构建较为模糊,所以使得此处情节松散,人物行动仅仅是躲避和游荡,没有明确的乔乔主动的行为展现。
在随后的“高塔意外”情节中,K上尉脱掉乔乔身上的纳粹军装,帮助乔乔逃离,而自己却被枪毙。顺利逃出的乔乔随后遇到好友约克,乔乔知道了战争毫无意义,约克也说出了:现在不是当纳粹的机会,要回家拥抱母亲。在约克的提醒下,乔乔想起了艾尔莎,他要回去找她。这是出现在主角乔乔A故事需求上的又一次“一无所有”,他选择回家找犹太人艾尔莎,与之前要杀死犹太人的人物需求背道而驰,是一个准确作用在“A故事”上,导致A故事彻底破碎的“高塔意外”功能性情节,这一设计与《玩具总动员4》此处的设计极为相似。
在《玩4》中,胡迪的总需求是尽主人玩具应尽的职责,因此,胡迪在情节点1处必须要把叉叉带回主人身边,在情节点2处,胡迪要把盖比娃娃带给主人,这两个需求都是基于——对主人尽职的总需求所设计的。因此,胡迪的“高塔意外”,应该是与对主人尽职这一需求形成相反的事件,于是我们看到了胡迪决定离开主人,和牧羊女在一起。这个与“A故事”的总需求背道而驰的情节,才使得A计划彻底破碎,人物才会走向成长和改变。两部电影同样是男性英雄之旅,觉醒点同样设计在“深入挖掘”处,而“高塔意外”同样击碎了A故事的总需求,这便是不同题材,不同类型故事在结构原理上的相同处理的案例,所有类型的电影,都应该遵循故事原理的统一要求。
注:图源《玩具总动员4》
故事随即进入“深入挖掘”,乔乔回到家中,在告诉艾尔莎外面的情况时,他说的是:德国赢了。这正是乔乔彻底摆脱纳粹思想所进行的最后的“深入挖掘”。如乔乔说的是:“联军赢了,你可以出来了”,则难以体现出深植于乔乔思想中的最后一丝纳粹意识与已经成长和改变的乔乔最后的抗争,如果没有体现乔乔这一抗争的行为,乔乔又为何需要“深入挖掘”呢?经过这一“挖掘”,小“纳粹”最后要完成与“犹太人”的融合,这一觉醒式情节,紧紧围绕着乔乔的需求和改变进行设计。
因此不难看出,对结构的精密把握,是准确处理人物行动,甚至台词的关键所在。乔乔此处说出:“德国赢了”是功能上的必然选择,是人物“深入挖掘”的体现,没有这一挖掘,人物的成长就难以展现。
15.高潮——必须场景:决战对手
规则:主角与对手一对一对决,反派交代动机及真实身份(如果之前隐藏的话)。主角或成功或失败。人物定型,创造新世界,问题被解决。
分析:影片的高潮部分,要展现主角与对手的一对一对决,即乔乔要彻底清除纳粹思想。
编剧为影片设计了明确的主角乔乔与导师“希特勒”思想的“一对一”对抗情节,乔乔与臆想出来的“导师”希特勒进行最后对决,他告诉“希特勒”,艾尔莎是人,承认自己爱上了她,并拒绝回到“希特勒”身边,最后乔乔扔掉了印有希特勒标志的袖章,拒绝喊出希特勒万岁的口号,并一脚把臆想出来的“希特勒”踢出窗外,“希特勒”彻底从乔乔的思想中清除,同时完成了“被制度化”这一类型在结局的其中一种故事走向——战胜制度的结局要求。
乔乔主动的完成了与对手的“一对一对决”,成功的改变了纳粹的战争思想,人物定型,乔乔创造了新世界,他的问题也得以解决。
16.结局(尾声)
规则:两个世界的“综合”,从过去和此次经历,主人公找到了第三条路。将松散的结局绑定在一起,并且找到一个方法来形象的表达主题(如果必要的话,可以通过某句精炼的台词,这里就是告诉所有观众电影真实意图的地方)。主人公的新生活,与之前的状态形成对比,也要交代配角成长的结果。
分析:影片的结局部分,首先必须要完成B故事的闭合,即乔乔与艾尔莎之间的情感闭合。乔乔帮艾尔莎系好鞋带,并打开大门,发现已经解放的艾尔莎走向乔乔,两人如愿的跳起舞来。
主人公乔乔的新生活得以展现,与开场的状态形成对比(相反),两人的融合使得主题得以升华。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编剧工厂故事原理实验室 文|周诗宇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4IWUQDnXGF-M66nID6Zfpg
内容由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附以原文链接
https://6pian.cn/news/5757.html全部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表情
添加图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