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铺垫就为最后一站的《复联4》,早已跑过《泰坦尼克号》,一跃而为全球票房第二。这一灭霸式的碾压,在比往年多出一天假期的五一档,毫无悬念地拿下15.1亿票房中的大头——12.2亿。
即便大家都爱复联里的超级英雄,却仍然有不少人被另外一部电影里的小孩,打动得一塌糊涂。
戳此看预告片https://v.qq.com/x/cover/eaa7qkjmlecfnp1/s0861axbveh.html
究竟,这个黎巴嫩的小孩,凭什么从《复联4》虎口下夺食1.5亿票房?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各大奖项——入围奥斯卡、戛纳电影节、金球奖,夺得戛纳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奖……?显然并不仅仅是因为这样,谁让《绿皮书》的惨淡例子还在眼前。
或许,从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它的致胜法宝:
相比于《嘉年华》里中国式孩子的妥协与懂事,这个最终决定和父母打官司的黎巴嫩小孩——Zain,更明白什么是现实生活里的不可调和,而他希望那些无力照顾孩子的人,不要生孩子。
虽然这与《家有儿女》里刘星的一句质问——“谁让你生了我,经过我同意了?”,有着异曲同工的宣泄作用,却自带生之残酷的无力呐喊。我们都知道,刘星这句话完全对口不对心,然而,《何以为家》里的Zain却早已学会了失望和放弃——“生活是一堆狗屎,不比我的鞋子更值钱。”
毕竟,就在我们以为绝大多数孩子都被温柔以待时,Zain听过最温柔的一句话,仅仅是“滚,狗娘养的东西”、“滚,你这垃圾”之类的脏话,只因为这比他记得的“暴力、侮辱、殴打、链子、管子、皮带”不知道要好多少倍。
其实,在看过《无人知晓》后,人们早就深恶痛绝一个残酷的事实,那就是:这个世界上人们需要考取的资格证很多,只有为人父母不需要考试,合不合格都可以生。而这一点,则无限放大在Zain的父母身上,并且他们美其名曰孩子就是自己的“脊梁骨”。
本以为有如此认知的这对父母,能活得体面继而爱自己的孩子。可惜的是,他们不仅把男孩当作工具——在所有孩子上学时,12岁的Zain只能帮忙送货,还把女孩当作商品——因为作为雇主的房东送来几只鸡,不懈造人的父母就把Zain最为亲近的11岁妹妹嫁了人,更可怕的是在怀了孕后,妹妹过世了。
拥有这般禽兽不如的父母,无助的孩子可以依靠谁?被拘留的Zain直白无畏地坦言:“我知道,我捅了一个混蛋。”(此处混蛋,指所谓的妹夫)。而面对这一本能的“过激”行为,Zain的父母始终只会表示,“我哪会知道有一天我会被自己的脊梁骨戳穿心扉”……
可以说,在这个被世界放逐的十平方角落,Zain和他的一群姐妹,虽然不是自己采集的种子,却慢慢活成了路边任人随意践踏的小野草。
这绝对与黎巴嫩的巨匠——纪伯伦,所描绘的《沙与沫》情境站在了对立面,因为Zain沿着黑夜之路前进,还是没有能到达黎明。难道这便是身处天堂的代价?即使在耶稣传教的“迦百农”,他们的心还是无法获得平静,又何谈在阳光下奔跑时,让生活变得色彩斑斓。
所以,游乐园里的摩天轮,充当一个意象工具,上一秒让Zain飞到顶端,得见海天线和晚霞,一探希冀的天堂,下一秒就落入凡间,一片嘈杂袭来,耳边处处疮痍。事实也正是如此,没有纯真童年之后,哪里都不会是Zain的家。
由此可见,“何以为家”(大陆)算是个极好的译名,完全不同于“星仔打官司”(香港)、“我想有个家”(台湾),在立足“不管他人(尤其是父母)嘴里怎么说,Zain还是想把命运握在自己的手里,坚定强调‘我希望大人听我说,我希望无力抚养孩子的人别再生了’”这一事实时,充分表达了生而不养、养而不育的家根本不算是一个家的精神内核。
即便这样,最为紧要的问题仍是关乎未来的,哪怕我们与真正理解该影片依旧有一定的距离,却还是可以因为出现在Zain身上的坚韧——那份不会在绝望面前别过头去的勇敢,好好沉思一下父母与孩子的正确关系。毕竟,孩子也有一个独立的人格和灵魂。
内容由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附以原文链接
https://6pian.cn/news/3325.html全部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表情
添加图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