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享有权益
积分奖励计划
下载视频源片
工具免费体验
视频制作工具
视频工具
音频制作工具
音频工具
图片设计工具
图片工具
视频制作
其他
牛片APP
APP专属功能
邀请认证

你尚未认证为创作人或影视公司,认证即可享有:

第92届奥斯卡获奖传记电影《极速车王》的创作技巧,剧本医生为你详细分析

2020-03-25 16:06 发布

幕后 | 导演制片

上个月揭晓的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将最佳音效剪辑颁给了由詹姆斯·曼高德、杰兹·巴特沃斯编剧的动作传记剧情片《极速车王》。影片故事改编自A·J·贝米的纪实小说《地狱驾驶:福特、法拉利和勒芒耐力赛》,戏剧性地讲述了几个伙伴一起经营福特公司,最终成为第一支勒芒耐力赛冠军车队的故事。


本文将通过世界主流的“好莱坞经典戏剧结构”——三幕剧剧作法(悉德菲尔德),结合布莱克·斯奈德的节拍点理论,林恩·施密特的人物原型及英雄之旅理论;荣格的“四位一体”人物原型及相关编剧心理学理论,乔治·波尔蒂的三十六种戏剧情境理论以及斯坦利·D·威廉斯的故事的道德前提理论,对电影《极速车王》的剧作进行全面分析,借以剖析工业化编剧方法的规律与法则。阅读本文前请确保已看完以上电影作品!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分析

影片类型

影片《极速车王》的类型属于“金羊毛”的“体育羊毛”类型。这一类型电影中的主人公都以追求“金牌”为目标。典型的金羊毛电影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失败者或是一个捣蛋鬼,而他的朋友却往往是勇敢的、聪明的或是虔诚的。最后,这些品质都会变成主人公的品质。“金羊毛”即奖品是猎物和旅途目标,研发一辆能够打败法拉利的赛车正式这样一个人人不惜牺牲一切去获取的“宝物”,即“金羊毛”目标。

影片中的肯正是这样一位虽然车技精湛,拥有幸福家庭但是生活窘迫的“失败者”,他性格冲动暴躁,是一个急需“改变”的主人公。而他的朋友谢尔比一直帮助和引导主角,谢尔比面对困境,能够掌握放纵与克制之间的平衡,无论是他因为心脏问题不能继续赛车,于是与肯组成最棒车队的做法,还是在面对福特官僚的阻挠,虽有克制,但也能坚持,已达到胜利的品质,这些都是主角肯身上所缺乏的,而谢尔比身上的品质最终成为了肯的品质,肯因此得以改变。


要符合这一类型,需要满足三个要素:1.一条道路——肯与好友谢尔比一起研发一辆能够打败法拉利的赛车的成长之路;2.一个团队——肯与谢尔比组成的车队;3.一份奖品——用研发的新赛车,打败法拉利车队,赢得勒芒赛的冠军。

道路是我们离家探险之路或返回之路,但这类影片中的“道路”不总是真实的沥青柏油马路,它也可以是一个隐喻,只要旅途的意义是改变生活。如果没有了主人公的成长,这些旅程将变得毫无意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肯赢得冠军并不是影片表达的主题,因为这不是一个励志的故事。主人公肯通过这段赢得比赛的成长之旅,懂得了生活的意义,所以比赛的结局是输是赢对于主角的成长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旅途已经让主角获得了成长,他明白了只有保住作为赛车手的机会,才能永不停止,才能解决生活的困境。因此这类故事的首要因素就是——目的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路途中了解自己。

这类影片的主人公是团队的核心,通常是个“无聊”的家伙。铺垫部分大部分时间用于对每个成员做介绍,每个人都需要闪亮登场。所以我们看到了对谢尔比的塑造同样让人印象深刻,以至于有人认为这是一部双主角电影。从故事原理的技术层面来看,影片并非双主角电影(双主角电影可参看《勇士》),影片虽然有友谊的元素,但在本质上并非探讨友谊的主题,这也是为什么影片的类型不是“好友羊毛”的原因,因为“好友羊毛”这类故事一般与友情有关。

《勇士》

道德前提

《极速车王》的道德前提是:放纵导致绝境和缺失,克制带来希望和完美。影片中的肯,一开始是一个我行我素,鲁莽冲动的人,这些性格特征使其做事不顾后果。肯放纵这一特点,与自己的客户争执,粗暴的与赛车工作人员争吵,以至于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很难相处的人,从而肯失去了很多机会,他甚至听不进朋友的劝诫,还之以扳手。这些都是人物所处世界的展示,肯因此生活窘迫,甚至面临破产的命运,尽管他是一个一流的车手。而第二幕,肯因为需要解决家庭的困境,被迫跌入必须“克制”的颠倒世界,与福特公司的高层进行对抗和博弈。由此形成人物的两难困境,并在第三幕的对抗中得以成长和改变。

第三幕中,肯最终决定减慢速度,这是对速度的克制,只有这样,他才能获得继续做赛车手的机会,这便是他生活的希望。而好友谢尔比的话:“如果他也比赛,就无法组建两人这么棒的车队了。”也体现了谢尔比克制了自己成为赛车手的欲望,否则怎么能创造出冠军车队呢?这即为克制带来的成功和完美!

