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项用户体验研究来说,最终呈现时把复杂的设计方案变得更简单易懂十分重要。通常研究者们都会采用视觉化的呈现方式,提高方案的易读性。在各种视觉化方法中,视频由于能提供充分的代入感而被广泛采用。大多数用户体验项目往往会通过一部短视频来说明最终的方案。那么,我们如何拍好一部短视频呢?
实际上,视频拍摄和我们日常拍摄照片是有相通之处的,只不过照片记录的是点滴的瞬间,而视频则是引入了时间维度,将这些瞬间串联成了一个故事。也就是说,拍好视频的前提就是拍好照片。
在拍照或拍视频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面对复杂的拍摄对象,有时候离我们很远,有时候又离我们很近。这个时候,选对合适的拍摄设备就十分重要了。我们可能需要一个像这样能把远处的景象拉近的变焦镜头:
不同焦距的镜头往往适合拍摄不同场景的画面,广角镜头(焦距小于50mm的镜头)视角大,画面往往能够容纳更多的环境信息,往往被用于拍摄全景画面。焦距为50mm拍摄的画面相对更符合人眼观看的视角,所以被称作标准镜头。长焦镜头(焦距大于50mm的镜头)则可以把远处的物体拉到眼前,再加上更窄的视角,比较适合拍摄特写。
那如果手里只有一台手机,没法换镜头怎么办?你可以这样啊:
陈可辛在为苹果拍摄短片《三分钟》时,在iPhone X的基础上使用了诸多专业配件,拍出了令人惊艳的画面。
但是现在市面上大多数手机都只配备了一颗等效28mm的定焦镜头,为了保证画面质量,是不是意味着需要靠近被摄主体拍特写了?比如,这样:
等等,先别急着把镜头怼到被摄主体面前,距离太近可能会出现透视变形哦。那么什么是透视形变呢?
在摄影和电影拍摄中,透视变形指的是被摄主体及其周围区域与标准镜头(焦距为50mm的镜头)中看到的相比完全不同,由于画面中远近物体特征的相对比例变化,发生了弯曲或变形,与我们过往经验中对远近物体的透视关系的预期发生了冲突,导致我们在观看这些照片或镜头时察觉到了异常。
透视变形有两种形式:扩展变形和压缩变形,扩展变形可以看作是用广角镜头近拍得到的图像。离镜头近的物体与远处物体相比显得比正常尺寸大,而远处物体显得比正常尺寸小而且远——所以远近物体间的相对距离被扩展了。
从广角镜头到长焦镜头的透视变形
压缩变形可以看作是用长焦镜头(焦距大于50mm)在远处拍摄到的图像。画面中的物体无论远近看起来大小大致相同:较近的物体显得比正常尺寸小,而较远的物体显得比正常尺寸大。这样便很难区分远近物体的距离,也就是远近物体间的距离被压缩了。
透视变形实际上是由镜头距被摄主体的距离引起的,而非镜头本身。实际上,在同一距离拍摄同一场景,无论用什么镜头拍到的透视变形都是完全相同的。例如下图展示了截取自24mm广角镜头拍摄画面中的人物上半身:
截取后的24mm画面与在同一位置使用400mm长焦镜头拍摄的画面相比并无二致。这也就证明透视变形实际上是由镜头距被摄主体的距离引起的,只不过由于广角镜头的视角更宽,所以往往被用于近距离拍摄,而长焦镜头视角较窄所以往往被用于远摄。而由此产生的透视变形被错误地归结到了两种镜头的特性上了。
就算知道了透视变形的原理,可还是只有一台手机啊摔
从上文对透视变形原理的分析可知,如果想使用手机自带的28mm广角镜头拍到符合人眼观看习惯的特写,可以站在远离被摄主体的位置放大拍摄或是拍摄后对画面进行裁剪。
很多小伙伴可能会问,经过放大后的画面质量会不会很差?现在市面上大多数的手机都具备了4K视频拍摄的功能,而现在主流视频网站上普遍的默认分辨率仍停留在720P。让我们来看一张不同分辨率下画面的尺寸图表:
如图所示,如果最后制作的是720P清晰度的视频,4K原素材的画面尺寸是最终成片的9.6倍。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裁剪来实现将原素材画面中的某一部分放大9.6倍,从而实现全景画面到特写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想要采用裁剪的方法来使用广角镜头拍摄特写,最好将需要的部分放置在画面的中央,以避免广角镜头边缘的畸变和画质劣化。
本期专栏从镜头选择和透视方面讲解了关于视频拍摄的小知识,让我们以一段小编自己拍摄的短视频结束本期内容吧~
https://v.qq.com/x/page/s07090vnqnp.html
文章作者:BNUXers
内容由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附以原文链接
https://6pian.cn/news/2230.html全部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表情
添加图片
发表评论