在电影的结局部分,肯逝世后,他的家人和好友谢尔比,也同样需要克制自己内心的伤痛,开始全新的生活!完美的生活就像赛道一样,需要找到放纵与克制之间的平衡!我们每一个观众的生活,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人物原型

影片主人公肯的人物原型是保护者。保护者是⼀个用身体⽽非头脑去感受⽣活的人。他对事物有强烈的感受,渴望各种各样的肢体活动。他可以因为⼀点⼩事大动⼲戈。他像⼀个等待爆炸的定时炸弹。同时,他可能⾮常忠诚,对⼥人爱护备至,让她们感觉自己很特别,感到被照顾和宠爱。他喜欢亲密的肢体接触并精于此道,是⼀个很棒的情人。在他⼼里,事业并不是最重要的,未来看起来还很遥远。他的⽣活充满各种各样的冒险,他乐此不疲。


这段人物原型的特征完美契合了影片中肯的人物形象。肯的赛车职业,表现了他渴望肢体活动,喜爱冒险的特征:扔扳手,砸后备箱,与谢尔比打架,都表现出他可以因为⼀点⼩事大动⼲戈,这颗定时炸弹可能随时爆炸的人物性格。而他对家人却完全相反,他对妻子和家人爱护备至,肯喜欢亲密的肢体接触并精于此道。赛车虽然是肯酷爱的冒险职业,但这一原型具有事业并不是最重要的特征,因此,当国税局将他的修车厂没收后,肯会主动提出放弃赛车,挣钱养家的想法。编剧深谙人物原型的特征,并且严格遵循特征设计和塑造人物。


保护者还有以下特征,在影片中均有明确呈现:

1.保护者喜欢动武⼒,他的身体对他来说就是⼀切,是他体验⽣活的⽅式。跳舞、唱歌、大笑,打架——这就是他的⼈生:肯除了有以上与顾客,工作人员吵架,冲动的与谢尔比打架的情节外,他还在车库里与妻子随着音乐跳舞,尽显一个很棒的情人的风采。

2.别⼈是吓不到他的,别⼈要么觉得他感情强烈,要么觉得他愚蠢冲动,他活在当下,做事不假思索,他不太在意别⼈怎么看他,只要⾃己过得开心;他想要别人感觉到他眼⾥想要大打⼀架的欲望:因此,肯的性格中从来不会惧怕敌人和对手,对于赛车的挑战以及带来的风险,他从来都无所畏惧,并且乐此不疲。而在柳泉赛前,保时捷的沃斯先生询问,肯是不是很难相处?当看到冲动的肯扔扳手后,摇头离开。肯在开场,时刻表现出想要大打⼀架的欲望。

3.他讨厌那种⼀天到晚坐在桌前的⼯作,也不理解怎么会有⼈愿意做这类⼯作。他宁可减少薪酬,去做⼀个建筑⼯人,这样⾄少还有点冒险的感觉:肯从事着修车厂的工作,他也乐在其中,这一人物职业的设定与原型特征也完美匹配。

4.他最⼤的动⼒是生存。形形⾊色的攻击对他的⽣存都是威胁。他想要威慑他人,表现得好像随时随地都在为⽣存斗争:这一特征被编剧用来设计人物的催化剂,肯的生活被彻底击碎,的确作用在角色原型最害怕的生存问题上。而情节点1的需求,以及人物最终的改变都是基于生存而建立的。试想没有生存的困境,最后肯为什么不直接冲过终点,赢得冠军呢?他在平衡什么呢?通过这一人物原型,我们更加能理解,肯并不是一个极致追求自己梦想的人,而是一个享受生活的人,这个本质区别,决定了影片情节的设计,也使得影片没有偏离人物性格,跑到励志,实现梦想的道路上去。

这一原型,最需要学会的是:自我控制,约束自己的⾏动,平静下来,在行动前先思考。人物在影片的最后也在人物性格的这一方面学会克制,最终得以改变和成长。影片的道德前提的选择也是遵循着人物原型中“保护者”的核心特征所设计的。

四位一体

对手不等于敌人,在功能上必须具备激发主角困境并持续为主角提供障碍,且在第三幕完成与主角一对一对决的要求。

《极速车王》中主人公肯的对手采用了非实体的方式进行构建。肯曾经获得1961年USAC公路赛车冠军,派克峰登山赛冠军,还是连续三年的SCCAC级冠军赛的冠军,但即便如此,他却只能靠修车维持生计,最终因为税收问题车行被关,面临一分钱都没有的生活困境。这即为肯的对手,一段受创伤的过去,这段过去激发了主角肯的困境,并持续给肯提供障碍。


对于该片的对手判断上,我们较容易误判为福特二世或者是福特公司的官僚制度,因为看上去是福特高层持续为肯制造障碍。的确,福特公司的高层持续给肯提供障碍,并在高潮处要求肯降低速度,和其他队友一起抵达终点,最终导致了肯比赛的失利。但从本质上看,击碎主人公生活平衡的是车行被收,生无分文的现状,如果不是生活的困境,肯可以继续享受生活,不接受福特的新车研发,他并不是一个事业至上的人,即便接受这个任务,他也可以选择不执行命令,独自冲向终点,赢得冠军。正是因为生活的困境,使得肯不得不接受任务,并在最后的比赛中执行福特高层的命令。在高潮处,这个主角与对手的“一对一”对决,看似是肯与福特高层的对决,实际上以肯“保护者”的人物原型特征,他活在当下,做事不假思索,他不太在意别⼈怎么看他,只要⾃己过得开心,他完全无需顾忌福特高层的命令,只要自己开心就好,所以福特高层的命令显然不能直接对主角造成阻碍,而真正对肯造成阻碍的,依然来自于他的人物原型特征,即生存,正是这个生活的困境,为了战胜这段受创伤的过往,肯不得不克服性格的缺点,最终才得以改变。因此肯真正对抗的是这段受创伤的过往,而非福特公司。

该片“爱的兴趣”是妻子茉莉,她承担了为主角肯提供爱和改变的功能。


影片的智者是非实体,一个意念——对家人的爱。智者需要始终引导主人公走向结局的改变。很多人会觉得谢尔比很像智者,他一直给予肯帮助和启发,无论是影片开端,他询问肯:“你喜欢输吗?”的那段话,还是情节点2处,他告诉肯:如果自己也比赛,就无法组建两人这么棒的车队了这样的话,都紧紧契合着影片的道德前提,非常像一个智慧的人。但始终贯穿全片的依然是对家人的爱,如果没有对家人的爱和责任,谢尔比的引导并不一定能让肯做出这个决定,毕竟当谢尔比问肯:“你喜欢输吗?”的时候,肯回应他的却是一把扳手,当谢尔比邀请他试驾后,也没有能够让肯作出决定,而是妻子最后让肯下定了决心。

再来看第三幕,当即将冲向终点的时候,谢尔比告诉肯:“不管你做什么我都同意你”,他把决定权交给了肯自己,而非继续引导他。最后肯在车内准备减速之前,镜头捕捉了他一个长长的反应——略带深意的微笑。这个微笑背后是像电影《星球大战4:新希望》中的卢克一样,在操纵飞机摧毁死星的最后一刻,想起了智者欧比旺的原力启发而做出了改变吗?还是想起了家人,明白了他需要的是保住作为赛车手的机会,并要为此而做出改变呢?故事最后是要升华到友谊的主题还是改变生活的主题呢?显然这不是一个关于友谊的故事。

《星球大战4:新希望》

由此我们也能推理出肯在决定减速的最后一刻微笑中的含义,这便是故事原理决定的必然方向,尽管导演并没有展示出肯此时是因为什么而改变。

认同危机阶段

生命中的每个阶段都呈现了不同的与必须解决的“规范冲突”。“认同危机”是一个人自我经历重大改变和转移的一个阶段。它的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特定的“规范冲突”作为核心,而每一次认同危机的解决,对于个体的认同都会产生一次重要的影响。个体被认同危机激发,变得有动力去改变自己的力量。

《极速车王》中主人公肯的认同危机阶段是:勤奋 VS 自卑。

我们的身份大部分是由自己所做的事情来界定的。感受成功,积极性和勤奋的欲望,会被不足感和自卑感所阻碍。在电影中,介于一种正面的勤奋感和负面的自卑感之间的内在冲突,是以弱者的主题来描写的。


《极速车王》中,主人公肯勤奋的生活,在赛车领域也屡获大奖,这种积极的,勤奋的欲望却被依然贫困的生活所阻碍,生活不但没有被他的勤奋而改变,反而使他身无分文,肯的荣誉也没能改变他的生活,反而被人问及:“肯是不是很难相处?”,这一切都给肯造成了负面的“自卑感”。(注意,这是一个心理学的隐喻,并不是说肯是一个自卑的人。)影片并不是描述赛车届的弱者如何突破困境,实现梦想,成为冠军的故事。影片的高级之处,便是通过肯完成赛车比赛的故事讲述肯如何战胜生活这个强大的对手,这就比一般的体育题材电影挖掘了更深的维度。

这一认同危机阶段的人物,通过勤奋胜过“卑劣”,人物战胜不可逾越的逆境——“生活”。杰出的个人终究战胜极端艰困的处境。因此如果我们没有准确的判断肯的“认同危机阶段”,极易误读了影片要传达的意义。

故事都是关于生活的比喻。影片《极速车王》用赛车隐喻主人公对生活的重新领悟,也契合了影片金羊毛类型中旅途的意义是改变生活的类型功能要求。通过赛车展现了介于微小的主角——肯和巨大的对手——生活之间的外在抗争,这一抗争代表了勤奋和自卑的内在冲突。代表了主人公肯克服自卑感这一基本需求,是借着建立一种勤奋或正面的自我价值观来达成的。这既是人物在影片中展开行动的心理动机,也是影片情节设计的基本原理,更是电影道德前提的表达核心。

心理防卫机制

角色性格中添加防卫机制,将为他们的性格增加心理深度。当主人公说出一些有口无心的话,做出一些身不由己的事,并且行为方式是违反当时直觉对情况作出的反应时,他们就变得比较复杂。

《极速车王》中主人公肯的自我防卫机制是:升华 ——爱情力量。这一自我防卫机制指的是:将冲动导向积极的或艺术性的活动。

电影里的升华通常是通过“劳动热情”来描写的。在《极速车王》中,“劳动热情”表现为研发打败法拉利的赛车这一目标。原始的爱,性和侵略等冲动都有巨大的力量。该片则是通过主人公肯对家人原始的爱来展现这种升华的力量的。


肯让人无法相信的事情是什么?是夺取冠军吗?显然不是,我们已经反复强调这不是一部励志,夺冠的体育电影。肯作出的让人无法相信的事情,是这样一位成绩斐然的冠军,竟然降低了速度,最终因为这一决定失去了冠军。作为“保护者”的主角本无法做到,这种对自我的突破甚至比赢得冠军更加艰难,但主角肯为了保住作为赛车手的机会,为了保护和拯救他的真爱,却要克服这一极大的障碍,使那些令人无法相信的事迹变得似乎可信。

戏剧情境

《极速车王》的36种戏剧情境属于“上下位者的竞争”。这一戏剧情境的基本故事模型为:“上级为了争夺对象而与下级相互竞争”

影片中,作为“上级”的福特公司,始终阻挠肯代表福特参赛,在自己的车手惨败后无奈允许,但仍然在勒芒赛中阻挠肯获得冠军。影片的A故事始终围绕着这一戏剧框架展开。

要符合这一戏剧情境需要具备三个要素:1.上级竞争者,即福特高层;2.下级竞争者,即车手肯;3.被争夺对象,即赛车比赛冠军。


竞争是一个类型丰富的主题,可以在不同的背景中构建出许多不同的竞争衍生场景。竞争还可以同时包含邪恶与嫉妒的元素,使竞争者间超越简单的竞赛尊重,演变为对敌人的憎恶。当一方是另一方的上位者时,他们可能会使用更高雅的手段角力并约定胜负的标准。

影片中的竞争正是包含了福特公司官僚主义的邪恶和嫉妒的元素,并且最终在勒芒赛中,做出了让三名车手同时冲过终点的看似高雅的手段,已到达获得胜利的目的。

英雄之旅

影片是一部男性英雄之旅的影片。主角肯在第一幕建立的社会期望是:养家糊口。影片中主角肯的3P生活,均围绕着养家糊口的社会期望进行构建。比如其修车的职业,家庭经济窘迫,甚至破产。肯因为要解决生存问题,才建立了研发打败法拉利赛车的需求。这均符合男性英雄之旅这一社会期望的要求。


肯的“觉醒点”出现在影片第三幕的“深入挖掘”处,当他面对是要在绝对优势下冲过终点,获得冠军还是执行福特公司的命令,减速与队友一起冲过终点的抉择中,他最终明白了放纵与克制的平衡,选择了降低速度,与队友共同冲过终点。这也符合男性英雄之旅是放下权力的旅程的特点,其觉醒方式必须以放下手中的“权力”进行展现。肯正是克制的交出了对速度的控制权,放下了“权力”,才得以成长和改变。


节拍点对比分析

第一幕 建置

1.开场画面


规则:1.设定基调,情绪,风格;2.电影是关于什么的?

分析:影片的开场画面,首先呈现了一场1959年勒芒24小时耐力赛的场景。谢尔比驾驶过热的赛车完成比赛,最终成为第一个赢得这项赛事的美国人。一部赛车竞速题材的电影一目了然。我们通过谢尔比在比赛中身体着火,进一步了解了这是一项危险的运动,比赛中潜藏着不可预知的风险,这便是编剧为影片加注的基调,情绪和风格,而电影的结局,主人公肯正是因为赛车而死,让人唏嘘不已。

但影片显然没有这么简单,随着回忆的结束,故事进入现实时空叙述,这位曾经的冠军谢尔比被医生告知因为心脏问题,不能再比赛了。懊恼的谢尔比开车离去时,内心独白出现:七千转是个节点,周围一切都会离你而去。车变得轻若无物,几近消失。只剩下身体在时空中穿梭,那个瞬间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便是你是谁?


影片进一步呈现了故事的戏剧前提,这是一部关于什么的电影呢?这是一部关于追求速度终极意义的电影。对极速的追求真的是无限加速吗?一个因为身体原因无法继续实现赛车梦想的人,还能继续向前吗?故事中,谢尔比通过克制自己成为赛车手的欲望,最终组成了与主人公肯的最强车队,延续了自己的赛车梦想。这便是主题的表达,克制才是极致速度的终极意义,也是人物设计的原理所在。

影片至此完成了开场画面的全部功能要求。

2.主题呈现


规则:在结构扎实的剧本中,前5分钟里就会有人(配角)提出问题或做出陈述(通常针对主角),而这些正是主角缺乏的。那个人(配角)跟人生自然的,本能的,原始的一面有较多联系,他会与影片中的主人公交谈(这个人物会说“骄傲会导致挫折”,“家庭比金钱更重要”之类的话),主人公并不知道谈话内容对他在影片中的角色延续极为关键,而这个问题或陈述就是影片的主题。编剧将在这个位置第一次有机会提出问题或做陈述,暗示电影主题。


分析:影片在14分钟处通过谢尔比对肯说的话:“你喜欢输吗?没有赞助商,就拿不到参赛车,就参加不了SCCA世界挑战赛,就等于失败,大老远过来就是来看你怎么被取消资格的吗?”这便是电影的主题,要想获得更高的目标,必须要有所克制。但肯此时并不知道谈话内容对他在影片中的角色延续极为关键,而这个问题或陈述就是影片的主题。

3.铺垫


规则:通过呈现一小段主人公日常生活,建立主角的短期目标,揭示主角不公平伤害和潜在危险。我们把主人公在开场面对的状况称之为“停滞等于死亡”的时刻,意思是主人公对自己的现状不满(也可能自己没意识到),如果主角不试图改变(停滞在这一时刻)这一现状还不如去死。这就意味着,任何电影的开场画面都要展现一个身处困境的主角,不能出现“三无”主角,即:无缺点或缺失;无困境;无欲望。

电影的前10分钟,要完成三件事情:
1.主角是谁:必须紧紧围绕着主角的三维立体生活展开,即建立主角3P生活——职业生活(工作),个人生活(家庭及朋友)及私生活(独处),是告诉观众谁是主角并了解主角的好时候,也要为后面做好铺垫。主角要出现在正常生活(规律生活)中,平淡如水,但危机就隐藏在背后,所以生活在被转变前要描述好平静。
2.戏剧前提是什么:故事是关于什么的?告诉观众世界是什么样的。
3.戏剧情境是什么:围绕故事(世界)的戏剧性的状况是怎样的。
故事的引发事件出现;设定故事的赏金,赌注和故事目标;首次展现过往创伤给主人公的痛楚。必须向观众显示什么是英雄缺少的东西,这些主角缺少的东西将会在剧本中爆炸,打开主角的头,并治愈他。同时,我们也要给观众“喜欢”主角的理由。人物不一定非要可爱,但要将人物置于冲突中,人物的动作要充满特点,可信。开场往往与终场相反(相呼应)以凸显主题(故事都是关于改变的)。

分析:铺垫部分主要功能便是要建立主角清晰明确的三维立体生活(即3P)生活。影片在这一节拍点,首先构建了一个结合了职业生活和个人生活(家庭部分)的日常生活事件,我们通过肯与顾客的争执,认识了这个以开修车行为职业,但是精通汽车,酷爱汽车的主人公,职业塑造快速建立,同时我们还在这一事件中了解了他拥有一个同样喜欢赛车的儿子和妻子的幸福家庭,这是一个经济拮据但生活幸福的男人。


从规则来看,这2个维度生活的塑造,应该放在两个事件中完成,那编剧为什么将其合并在一个事件之中呢?这是因为铺垫部分原本应该紧紧围绕人物3P构建三个呈现人物不同维度的事件,但在这部由人物传记改编的电影中,不得不加入一些规定情境的塑造,编剧为完成真实故事的规定情境塑造,又不能为此处额外增加一个事件,使得铺垫部分变成4个事件,因为这样会造成铺垫部分过于冗长,破坏故事的节奏,因此将主角的2个维度的生活合并塑造,将空间腾出来构建福特公司的规定情境。这就是为什么肯的妻子和儿子会出现在修车厂的故事构思思维,编剧在规则的夹缝中依然严格遵守着故事创作方法。


随后,福特公司的规定情境得以塑造,福特公司销量不如竞争对手,老板亨利福特二世迫切需要打破僵局,这便是故事的“引发事件”,正因为福特老板的困境,才使得故事得以运转。


最后,影片展现了肯的私生活,即他一个人的时候喜欢参加赛车比赛,注意,私生活虽然构建的是主角独处时的生活,但并不一定只是主角一个人在独处,需要展现主角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至此我们了解了一个以开车行为业,拥有一个妻子和儿子的幸福家庭,平时喜欢参加赛车比赛,自己会造赛车,但性格冲动的主人公,当然这些特征是对“保护者”这一人物原型的完美呈现,这个性格鲁莽的男人,显然对妻儿是非常好的,这便是“保护者”的原型特征,也是观众“喜欢”主角的原因所在。

这样一位赛车技术极佳的主人公却因经济拮据,差点无法使用符合比赛规定的赛车而被禁赛,谢尔比告诉他,你如果不想输,就得有赞助商,拥有了参赛车,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肯曾经获得1961年USAC公路赛车冠军,派克峰登山赛冠军,还是连续三年的SCCAC级冠军赛的冠军,但却只能靠修车维持生计,这便是主角不公平的伤害和潜在威胁,也是故事之后主角面临的主要困境,他要如何在实现自己的梦想和赞助商的制约中取得平衡?主人公显然对自己的现状不满,但似乎无法改变困境。此时肯并不能接受谢尔比的意见,甚至将扳手扔向谢尔比,而影片结局部分,肯才找到了在极致的速度的追求中的意义——即找到放纵与克制之间的平衡,并最终得以改变。

当然如果你想把这一事件归入主角的另一个“职业生活塑造”也是可以的,毕竟不是每个人物都有两个职业。(无需纠结在它属于主角的职业生活还是私生活上,观众已经由此对主角有了清晰的认知)。同时,影片也在肯的私生活中继续塑造了谢尔比的职业生活。这一事件构建了主角的短期目标,即拿到柳泉赛等赛车比赛的冠军。

故事的赏金,赌注和故事目标并没有在铺垫部分出现,而是滞后到“争辩”部分才完成构建。

4.催化剂(面临历险召唤)


规则:影片中出现的第一次“剧烈打击”。催化时刻,粉碎主人公原来平静的世界,打破主人公所有生活的平衡。“新机会”被揭示,这个新机会有一个清晰,可定义的目的,而主角要实现这个目的。暗示主角某个内在问题,使用他这个原型的一些缺点——诸如贪婪,嫉妒之类,但主角不会马上改变。节奏加快,陷阱就位。催化剂一般情况下是一件事情(也可能是两件事),其设置既可以使人物向好也可以使人物向坏。人物激发出一个自觉的欲望和一个不自觉的欲望,两者应该相互矛盾。催化剂在观众大脑中提出了戏剧性的大问题并在观众大脑中投射出必备场景的影像。

分析:影片的催化剂出现在20分钟,这与影片150分钟的时长有一定关系,略微滞后,即肯得知国税局的人关掉了他的修车厂,他的生活面临绝境。这是一个对主人公的生活带来毁灭性打击的事件,彻底粉碎了肯原来平静的世界,打破他所有生活的平衡。


肯的“新机会”被揭示,懂得生活的意义,学会放纵与克制之间的平衡,这个新机会有一个清晰,可定义的目的,而主角肯要实现这个目的,即解决家庭困境。如果没有对家庭保护的责任,他就不需要对福特公司的阻碍保持克制,人物则依然延续铺垫部分冲动鲁莽的性格特点,也就无法领悟克制的意义了?因此把催化剂设计为家庭困境,是基于肯第二幕面临的颠倒世界以及第三幕的成长和改变作出的准确选择,当然这也与“保护者”的人物原型特征完美统一。

这一催化剂,同时激发了主角的两个欲望:一个自觉的欲望,即保护家庭,以及一个不自觉的目标,学会放纵与克制的平衡,而这一催化剂的建立,也同时在观众大脑中形成了一个戏剧性的大问题:“他要如何改变生活现状呢?”。观众大脑中也投射下必备场景的影像——即赛车也许能成为改变肯生活的方式。催化剂至此完成了全部功能要求。

5.争执(辩论)


规则:1.新人物和关系发展,拴链人物——对手,导师,爱恋对象或伙伴出现(若之前未出现)。所有主要的配角在这一阶段都应该登场,不管主角有没有遇到他们。
2.揭示“渴望”——主人公对他要走上的道路产生怀疑,做出一件承认挑战和一件否认挑战的事情。

分析:影片的争辩部分,首先构建了一个塑造和拴链四位一体的功能性人物即其他重要配角的功能,艾柯卡向老板表示他们需要进军赛车领域,而法拉利此时已经破产了,正是他们的好机会。福特二世被法拉利老板羞辱,恼羞成怒,决心不计任何代价制造跑车,在勒芒耐力赛中战胜法拉利。于是艾柯卡找到正在卖车的谢尔比,谢尔比找到了肯,告诉肯他要用九十天帮福特赢下法拉利。肯并不相信,于是谢尔比邀请肯周日来看发布会,肯来到了现场,面对颐指气使的福特高管利奥,肯表现出了对福特的不屑,肯依然延续了自己放纵的性格特点。


这一事件进一步塑造了谢尔比,福特二世,法拉利老板和福特公司的主要负责人艾柯卡等人物形象,并完成了人物之间的拴链。


主人公肯“否认挑战”的事件是,肯想要放弃赛车找一份正经工作,妻子劝说他没必要放弃赛车。这一“否认挑战”的情节采用了主角主动否认的方式。


注意:“否认挑战”和“承认挑战”的事件,需要通过主角主动行动或放弃行动的行动属性来进行判断,但这两个事件本身都应该具备“否认”和“承认”的双重属性,即“否认挑战”的事件中需要包含“承认”的部分,“承认挑战”的事件中也必须包含“否认”的部分,这样才能到达“争辩”这一节拍点的核心要求。而我们区分两个事件的方法是看主角的行动是什么,是面对挑战的行动,还是放弃挑战的行动。所以我们看肯告诉妻子想要放弃赛车找一份正经工作,这便是肯放弃挑战的行动,但是这一事件中需要包含“承认”的部分,因此妻子劝说他没必要放弃赛车正好起到了与“否认”相对立的效果,情节的功能设计非常准确。


最后,编剧设计了主角肯“承认挑战”的事件,即晚上肯同意谢尔比进行试驾。这便是与肯决定放弃赛车,找一份正经工作想法相反的“承认挑战”的事件。这一“承认挑战”的情节是如何加入“否认”的呢?我们看到肯的行动是同意试驾,这是“承认”的行动,但是肯并没有答应谢尔比,则是“否认”效果的加入,使得“争辩”效果清晰明确。至此,故事的赏金,赌注和故事目标得以建立。

6.情节点1


规则:主角被迫接受了“新机会”。主角经历的事件使他不得不确定一个目标,影片的主题世界扔到脑后,准备进入到第二幕中颠倒的“反主题”世界。(主角不能被引诱,欺骗,漂移到第二幕。英雄必须自己做决定。英雄无论如何,积极主动。)此处主角也可以不建立需求,但依然要被抛入颠倒的“反主题”世界,需求则应该在中点处建立。

分析:影片的情节点1处妻子驾车逼问肯,这一情节“迫使”主角肯明确了需求,即与谢尔比一起研发一辆能够打败法拉利的赛车,并在九十天帮福特赢下法拉利。主角就此跌入了一个被迫“克制”的“颠倒世界”,他面临着只有在福特的压制下学会克制,才能保住作为赛车手机会的世界中。


这一需求的建立,满足了该节拍点的四个功能要求,即:1.主角主动决定;2.主角不得不决定:无论从家庭的经济层面,还是自己对赛车的热爱都迫使主角要克服与这些官僚做派的人合作的困境;3.需求必须转化成一个明确的事件——研发一辆能够打败法拉利的赛车,并在九十天帮福特赢下法拉利;4.需求将主角成功抛入克制的“颠倒世界”。

影片第一幕应该在38分钟结束,而却超时17分钟,这对影片有一定的影响,使得“游戏时间”不得不压缩情节,以确保故事结构总体的节奏。

第二幕 对抗

7.B故事——人物成长第一步,表达


规则:多数剧本中的B故事是“爱情故事”,同时B故事也是承载电影主题的故事。B故事起点跟助推火箭一样,有助于使原本非常显眼的A故事衔接幕更加平滑,仔细想想。你已设置了A故事,并使其发展开来,现在我们要突然跳到第二幕进入全新的世界,B故事说:“足够了,现在来谈谈别的事情吧!”这就是为什么切换镜头通常与A故事相符的原因…但两者范围是不同的。

B故事给了我们喘口气的时间,你必须有B故事,B故事不仅提供了爱情故事及公开展示电影主题的地方,而且给了编剧至关重要的A故事的“切换镜头”。在这里,主人公绞尽脑汁寻觅良策,独立应对或与他人合作,而往往主人公会在此阶段与这个”帮助”到主角学到人生经验的爱人、精神导师或者一个团体共同应对接下来的困境。

分析:影片的B故事是主角肯与家人(妻子和儿子)之间的故事,需要注意的是,在大部分电影中,主角的B故事人物(即情感线人物)都是一个人,但是B故事人物可以是”帮助”到主角学到人生经验的爱人、精神导师或者一个团体。该片选择的B故事则是家庭这个团体。

该处没有B故事情节的原因,是影片情节点1的设计是依靠B故事人物得以达成,因此B故事与情节点1重合。

8.游戏时间


规则:1. 新人物出场,大场面和激动人心的时刻,推高紧张度和提升节奏或故 事力量的行动迸发或情感强烈的时刻出现,出现“B故事+展示对手力量”的情节设计。
2.主角开始朝着新的目的作出努力——通过他旧有的道德方式(道德缺陷)。
3.主角遇到第一个大障碍,并且跨过去。

分析:影片的“游戏时间”首先设计了一个“展示对手力量”的情节段落,即肯加入团队,试驾安装新发动机的车,福特高管向谢尔比表示他们不喜欢肯,迫于福特公司所给的压力,谢尔比通知肯,福特的人不希望他去法国参赛。作为对手代理人的福特企业的官僚制度的强大力量得以展现。


随后B故事情节出现,无法参赛的肯在工厂边修车边听着比赛的直播,比赛的车手失误连连。茉莉赶来,将收音机调到了爵士乐,两人随着音乐起舞。这是一个肯与妻子独处的B故事情节。


由于影片的第一幕超时,“游戏时间”只够设计一组“展示对手力量+B故事”的功能性情节组合,随后故事准确的进入了“跨过大障碍”的功能性情节设计。福特要求谢尔比解释为什么没有夺冠,谢尔比告诉福特不能用官僚系统来赢得一场比赛,福特向谢尔比表示有什么问题直接找他。


得到授权的谢尔比,再次找到肯,两人在家门口打了一架后,肯的大障碍顺利跨越,他再次获得了和谢尔比一起研发打败法拉利的赛车的机会。

9.中点——受挫和鼓励


规则:1.一个出人意料的行动障碍突然出现,主人公受挫、倍受打击。
2.一部电影的分水岭,A/B故事交织,电影重新回到主题。行动迸发中的能量,让事件骤然激烈,倒计时出现,主人公开始面临压力。

分析:影片的中点部分完成了A/B故事交织。A故事为谢尔比和肯两人继续研制新车。但在试驾中汽车侧翻爆炸,肯幸免于难,主角及其团队面临着刹车系统的问题,这是一个出人意料的行动障碍,这一问题让主角受挫,备受打击。这一中点的A故事情节,承担了影片中点视觉高潮的功能。而包括儿子在内的人们对汽车研发的担心,也使得故事骤然紧张。


影片的B故事则作用在了肯和儿子之间,两人在赛道上对话,儿子明白了:“不能从头到尾都对车用力太猛”,肯告诉儿子:“如果你想唤醒一辆跑车的极限,同时还得保证车不散架的话,你必须要人车合一”,这是一段重回主题的谈话,主角显然了解了车在追求极限时的要求,而人车合一的“人”,在追求完美生活的过程中,是否也需要学会克制,而不要对自己的人生用力过猛呢?这个主题,直到第三幕时,肯才得以觉醒,并放下手中的权力,放慢速度,此时的他并没有完全明白人生的这一境界。影片中点的全部功能准确构建起来。


10.坏蛋逼近


规则:主人公接近“虎穴”或权力中心,冲突愈发激烈,风险和紧迫性都猛烈飙升。面临外部真正的坏家伙开始捣乱,内部团队也可能出现问题。内部外部邪恶逐渐收紧,主角面临队伍瓦解。主角以全新的行为方式,朝着目标作出坚实的努力,但主角的行动过程仍然受到阻挠。

分析:影片在“坏蛋逼近”处,采用了坏蛋主动靠近主角的方式,首先设计了一个“外部敌人逼近”的情节段落:亨利福特二世亲自来到谢尔比的工厂,肯面临外部真正的坏家伙捣乱,他要参加比赛的目标依然受到阻挠。谢尔比将利奥反锁在办公室里,趁机邀请福特乘坐一下他们造的车,说服了福特要肯跑戴通纳耐力赛。比赛中,肯一直落后,进站换人时谢尔比发现他们换胎速度很慢,才得知自己的人手都是从低等级赛事中调出来的。这一情节“外部敌人”对主角肯制造的困境,使得冲突愈发激烈,风险和紧迫性都猛烈飙升。


在比赛换人期间,编剧构建了一个“内部团队瓦解”的功能性情节:肯给茉莉打去了电话,茉莉希望肯好好休息,祝他好运。这一功能编剧则是向着“内部团队融合”的方向设计,是极为准确的。此处的内部团队只能选择融合的方向,才能给主角带来更大的困境,这一做法,与电影《乔乔的异想世界》用法一致,身为纳粹的乔乔告诉犹太人艾尔莎:我们是朋友。而此时的艾尔莎深陷矛盾,他告诉乔乔,犹太人和纳粹不是朋友,而内心却不想伤害乔乔。两个身份对立的人,此处的融合,将会带给乔乔和艾尔莎更大的障碍和内心冲突。而《极速车王》也是如此,此处他与家人的关系越是融合,他就更加需要保护家庭,但这与他要追求芒赛冠军的极致梦想形成冲突,如果最后他违背福特高层的意思,达成自己的极致目标,可能会失去赛车手的机会,家庭面临重新陷入绝境的风险。这便是放纵与克制的主题表现,因此内部团队走向融合才能将这一主题更为准确的表现出来。

《乔乔的异想世界》

特别提示,“内部瓦解”也可以处理成“内部团队融合”,只要这种融合能够带给主人公更大的困境即可。这两部影片都是将“内部团队瓦解”设计为“融合”的绝佳案例。


随后,编剧继续设计“外部敌人逼近”的情节,谢尔比给肯举牌要他可以跑到七千转。肯解禁,一路狂飙,最后赢下了比赛。这一结果激化了福特高层的矛盾,将为第三幕主人公面临的困境埋下伏笔。


最后,编剧继续朝着“内部团队融合”的方向设计了一个关于“内部团队”的情节:半夜,肯从睡梦中醒来,发现儿子在画勒芒赛的跑道,这便是接下来肯即将面临的挑战。肯告诉儿子他的第一圈会怎么跑,他会试着一直保持完美。茉莉也醒了过来,两人拥吻。其设计原理同上。

11.一无所有


规则:1.主人公计划破碎,陷入最黑暗期。
2.死亡的气息,旧世界消亡——人为的失败和我们发现死亡气息的时刻,有人可能在这里死亡。带给主人公整个故事中最大反转,通常消极。

分析:影片缺失“一无所有”的情节设计。

12.灵魂黑夜


规则:黎明前的黑暗,深陷深渊,主人公面临无路可退的临界点,主角失去了所有的希望,揭露内心真正自我。

分析:影片缺失“灵魂黑夜”的情节设计。

13.情节点2(黎明时刻)


规则:主人公受到关键启发,出现解决方案。由于萌发了新主意,新灵感,迫使主角只能以新的行为方式来追逐自己的主要目标,主人公选择战斗,再也没有回头路。

分析:肯在此处建立了勒芒赛的比赛需求,影片进入第三幕。由于影片缺失了“一无所有”和“灵魂黑夜”两个节拍点,因此此处缺少人物在建立需求时受到关键启发,出现解决方案的效果。

肯到达法国,比赛前夜,他来到比赛现场,看到了谢尔比。两人的对话紧紧围绕着主题展开,肯因为为谢尔比不能比赛而感到遗憾,而谢尔比却说:“如果他也比赛,就无法组建两人这么棒的车队了。”谢尔比的克制,才成就了更为优秀的车队。


从时长来看,影片第二幕少了10分钟,主要原因在于缺失了两个节拍点,这与影片是传记题材有一定关系。

第三幕 结局

14.危机(重整旗鼓)


规则:修复关系,展现成长完毕的新自我,为后来的必需场景理清思路和重整旗鼓。

分析:影片的第三幕,展现了一场精彩的勒芒赛的赛车竞速。在执行计划中,肯遇到了一系列困境,先是车门无法关闭,随后又连续遭遇福特高层的阻碍,场下的谢尔比也在应对着利奥的百般阻碍,肯刹车系统失灵,因更换刹车系统,遭到法拉利车队的举报等等,在法拉利汽车抛锚之后,前三都被福特车包揽。


在福特车队胜利毫无悬念之后,影片的“高塔意外”出现,利奥希望三辆福特能够同时过线。他告诉了谢尔比,谢尔比非常生气,但是他还是转告了肯,但是他决定要肯自己做决定。这是一个与主角的A故事相反的选择,主角夺取冠军的目标陷入“一无所有”,他要与另外两名车手共享冠军(当然最后肯因此而失去了冠军)。这一情节,正是基于道德前提“放纵与克制”而设计的,主角面临选择和改变。


随后影片进入了“深入挖掘”由于影片选择了男性英雄之旅的上升通道,肯需要在“深入挖掘”处觉醒,代表着男性觉醒的方式便是放下手中的“权力”。


由此,我们看到遥遥领先的肯看着后视镜,最后还是选择了减速,等待剩下两名福特车手。这是一个放下权利的行动,代表着主角的觉醒。他需要在放纵与克制中找到平衡,保住作为赛车手的机会。影片清晰展现了肯成长完毕的新自我。

15.高潮——必须场景:决战对手


规则:主角与对手一对一对决,反派交代动机及真实身份(如果之前隐藏的话)。主角或成功或失败。人物定型,创造新世界,问题被解决。

分析:高潮部分,三辆福特赛车同时过线,但因为迈凯伦的起点更靠后,肯只取得了第二名。知道这一结果后,已经觉醒的肯并没有像影片开场时的冲动鲁莽,反而安慰谢尔比,当初他跟自己保证的是要开车,而不是夺冠。两人逆着人群离开,讨论如何将车变得更快。


这一高潮情节,完成了主角与非实体对手——窘迫的生活境遇的“一对一对决”,他要为了机会而克制。肯创造了新世界,胜负对于现在的他已经不重要了,他已经拓宽了对速度的理解,他不需要赢,他需要的是保住作为赛车手的机会,只要能够拥有握住方向盘的机会,他就有无限可能,就能战胜生活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的困境。正如中点处他告诉儿子的那样:“当车加速的时候,周遭的一切都会变慢,你的眼界不能放窄,要放宽”,他终于从赛车中放宽了眼界,领悟了人生的意义。

16.结局(尾声)


规则:两个世界的“综合”,从过去和此次经历,主人公找到了第三条路。将松散的结局绑定在一起,并且找到一个方法来形象的表达主题(如果必要的话,可以通过某句精炼的台词,这里就是告诉所有观众电影真实意图的地方)。主人公的新生活,与之前的状态形成对比,也要交代配角成长的结果。

分析:影片的结局,首先闭合了肯与家人的B故事。在肯最后一次驾车出发之前,他和儿子比了一个胜利的手势。


随后肯在一次试驾中意外身亡,这并不是剧作功能上的必然选择,但必须交代真实的历史事件。这便是传记影片在故事原理与真实背景间的平衡和取舍,编剧显然已经尽力而为了!

影片的结局除了完成历史事件的介绍和交代外,也必须抓住最后的机会,传达电影的真实意图(主题)。在肯逝世六个月之后,谢尔比依然没有从悲痛中走出来。但编剧对于用什么样的情节来交代谢尔比的生活,则清晰的了解必须选择与主题表达相一致的情节,于是我们看到了谢尔比必须说服一个自己特别厌恶的不懂车的有钱人,才能成功的卖出两辆427。故事再次回到“放纵与克制”的主题,主题至此得以升华。我们无须考证真实历史上的谢尔比是否遇到过这件事情,如果真实,便是编剧对生活的提炼;如果是虚构的,这个生活事件的虚构并不会影响影片的真实性,也是因为主题所做出的选择。


之后谢尔比拿着扳手与肯的儿子对话,这一情节仍然是编剧基于主题的选择和设计,包括台词和扳手道具的选择。谢尔比告诉肯的儿子:“你爸爸相信你心中也有这完美的赛道!”而完美的赛道,便是:“不能从头到尾都对车(生活)用力太猛,要人车合一”,这便是驾驭生活的哲学。而此时的谢尔比,在吃完药,擦干眼泪之后,也需要克制自己内心的伤痛,开始全新的生活,毕竟生活还要继续!


影片的终场画面,是一张肯与谢尔比手捧奖杯的真实历史照片。片尾字幕则交代了故事之后的结果:由于受到全世界赛车迷的尊敬,肯·迈尔斯进入了赛车名人堂。卡罗尔·谢尔比成为了历史上最功成名就的赛车设计师。由谢尔比和肯研制的福特GT40分别在1966、1967、1968、1969的勒芒耐力赛取得四次桂冠,这也是历史上唯一一款赢得勒芒24小时耐力赛的美国车。

影片的结局部分,将松散的结局绑定在一起,并且选择了典型事件形象的表达主题,告诉所有观众电影真实意图。同时也展现了所有人的新生活,配角成长的结果也得以交代。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编剧帮 文丨周诗宇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yXo_hfvbeVEEuWhwm2yYYA

内容由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附以原文链接

https://6pian.cn/news/5694.html

表情

添加图片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分享编剧、导演干货、行业热点。
推荐文章 更多+
拍片计算器-拍片估价

关注我们

牛片网微信公众号
牛片网官方QQ群
分享给其他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